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咱们讲到,黄帝一统中原,杀蚩尤逐九黎化苗,贬炎帝驱全家南迁。然后不放心东边的少昊族,把自己的长子青阳派去管理。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的长子姬姓,名「玄嚣」,字青阳,号金天氏。但后世他最被认同的,反而是他老爹一心要防备的:少昊。
咱们前面提到过,伏羲女娲政权中,有太昊,和太昊之孙少昊,在东夷经营。传到此时,少昊族虽然有些衰落,仍是中原大陆历史文化最悠久灿烂的一支。他家的文化大染缸凝聚力也真不是吹的:被黄帝派去防范少昊的青阳,几年之内就被当地文明完全融化了,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少昊人。
青阳统领整个东夷各部落,以「凤鸟」为图腾。凤者,风也,是伏羲女娲太昊少昊之姓。到后来大家喜欢他,就直接叫他少昊了。
一直到现在,东夷文化尊太昊,少昊(太昊孙),蚩尤,少昊(黄帝子),为文明祖先。
黄帝的二儿子,没有他老爸和哥哥那么多名号。大家只知道他叫「昌意」,长得很帅。
关于昌意的故事不多。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这个传说:
黄帝年纪大了,想选接班人。挑来挑去,就剩下两个候选人:大儿子青阳,和二儿子昌意。
黄帝把两人叫来,每人给了一个宝葫芦。葫芦一开,里面水流出,可有二百里。
黄帝出题:从嵩山到颍水有三百里远。你们谁能用葫芦把水从嵩山流到颍水,谁就可以接我之位。
兄弟二人屡试皆败,闷闷不乐。直到某日青阳顿悟:要两个葫芦加起来,兄弟合作,方有三百里以上之水。昌意抱住哥哥,喜极而泣。兄弟相亲,团结力量大矣。
是不是真有这个故事,我们不清楚。但即使有,在太子和二太子展现了良好合作愿望之后,老爸黄帝干了什么?把太子贬到东方少昊,把二儿子昌意贬到西南方四川若水去了。「降居」里的降,是贬的意思。
若水沿流,间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焉。
水经注
而且黄帝是二十九年生的老二,七十七年贬的昌意,自己执政到一百年。「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 一百年,地裂。帝陟。」 《竹書紀年 黃帝軒轅氏》
这样真相就浮出了水面:太子青阳精明能干,黄帝老早就把他打发到了东夷。二儿子昌意平庸,一直留在身边。但等黄帝老了又不愿意让位时,就把二儿子也赶走了。
所以咱们前面说的,黄帝其实很独裁,一点儿也不冤枉他。
等到黄帝特别老,特别老,终于不得不指定接班人的时候,他选中了昌意的儿子,自己的孙子辈,颛顼。
于是青阳和昌意就一辈子也没有称帝。谁让老爸活得长,权力抓得紧呢。
但你也不用为这哥儿俩惋惜。他们两家族,将彻底垄断下面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政权。
从地理讲,青阳在东,昌意在西。咱们就把少昊青阳这一支称做「东院」,昌意那边叫「西院」:
- 黄帝死后,西院第二代颛顼继位(昌意算是西院一代)
- 颛顼死后,东院第三代喾继位(青阳->蟜極->喾)
- 帝喾死后,东院第四代尧继位 (喾的另外几个东院四代儿子,契为商朝祖先,弃为周朝祖先)
- 帝尧之后,西院第八代舜继位(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
- 帝舜之后,西院第N代禹继位(昌意->颛顼->…->鲧->禹)
- 禹生夏启,夏朝算是西院的
- 契为商朝祖先,商算是东院的
- 弃为周朝祖先,周算是东院的
- 秦灭六国,秦人嬴姓,往上追溯到颛顼。所以算是西院的。
咱们下回就来讲讲这个西院二代,颛顼(zhuān x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