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朱自清/江涛

听一段文字,
听一首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看花》 文:朱自清  诵:江涛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來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來,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

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著,“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

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

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而且用起手来。但P君是我们中最不好惹的;“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

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

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

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如今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

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

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



51t 发表评论于
小船儿轻轻

记得早先少年时
公园里时时有花展
看完了花展划小船
河河汊汊溜几个弯...

那年头最常去的就是中山公园了。依季节不同,公园里有不同的主题花展,顺着林荫道前行,走不多远就是一片花团锦簇了。

先别忙走进花海,拣一近处的假山,登上半坡的小亭,倚亭而坐,身后微风徐来,眼前旖旎一片,吸一口气,都觉满口清新。那时对花知之甚少,叫不出花的名字,只觉鲜活好看,我们住在机关大楼里,楼前楼后是看不到这样的花的。随着三三两两赏花的人群转了一圈后,下一个节目就是划船了。

划船是每去公园的必备节目。每次去租船都得排队,交上几块钱的押金,领出几只木桨,游艇处的工作人员用一根带铁钩的长篙把一条小船紧紧勾住,等到我们都上了船,坐稳后,用长篙用力一推,我们就晃悠到那一片宽阔的湖面了。操起木桨,往右划行,就进到弯弯曲曲的河道了。

沿着河道慢悠悠的划着,过一段就会有一座小桥,我们就停船在桥下的荫影里,并不是划累了,只是想重温一下唐人作诗的意境,唐人不都是这样的小桥流水吗?装模作样的摇头晃脑了一阵,也作不出什么诗来,就出得小桥,再向前继续悠悠了。

有时经过公园餐馆的后院,会把船停靠岸边,爬上小山坡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其实那时的餐馆,还真是为工农兵服务,都是大众菜,花个几块钱,就够三两朋友吃上一顿了。说实在的,彼时彼地,坐在桌旁,看着门外的满目郁葱,小径上游人的闲适漫步,还有身后小河里吹过来轻轻柔柔的风,谁会在意吃的是啥呢?

划船时最喜欢哼的歌自然是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了,轻轻地划动着木桨,河面的风轻抚着我们的脸和胸,时不时的靠向岸边,爬去小坡上的树木里或是草坪上转一转,再下到船里,有时看见前面的小船,喊一声,追上去,大伙就用力地划上几桨,追上那船,互相摇手示意,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笑,无忧无虑的样子。是啊,荡起小桨,就算是有什么烦心的事,抓出来,顺着木桨滑进水里,哗哗几下,就沉到水底了。

这首歌本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当我们曾经是少年,当我们告别了少年,告别了青春,当我们已垂垂老矣,只要哼起这支歌,就会两眼湿润,“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今天,还有这凉爽的风吗?还能把思念寄托给这久违了的风吗?
51t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雪中梅' 的评论 :
谢谢雪中梅的欣赏。前阵子又是暴雨又是大风的,风雨过后后院的玫瑰又在枝头上盛开了,白色的绣球花也开得胖嘟嘟的了,想起了朱自清的这篇看花短文,贴上来听听吧~)
雪中梅 发表评论于
欣赏了,平安是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