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的狗

从汉语中的一些成语或习惯用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历来是看不起狗的。如:蝇营狗苟、 鸡鸣狗盗、 狗头军师、 鸡飞狗跳、 狗急跳墙、 狼心狗肺、 人模狗样、 鸡零狗碎、 狐朋狗友、 狗彘不如、 狗仗人势、“走狗”、“落水狗”、“累累如丧家之犬” 等等。

再看看下面这些贬义的字,都是以 “反犬” 为偏旁: 猖狂、猖獗、犯、狡猾、狡狯、狎、狠、狂狷、狰狞、等等

这些字或词暴露出古人看狗的眼光:视狗为一种下贱、鄙劣、狡猾、无情无义的动物。

狗这么坏,正好JUSTIFY了他们吃狗的行为。

中国人吃狗有悠久传统,书上都有记载。《礼记·月令》中提到:“孟秋之月……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越国的功臣范蠡临逃走时,在写给宰相文种的信中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汉初大将樊哙早年曾以屠狗为业。

但古人因为看不起狗,顺带着连狗肉也看不起了。俗语中有 “狗肉上不了正席”、“挂羊头,卖狗肉” 之类的说法,说明狗肉属于低等的肉食。

吃狗的传统,应当跟长期的食物紧张有关。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缺粮的。中国的人口直到明末,一直没有超过2亿。可是到了清朝,突然就翻了番,增加到4亿。这跟清朝的早中期相对和平的环境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明末清初,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经东南亚传入中国,以前无法种粮的山地都可以利用起来。粮产量大增,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所以人口就在很短的时间内翻了倍。

因为食物长斯短缺,所以古人们秉着 “万物皆备于我” 的观念,能饱口腹之欲的都要吃。外国人不吃的猪下水,猪蹄鸡爪这些,我们一直吃到现在。更别说富含蛋白质的狗肉了。

古人养狗,都为看门狩猎之用。似乎很少有听说有专门养肉食用狗的。当狗老了病了没用了,就是吃它的时候了。所以有“ 狡免死,走狗烹” 一说。因为最终是要吃它的,所以在它活着之时就对它污名化,避免跟它建立感情,免得到时下不了手。鄙视狗的大众观念,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枉费了狗对人一生的耿耿忠心。生前没有被好好对待,老了还要成为人的腹中之物。苦命的狗。

同样被残忍对待还有耕牛。辛苦劳作一辈子,最后老了还是逃不了被吃。据说老牛通人性,被杀前常常会流泪下跪。场面之惨,令人动容。

儒家向来有 “恻隐之心” 之说,根据孟子,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证明了人性本善。但不管是 “恻隐之心” 也好,“人性本善” 也好,都不妨碍古人大口吃肉,吃掉一生都在伴随他的狗和一生为他劳作的牛。

这一切都拜食物短缺之赐。外国人不吃动物下水,不吃狗肉,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有多仁慈、多文明,而是因为他们的食物相对富裕。真的要是食物紧张甚至面临饿死之时,他们还是照样什么都吃。前几个世纪常发生的海难逃生的水手吃人事件就是一明证。

现在食物在中国不成问题了,狗也因此幸福了。现在人们养狗是把狗当宠物、当朋友、当作家庭的一员。吃狗的现象越来越少,并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狗的地位竟然跟经济水平有关。难怪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人的意识形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