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篇》读议(五)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乡党篇》读议(五)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先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祀一番,而且祭祀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议:

 

“虽”字在说,孔子的伙食相当好。很少吃得不好。

 

“瓜祭,必齐如也”,有点端和表演。

 

正经和假正经,是为读儒一惑。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是把正经的学和悔逼成了“不厌”的装,“不倦”的演。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过是在找“一字之师”,想告诉的是,除了这一个字,我都认识。不及“三个臭皮匠胜于诸葛亮”老实。

 

孔人释仁,类似老子释道,就是个说不清。在绕口令,把点正经快给绕成段子。

 

儒家,自诞,就七分正经,三分滑稽。

 

能见到的孔子像,说老吧,颊挺润滑;说壮吧,腰拱着;好像总微笑着,定睛于其睛,却是一丝笑意也没有的;孔子断不敢说“我是你的路”“我是你的光”,只会嘀咕“上智下愚不移”。

 

《论语》,亦庄亦谐,像是没法记成正经。譬如这《乡党篇》,里面有多少学生之于先生的吐槽啊!读到这些,孔子活了,好吃,嘴刁,难缠,不做家务,用在吃上舍得花钱.... 可小不正经也露出来。

 

“儒教”“孔教”,再叫,也不成教,大约和儒与孔七分正经三分不正经相关。

 

自己的书架上,是把《论语》放在历代笔记中的,其左邻为《山海经》,右舍为《世说新语》。妥妥的。

 

一本正经,是要脊梁笔直的,即要有不会为凡俗打扰的理贯穿。譬如基督教。

 

你敢摸摸甚至拍拍孔夫子雕像的肩。别说曾试过,曾想过触摸十字架上的耶稣吗?

 

想到过和耶稣打擂台,来场大辩论吗?

 

耶稣从来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是学堂里的营生。“我是光,跟着我”,才是耶稣的话。

 

耶稣本身就是正经,一本正经,不必“一日三省”地修炼。《圣经》多厚!没一处滑稽。

 

耶稣怎么可能会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男女之俗?他有的是,在戈壁中领埃及人向耶路撒冷长征。

 

一口不少吃,顿顿小酒小肉,也只能“酒肉穿肠过,我佛在心中”的水平。以此喻儒,有点过份,但不太过份!

 

席不正,不坐。

坐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议:

 

若于正式外交场合,这样做,是“你不把青天白日旗拿掉,我走人”。

 

但也挺烦人。本去谈大事,进门就得到处看一遍,有没有青天白日旗,山鹰旗,法轮功的“真善忍”。

 

若不是,便是矫情。顺手放放正的事儿。

 

所以,“席不正,不坐”,确是正经,可也是小器。小器的正经很容易变成杂耍。譬如摇鹅毛扇,摇红宝书。

 

孔子有德,德不入道,尺寸不够。以为。当个思政课,ok!  其他,不够格。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同本乡人在一块儿饮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时,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议:

 

好文章!

 

昨天听《为什么不会给六四平反》的演说帖:“关于六四,有各种说法。而且,说法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听不下去,撂了。

 

“我们很熟了,就不绕了,开门见山”。一听,就知道在绕了。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斯文有出尘之净,出浴之爽!

 

文哉,孔弟子!绚哉,孔弟子!帅哥呆了!

 

看起来,孔子周围的人,相当的不怎么样,不然,孔弟子怎么记得这么清楚,这么细节?

 

汉俗,唯convenience 是求,上点规矩的,马上鹤立。看八国联军进北京的照片:哪个鬼子兵上不了台盘?哪一个臣民上得了台盘?不是一盘散沙,是一埸糊涂。

 

邓小平访问美国回,大抓五讲四美。这比他们当年闹五四时讲德先生赛先生,更“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说不上多崇高,可也算做了件实事。《乡党篇》走笔至此,算是“喝出点味来”。虽然就是个小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