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2021-2

 

2.肯尼亚

地处东非的肯尼亚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

考古发现证明肯尼亚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相比非洲其他国家,肯尼亚近代的殖民地历史其实并不久远,她于1888年才被英国据为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这里修铁路建农场。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在其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还有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中描述的就是20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在肯尼亚的生活。

内罗毕的凯伦·布里克森故居博物馆。这座建筑建于1912年,凯伦从1917年到1931年返回丹麦为止一直在此居住。肯尼亚独立后丹麦政府购买此屋作为礼物赠给肯尼亚。今天这里是肯尼亚的国家博物馆之一。

内罗毕市中心远眺。当地人躺在草坪上休息。

1962年肯尼亚取得独立并于1991年实行多党制民主。与非洲其他政变频繁军事独裁战乱不断的国家相比,肯尼亚政治较为稳定。内罗毕是联合国在全世界的中心之一,驻有众多的联合国机构。但即便如此,内罗毕街头也被认为是不安全的。我们到达当天去离美国大使馆不远显然为外国人开的购物中心Village Market商场买水和食物,商场内部整洁干净和欧美超市无异,但入口处有武装警卫把守。

肯尼亚在非洲国家中属于自然环境比较好的,农牧业较为发达。我们一周之内在肯尼亚从南到北行驶了上千公里,到处可见农田和放牧的牛羊。肯尼亚的人均名义GDP虽然只有约2300美元,但仍然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平均值高了50%以上,在南部非洲属于比较富裕的国家,因此据说也面临非法移民的问题。

Mogotio镇附近的赤道标志。肯尼亚虽然在赤道上,但因内陆地处高原(内罗毕海拔1800米),气候宜人,并不感觉热。

从那库鲁到马拉公路旁的麦田和收割机械。看来是到麦收的季节了。

公路边放牧的牛羊随处可见。牛群羊群经常会走到公路上挡住车辆。

Nakuru地区公路边的中学生。男女生都穿着漂亮的英式校服。学生的衣着明显比街上的行人好得多。我们早晨天没亮时出门路上已经有很多学生在走路上学了,傍晚回旅馆还看到学生步行回家。看得出学生学习都非常努力。肯尼亚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令人敬佩。

肯尼亚的道路状况不是很好,城市间没有高速公路。公路频繁穿过成片的集市或地摊。似乎经过的每个城镇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集市。有卖水卖吃食的,有卖小手工制品的,但大多数好像是卖蔬菜水果的。每当经过这样的集市,公路上就会修一道或几道减速令汽车减速的凸起(Bump)。这固然是为了安全但对汽车行驶影响很大。

内罗毕到安波利的C102公路边的集市

公路边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妇女。

马赛马拉附近的狮子医院。这似乎不是给动物看病的。看牌子是教会办的医院。但好像和那家有名的狮子眼科医院没有关系。旁边建筑物上Threads of Hope(希望之线)是一家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推广编织缝纫产业来发展经济的非营利组织。

肯尼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据维基百科,占全国人口4%以上的民族有9个之多。最多的Kikuyu族也只占人口的17%。这些民族中最有名最具神秘色彩的恐怕是只占人口2%的马赛Maasai族了。

传说中的马赛男子是优秀的猎手和令人生畏的战士,用一根指头粗细的棍子就可以制服狮子。据说马赛男孩子的成年礼就是要猎杀一头狮子。电影《走出非洲》中凯伦露营时看到远处雾气朦朦的晨曦中走来的一排手持长矛的男子就是马赛族战士。今天的马赛部落分布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边境两侧,试图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在马赛马拉访问一个马赛村庄时我们问据自己说4个妻子的部落长老关于马赛人猎杀狮子的故事是否属实,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大谈本族的传统。看来这事也只能当作一个传奇了。长老谈到马赛人崇尚的是和自然和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破坏环境伤害狮子的其实是工业社会和外来人群(当然也包括我们)。对这一点我是绝对同意的。今天人们要猎杀狮子豹子并不需要马赛人的勇敢,需要的只是贪婪,虚荣和无耻。除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动物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之外,某些人对象牙犀牛角的疯狂追求已经成为这些非洲大型动物生存的主要威胁。

马赛男子棍不离手,他们跳舞真的是在“跳”。他们起跳的垂直高度令人印象深刻。

马赛女子在表演歌舞。她们的歌声高亢悠扬,有点像藏族歌曲。马赛人的服装都色彩鲜艳但都不戴口罩。

女子中学前的马赛女学生。虽然穿着西式校服,但路上看到的马赛孩子不论男女都拿着各种各样的木棍。看来马赛人的精神从小就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中了。

肯尼亚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是认真的。公园都有武装警卫,游客必须坐旅行社的车辆进国家公园。在马赛马拉还要检查每个人的护照。上图为纳库鲁湖国家公园门口装备自动步枪的女警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