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华夏经典:论语5

故事是历史的演义,逻辑是历史的抽象,故事与逻辑的统一,是历史故事的解的最大可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前面在重读华夏经典:论语4中曾说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跟老子是相通的,这可不是瞎说,下面去分析老子和孔子的相通和不同。

如上面老子那句著名的从道到一二三再到万物,古今对此句有诸多的解释,本博认同此句对应着老子的世界结构模式。道是一,即是无极又是太极,即是空寂虚无的无极,又是能演化的太极。无极和太极是道的一体两面,即道生一;无极和太极相互演化为阴阳,即一生二;阴阳和合为三,即二生三;阴阳和合的生生不息方能生世界万物,成此大千世界,即三生万物

这里的阴和阳,不是具象的事物而是世界结构的抽象,是阴阳在阳阴之内,是阴阳不在阳阴之对,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万物负阴而抱阳。此大千世界万物的结构就是阴阳以及阴阳和合。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是对是何的解释。

老子是追问世界本源的,在老子那里世界的本源是道。老子以道为本源而阴阳和合的演化出此大千世界,在老子那里道是绝对的至高存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是绝对高于人的,道是超脱于人和天地而亘古亘今的。

有人解老子之道为规律,自然规律,岂真不识道为何也。然道为何也?道也者,天地之本也,万物之本也,此大千世界之本也。道也者,非万物而生万物,万物为其所展现也。然道可识否?可识者,道之动也;不可识者,道之用也。然何为道之动也?阴极而阳显,阳极而阴显,阴阳显藏之易也。何为道之用也?阴阳和合生万物也,大千世界之流转也。

孔子不问本源,以学而时习之而直面此世界,人与人、人与天地的关系在学而习和习而学的无止境的螺旋上升中展开为道,道为人所生。在孔子看来,以此大千世界的阴阳和合的学之生生不息而达学之无限,以此学之无限和天地之无限而成人与天地合,天人合一。此为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

老子的道以阴阳和合而成世界万物,阴阳和合以成此大千世界。孔子的道是人以阴阳和合对此大千世界以观照,以学之生生不息和此大千世界的无限展开。老子以阴阳和合生此大千世界以及人,孔子是人因阴阳和合以观照此大千世界。这是孔子之论语与老子的相通与不同。

老子和孔子所谓的阴阳,不是具体的事物指向,而是对世界结构划分的抽象。无限之于有限,永恒之于流变,普遍之于个体,整体之于局部,形而上之于形而下,这些都在阴阳的范围内。但是孔子老子的时代没有这些概念与之对应,而都将其作为阴阳来称谓。然而阴阳的表述又需要通过文字语言,在没有抽象概念与之对应的时候,又只能使用具象对其描述。如果明了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则可得意而忘象,悟得何为阴阳。

本文原创版权归本博和历史数据记录所有,欢迎转载,严禁抄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