宋家祥让宋凯在他面前坐定,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让你管理中文学校,有处理不了的可以和我商量,这对你是个锻炼。”
宋凯没想到父亲是这个打算,吃惊得顾不上答话。
富华中文学校成立十年了,这是宋家祥第一次和儿子谈起学校的来历。而宋凯,从小就知道家里有个学校,却根本没有关心过,如今若没有陈丹莹,恐怕他还是不关心。
宋家祥有了合法身份后,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努力奋斗了。他不怕吃辛苦,在彭记攒够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后,他独立了出来,到另一个城市自己开了一家美味鲜外卖店。那时候,他有弟弟帮忙,一家人生活节俭,全身心的做着生意。当地开中餐馆的人不多,一年下来,生意不错。宋家祥是个头脑灵活的人,生意做得也活泛,他渐渐了解到当地人的口味,毫不犹豫地对中餐加以改良,因此更受欢迎。宋家祥生意好做,信心更足了,他把店面重新装修布局,摆放了几张桌子,从此美味鲜不再是单一的外卖店。
生意忙的时候,他不得不雇帮手。来他那里打工的,以熟悉中餐的留学生为主。宋家祥没上过多少学,对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心底里有一份羡慕,看着他们,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孩子们身上。
宋家祥的生意好,三年后又在另一个地方开了一家美味鲜,由他的弟弟打理。生意之余,宋家祥善于交际联络,慢慢地,在同乡会里认识了不少做生意的人,也认识其他同乡会的负责人,大家在生意上互通消息,互相提携,逐渐扩大同乡会的影响力,巩固同乡会的地位。在一年中秋聚会上,有人提议,何不大家出资建一所中文学校呢?
也许这句话说得太轻,觥筹交错间没引得足够的重视,宋家祥却在旁边听得一清二楚。他的思想开始活动。知识、文化,一直是他的软肋,是他羞于在人前提起的东西。他现在不愁钱,愁的是没文化。办一所学校,是提高身价品位的好办法。
思索了几天,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才跟妻子、弟弟商量,将自己打算办一所中文学校的想法和盘托出。弟弟家瑞一听就摇头,“干这个不赚钱,你学费收得高人家不来学,你有什么办法?不能干!”
宋家瑞的意思很明白,学习不像吃饭,饭不可以不吃,学习倒不是必须的。
宋家祥听了也摇头,他说:“我们因为没文化吃了多少别人想都想不到的苦啊,现在有能力为什么不改变?”
“我们吃什么苦啊?我们现在有什么辛苦啊!那些有学问的人,不也是要为我打工吗?”
宋家祥说:“凡事不能看眼前,你眼光放远点,不要就局限在餐馆里。”
“我餐馆生意做好就万事大吉,有生意有钱赚就什么也不用愁。”
宋家瑞的话不无道理,宋家祥没再坚持,毕竟办学校,会出现什么状况谁也料想不到,也没有必要把一家人都拉到这上面来。
宋家祥没再坚持说服弟弟,可心里的这个念头却没有打消。晚上又和妻子提起了这件事。阿欣倒是看得远,“可行啊。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不知道这个国家有没有中文学校,我们也没学过。现在中国字也不会写几个,办个学校,应该有人来学的。”
宋家祥点点头,看目前的形势,华人来的越来越多,越是远离故土,越是对故乡的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衣食无忧后,谁都愿意做些锦上添花的事,这些锦上添花的事,就包括送自己的孩子去中文学校。
“办学校我们要拿出一笔钱了,我是这样计划的,你看行不行,我去同乡会里劝捐,按捐款比例,确定几名董事,共同管理学校。当然,董事长是我,咱们拿大部分钱。”
阿欣看了他一眼,说:“你先去试试吧,筹不到钱我们全部自己拿都可以,无非是多辛苦两年,办学校是件好事。”
有了妻子的支持,宋家祥全力以赴,很快,凑齐了费用,确定了5名董事会成员。速度之快出乎他的预料, 钱筹够了,又传来了令他振奋的消息:他们的行动,得到了使馆的大力支持,使馆出面为他们找到了现在胡先生的房子,每年,使馆还要补贴他们一部分费用。
宋家祥志得意满。相比餐馆老板的身份,他更喜欢校长这个称呼。他没读过多少书,骨子里有一种自卑。当他有能力的时候,他会尽力弥补。宋家祥第一次从使馆出来的时候,心头无限感慨。想到刚刚在使馆受到的礼遇,对他一个偷渡出来的人来说,无法想象。这就是钱的力量吧,在哪里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