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阿格拉莫卧尔红堡
在印度旅游,有所谓“金三角”的说法,这是指由德里—阿格拉—斋普尔三座古城构成的旅游环线。这三座城市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每两城市间的距离都在两百来公里的范围,乘车访游很是方便。
阿格拉Agra和德里Delhi曾经分别做过莫臥儿帝国的都城。莫卧尔帝国共有三座皇宫留存于世,它们分别是:位于这两座都城内的红堡Red Fort,以及位于阿格拉城西40公里处的法塔赫普尔•西克里Fatehpur Sikri皇城。由于风格相近,我们参观了在阿格拉城内的红堡和城外的法塔赫普尔•西克里皇城。
蒙古人全盛时期,成吉思汗的儿孙们建立的四大汗国曾横跨欧亚大陆,不可一世。其在中亚建国定居的蒙古人,被称为蒙兀儿或莫卧儿人。虽然是马背上的外来强横,却在精神上渐渐融入当地文明,皈依于伊斯兰教。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蒙古人的突厥化。这和留在原地的蒙古人,即现在的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自治区)的蒙古人,皈依藏传佛教形成鲜明对比。
十六世纪初,突厥化的蒙古人大汗帖木儿的第五代孙巴布尔(1483–1530),沿兴都库什山脉的山口通道,从中亚草原入侵印度北部的农耕地区,几经征伐,于1526年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在印度320年的统治,建立了莫臥儿Mughal帝国,定都于阿格拉,成为了开国皇帝。Mughal,其名号来自Mongol,意为‘蒙古人’的帝国。这马上民族,仍以成吉思汗的所谓“黄金家族”血统为正朔,以凝聚人心。
阿格拉先于德里,成为了莫臥儿帝国的统治中心。草原武士并不专攻杀伐,他们懂得联姻怀柔,兼收并蓄。传至第三代的阿克巴大帝时,这位在位五十年的莫卧儿王朝最有作为的统治者(1556–1605在位),不仅打下了大半个印度,建立了从阿富汗到孟加拉湾的广袤帝国,还注重宗教包容,文化融合,协调了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等原有宗教的关系。
在怀柔融合中,他为了安抚各个拉其普特土邦的王公贵胄,甚至把自己也变成了琥珀堡阿梅尔土邦国的女婿。阿克巴与拉其普特公主乔德哈·巴伊Jodha Bai的这个故事被记录在印度电影《阿克巴大帝》中,此电影场面宏大,景色极美,不少镜头取自阿格拉红堡。建议有兴趣者,可找来看看。
经过一番苦心经营,阿克巴大帝终于开创了帝国发展的盛世局面。盛世就要大兴土木。从1565年起,阿克巴用了八年时间,在阿格拉原旧城堡处,建成了红堡皇城。后又经几代皇帝不断地新修和改建,始有今日的景象。这座皇都,被后世公认为是伊斯兰风格和印度传统融合的典范,既反映了阿克巴倡导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莫卧尔尚武的刚烈个性。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
阿格拉红堡,占地约六百亩,周长2.5公里,形状像一个半月,坐落在地势平坦的亚穆纳河畔的西岸(图1,来自Wikimedia,致谢!)。河水逶迤而去,两公里外就是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午后,骄阳似火,游人如织,我们顺着人流,前去参观这座既是军事要塞又是皇宫的莫卧尔红堡。
图1
红堡宜近观。站在桥上,一眼望去,城堡由双层城墙构成,外低内高,下临护城河。城墙上,雉堞密布,几无空隙,且间以圆柱形碉楼,构成一个高低错落的完整的防卫体系。由于城堡由富含氧化铁的红砂石修成,在午后的阳光下,一片粗犷的暗红色塞满了眼睛,使得初游者顿有视觉震撼的感受(图2、3)。
图2、3
游客进入的大门是红堡的南门,叫阿马尔•辛格Amar Singh门。而城堡朝西的正门,德里Delhi门,由于至今为印军一个伞兵旅占用而关闭。南门最初叫阿克巴门,其孙子沙•贾汗当政后,改为现在的名称。和双层城墙相配,南门由外低内高两道门组成。进入内南门后,迎面是一片瓮城开阔地,从军事角度看,这是遣将聚兵之处。历史记载,阿格拉城堡是兵家必争之地,即使当莫卧尔在印北立国之后,城堡也曾几度易手。阿克巴的老爹,胡马雍,1540年在此城堡加冕,十年之后,就曾在这里被击败而仓皇辞庙出逃。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是金戈铁马,炮声轰隆(十六世纪已经有火炮)的地方。
瓮城北侧,穿过一座更高的城门,即进入到城堡内院。第一进庭院中,坐东向西,有一座平衡对称的宫殿建筑,通体用红砂石构建,衬托以窄条白色大理石,兼具拉其普特和伊斯兰风格。宫殿有开阔的正面墙体,宫墙上规律地排列着红白相间的莲花纹饰和镂空雕刻,极富视觉愉悦之感。这是贾汉吉尔宫Jahangir Palace(图4)。贾汗吉尔是阿克巴的儿子,莫卧儿王朝第四代国王(1605-1627在位)。这座宫殿是他成为王储时,阿克巴为他所建。按照中国的习惯,可以称其为太子东宫。宫殿前面是宽阔的草坪,草坪一侧有一巨大石缸,据说是沐浴用的。印度气温高,露天沐浴,估计是他们的习俗。
贾汉吉尔宫南侧,有一片空地。这里曾经是阿克巴宫,即老爹的宫殿,后圮毁无存,只留遗址(图5取自网络,致谢!)。不知是老爸心疼儿子,而薄待自身?还是另有其他缘故?居然帝宫不存而太子宫还在!
图4、5
在贾汉吉尔宫左侧,有第五代国王沙•贾汗(1628-1658在位)给自己修建的宫殿,沙•贾汗宫(图6,新浪博客,问这里123原创,致谢!)。此宫位于红色贾汗吉尔宫和多座白色大理石宫室之间,建筑风格体现了两个时代的过渡。有趣的是,这座沙•贾汗早期的宫殿在建造时,骨架用红砂石,而外部却涂上白色膏浆,遮红出白。在阳光下,墙体闪耀着亮白色,有白色大理石的质感。此公厌红喜白,背离莫卧尔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这似乎在说明,帝国传至第五代时,草原武士叱诧风云的豪气和金戈铁马的刚烈,已经在安乐的农耕地域逐渐消褪。体现在建筑上,不仅是建筑材料的更替,白色大理石代替了红砂石;而且有建筑风格的转变,雄壮粗犷的宫室被精雕细刻的宫室所取代。这个转变在沙•贾汗后来修建的几座宫室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图6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坎斯宫Khas Palace(图7)。此宫完全用白色大理石修建,融合了印度、波斯和伊斯兰风格,乃是沙•贾汗于1631-40年为自己修建的宫殿。坎斯宫坐东向西,里面的寝宫朝东,俯望亚穆纳河;外面向西,为五楹开间的宽阔走廊,面对安格里Anguri庭园,亭柱拱饰为典型的印度莲花曲纹。两旁据说是他为两个女儿修建的宫室,但这个位置紧挨他的居所,似乎于皇家制度不合,疑为误传,估计应是其嫔妃的居所。
在蓝天下,整座宫殿显得典雅端庄,艺术气息极浓。宫殿里面,墙壁、窗棂、廊柱、天花板,无处不精雕细刻,用宝石和玻璃镶嵌出各种花卉图案,带有十足的豪奢作派和几分妩媚之态,已经毫无草原武士的粗犷豪气。
图7
坎斯宫所面对的安格里庭园(图8),其布局遵循伊斯兰天堂花园的“四花园”理念。庭园中央,一个平台水池,朝东西南北四方排出四条通道,将庭院分为四等份。庭院中,并无嘉木奇石,美丛繁花,唯有草坪。令人不解的是,草坪由紫、绿两色草本植物拼就,镶上石框,形成图案,不知有何寓意?
图8
庭园的另外三方,均整齐排列着双层居室,白墙红顶。其实,这些排屋均是用红砂石构建,外层墙壁则用白色膏浆涂饰,以求和整个后宫庭院色彩协调。如此多的屋舍,不知何用?卫士之屋?或宫女之居?或其他低等级嫔妃之居?我等过客,边走,边看,边议论,边揣测。
安格里庭园的东北侧,面向亚穆纳河处,有一座茉莉宫Musamman Burj,这是沙•贾汗为他所钟爱的妃子穆塔兹•玛哈尔Mumtaz Mahal,即世人所称“泰姬”者,所建的宫殿(图9,Trip.com崂山顽石原创,致谢!)。此宫也是全用白色的大理石建造,内外无处不精雕细琢,镶嵌以珍贵的彩色宝石,装饰以阿娜多姿的彩绘。
茉莉宫最东边的顶处,建有一座八角石亭(图10,新浪博客,问这里123原创,致谢!)是为久居深宫的泰姬眺望旷野、览观江色而修。酷热的晚上,此处的凉风,远处的野景,一定令他的泰姬心旷神怡。
图9、10
沙·贾汗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地方最终成了他以囚徒身份眺望泰姬的地方。晚年,他被儿子奥朗泽布Aurungzeb抢班夺权而囚禁于此宫,这个八角亭正好能够远眺他为穆塔兹•玛哈尔修造的陵墓,“泰姬陵”(图11)。可以想象,三百多年前,被圈禁后的老沙·贾汗,默默地坐在此亭中,望着泰姬陵,睹物思人,伤世怜己的情景。八年后他郁郁而终,他的大理石棺木终于安放在他的爱妃之旁,日夜相伴,再不分离。
图11
沿主道径直往北,通过一道高门(图12),即进入红堡中最开阔的庭园。其右,有一座平顶厅堂,依然是坐东向西。这是城堡中的公众大厅Diwan-i-Am。此厅规模宏大,足有60米长,20米宽。大厅正面为九楹开间,每一楹形同一门,其上部为半圆形的曲拱,饰以典型的印度孔雀屏曲纹;下部撑立廊柱、础石。远远看去,气势开阔,平和端正,行于其中,空气流畅,明朗轩敞(图13、14)。
图12-14
在厅堂东边的正中央,退向里面,高处有一间三楹小室(图15)。其中的墙、柱、顶处,均精雕细刻,彩绘密布,这是安放皇帝宝座的地方。当年的莫卧尔皇帝,就是在这里接见臣民,聆听谏言,处理政务。据说,此处的皇帝宝座,被第六代皇帝奥朗则布Aurangzeb 移至德里,随后流落到了伊朗,如今保存在德黑兰。
图15
此厅看起来是白色大理石结构,而查阅旺上大英图书馆的资料获知,这也是第五代皇帝沙•贾汗在1631-40年改造红堡时的大手笔。实际上,公众大厅仍是用红砂石修成,但敷以白色膏浆,做出白色大理石的质感,以巧致胜,既满足了此公喜爱白色大理石的癖好,又不至于过于靡费。
在公众厅前面的庭院里。面对第三、四楹之处,安放着一座欧式石棺(图16),与周围环境颇为不相协调。查阅资料方得知,埋骨于此墓的是19世纪印度西北区的副总督约翰•罗素•科尔文 John Russell Colvin (1807–1857)。他死于1857年的印度抗英反叛期间。当时,阿格拉成了战场,城堡被围困。但此公死于霍乱感染,而非枪弹。由于被围困,只能葬于城堡之中,于是,就有了和世界遗产毗邻而居的命运。
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