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处:《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第三幕第五场:泰门的好友,军事大队队长阿尔西比亚德斯(Alcibiades)在元老院为他的一位士兵朋友求情。这位朋友因过失杀人被判了死刑。阿尔西比亚德斯问元老,为何不让这位出于暴怒而“激情”杀人的罪犯在战场上度过余生,这样的死法至少是有意义的。元老们拒绝了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求情,而且还被他的咄咄逼人的态度激怒了,不但判了杀人犯死刑立刻执行,还把阿尔西比亚德斯永远驱逐出雅典城。元老们离开后,阿尔西比亚德斯愤愤不平地说:“愿神明保佑你们长寿,让你们瘦得只剩一副骨头架子,谁也不愿瞧你们一眼!我为他们抵挡住了敌人,他们却用他们的钱在放高利贷,我自己只落得满身伤痕。这一切就只得到今天的结果吗?这就是那个放高利贷的元老倒在大队长伤口上的香脂吗?流放!这倒不是坏事,我并不憎恨被流放。我可以用这个激怒我的理由举兵进攻雅典。我要去鼓动我的愤愤不平的部队全力以赴,这份荣誉会与大多数国家的利益起冲突,士兵们和天神一样,是不能忍受丝毫的侮辱的。”
(ALCIBIADES
Now the gods keep you old enough; that you may live
Only in bone, that none may look on you!
I'm worse than mad: I have kept back their foes,
While they have told their money and let out
Their coin upon large interest, I myself
Rich only in large hurts. All those for this?
Is this the balsam that the usuring senate
Pours into captains' wounds? Banishment!
It comes not ill; I hate not to be banish'd;
It is a cause worthy my spleen and fury,
That I may strike at Athens. I'll cheer up
My discontented troops, and lay for hearts.
'Tis honour with most lands to be at odds;
Soldiers should brook as little wrongs as gods. )
这一场戏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首先它预示着雅典将要面临一场兵临城下的军事危机,其次,这段情节使剧本与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的史实基本一致。不过,历史上的阿尔西比亚德斯其人并未亲自率军进攻雅典。他因毁坏神像被元老院逐出雅典,投靠了雅典的宿敌斯巴达人,并在较小的城邦煽动对抗雅典的叛乱。作者将这段历史压缩到几个简短的场景中,使得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流放看起来很突然,而且他的反应更像一种幼稚的斗气行为。
第十处:《雅典的泰门》第五幕第四场:阿西比亚德斯率军来到雅典城墙下,他命令部队吹起小号,希望首先与雅典高级领导人对话。两名元老出现在城墙上,阿西比亚德斯谴责他们滥用权力,元老甲赶紧示好:“尊敬的少年将军,当初您的委屈纯属一种虚荣。在您掌握大权令我们生畏之前,我们就给您送去了止怒的香脂,用无限的热爱拭去曾经的大不敬。”
(FIRST SENATOR
Noble and young,
When thy first griefs were but a mere conceit,
Ere thou hadst power or we had cause of fear,
We sent to thee to give thy rages balm,
To wipe out our ingratitude with loves
Above their quantity.)
元老们提议将那些曾经得罪过泰门的人全部抓起来,交由阿西比亚德斯处置,作为交换条件,阿西比亚德斯的军队在进城后不能伤害无辜的百姓。阿西比亚德斯放下手套以示真诚,同意严格公正地执行雅典的法令。此时一位士兵向他献上了泰门的墓志铭,将军读后百感交集……
《雅典的泰门》是普遍认为的莎士比亚最晦涩的作品之一,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莎翁最不成功的一部作品。西方学者们通常将其归为悲剧,但有的学者将它归类为问题剧。某些学者推测这部作品可能是莎士比亚和托马斯.米德尔顿(Thomas Middleton)共同创作的,流传至今的剧本估计没有最后定稿,所以某些情节比较突兀。莎翁在世时该剧似乎没有公演过,即使有,影响力也不大。
主人公泰门是一位友善慷慨的雅典贵族,喜欢举办大型宴会,送给朋友很多礼物。他的财富貌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许多人争相奉承他,以便获得更多的赏赐。只有仆人弗莱米涅斯(Flaminius)、军事大队队长阿西比亚德斯和哲学家艾帕曼特斯(Apemantus)真心实意地对待泰门,不贪慕他的钱财。为了显示自己的慷慨,泰门甚至举债,不断买贵礼赠送给酒肉之交。他的钱终于用光了,债主上门讨债,朋友们也拒绝借钱给他。泰门感到失望和愤怒,邀请所有朋友参加最后的盛宴。仆人们将餐盘托出,但盘中不过是石块和温水。泰门向宾客们泼水,把盘子抛向他们,发表演说谴责挖苦他们,随后离家出走。泰门在远离雅典的山洞里发现了无数金子,他将大部分金子给了叛乱的阿西比亚德斯,一部分金子给了土匪,让他们骚扰雅典。忠诚的仆人弗莱米涅斯找到泰门,劝他回归社会,被他拒绝了。泰门接待了从雅典来的使者,后者希望他可以安抚阿西比亚德斯,但泰门消亡在荒芜之中。阿西比亚德斯进军雅典为泰门报仇,却读到泰门的墓志铭。
泰门的性格很极端,从最初的慷慨大方转为后来的愤世嫉俗,同时又表现出自始至终的愚蠢和偏执。学者们对泰门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质疑此人的行为举止不存在合理性。
我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莎士比亚是借古讽今的高手,他不会天马行空造出一个虚幻的经不起推敲的人物。他笔下的泰门到底在影射谁呢?
我在英文网站上找到了美国布朗大学的女教授Coppélia Kahn的论文,她认为泰门的原型很可能是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James I,1603年- 1625年在位)。
在莎士比亚时代,尽管宗教不允许,放高利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不仅富人喜欢放贷,就连稍有积蓄的普通人都通过向熟人放高利贷赚取微薄的收入。莎士比亚将友谊和高利贷的矛盾关系戏剧化了。泰门慷慨大方地把财物赠予朋友,不求经济上的回报,他在乎的是被尊重和受拥戴的心理满足感。当他急需周转向朋友张口要钱时,对方却视为借贷行为,要求高额回报。第一幕第一章,某位贵族是这样形容泰门的:“他任意挥洒金钱,财神普鲁托斯只不过是他的管家。谁也不白给他做事,他总是给价值七倍的酬劳。谁也不白给他东西,他的答礼总是超过债务清偿凭据的上限。”
(He pours it out; Plutus, the god of gold,
Is but his steward: no meed, but he repays
Sevenfold above itself; no gift to him,
But breeds the giver a return exceeding
All use of quittance.)
第二幕第一场,某位元老发现泰门负债太多,忍不住担忧起来,说:“最近又是五千,他还欠了瓦罗和伊西多尔九千。他前后一共欠我两万五。他还在肆意挥霍吗?这样子是维持不下去的,肯定维持不下去。如果我想要金子,只要从一个乞丐那里偷一条狗送给泰门,那么这条狗就会替我造出金子来。如果我想卖掉自己的马,再去买二十匹比它更好的马来,那就把我的马送给泰门,不必问他要什么,就这么送给他,它就会立刻替我生下二十匹好马来。他的门房笑容可掬,邀请每一个路过的人进去。这样子是维持不下去的。他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有些危险。”
(And late, five thousand: to Varro and to Isidore
He owes nine thousand; besides my former sum,
Which makes it five and twenty. Still in motion
Of raging waste? It cannot hold; it will not.
If I want gold, steal but a beggar's dog,
And give it Timon, why, the dog coins gold.
If I would sell my horse, and buy twenty more
Better than he, why, give my horse to Timon,
Ask nothing, give it him, it foals me, straight,
And able horses. No porter at his gate,
But rather one that smiles and still invites
All that pass by. It cannot hold: no reason
Can found his state in safety.)
尽管仆人和好友多次提醒泰门小心身边那些如狼似虎的宾客,他却根本听不进去。哲学家艾帕曼特斯感叹:“哦,神啊,多少人在吃泰门,他却视而不见。我很难过地看到这么多人把他们的肉放在一个人的血里蘸着吃。最疯狂的是,他还在殷勤待客。”
(O you gods, what a number of
men eat Timon, and he sees 'em not! It grieves me
to see so many dip their meat in one man's blood;
and all the madness is, he cheers them up too. )
泰门在债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那些所谓的朋友以债权人的身份咄咄逼人,他最终破了产。
詹姆士一世的情形与泰门有些相似。从都铎王朝(1485-1603)开始,英国成为中央集权国家,但没有带薪的官僚机构来管理政事,也没有常备军来捍卫领土。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1603年)沿袭前任君主们的做法,利用礼物来吸引才华横溢的贵族和士绅为她的政府服务。伊丽莎白一世过世后,继任的詹姆斯一世也如法炮制。通过发放各种荣誉头衔、支付使馆与文员的办公费用、授予各类明目的经济特权、赏赐金钱珠宝等,君主们建立了一个高成本的统治阶层。朝臣们在维持奢侈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必须积极参与宫廷事务。另一方面,君主们也要保持华丽的排场,并且源源不断地赠予朝臣们各种好处以维系他们的忠诚度。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都因此背上了债务。和戏剧中的泰门一样,两位君主常常向他们的臣子借钱。伊丽莎白一世对臣子们的赏赐比较节制,因而没有陷入债务危机。詹姆斯一世却像泰门一样任性,大手大脚地挥洒钱财。他在位期间不听劝告,生活极尽奢华,赐给贵族们的土地和租金超过了一百万英镑。詹姆斯一世债台高筑后,议会讨论是否每年向他提供二十万英镑的补贴以解燃眉之急,某位议员敦促下议院不要把国家的白银注入皇家的“蓄水池”。莎士比亚是在国王的财政危机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期间(1605–1610)写下了《雅典的泰门》,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受此启发创造了泰门这个形象,用来讽刺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