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129期

(作者:龙德施泰特)

 

 

621)     隔岸对峙

甘肃。兰州。黄河变成了红河。这个40万人口的西北重镇,此时大部分居民四散逃离,残存者已不到4万人。用土坯和鹅卵石搭建的房屋,也所剩无几。

让残留的居民受不了的,还不是触目惊心的黄土和钢铁所构成的废墟,而是那遍布全城、无暇掩埋的尸体。成群结队的苍蝇和盛夏8月弥漫四野、令人作呕的尸臭。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宋美龄女士坚持不肯接受薛岳司令长官要她化妆成难民、趁夜混过封锁线的效忠建议。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广播演说:

“誓与兰州共存亡,与将士共存亡!包围圈一日不破,美龄一日不退!”

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能否认这篇演说的意义和价值。士气为之振奋,世界为之瞩目。20世纪中叶的一位传奇女英雄,在中国大西北,在两大民族喋血鏖兵之中,凭借当代技术传播手段,在黄土高原上活生生地浮现了。

汤、杜两大兵团呼喊着口号,冒死冲击。60万兵马减员4成,终于冲破苏军反复增援、不惜代价坚守了77天的甘草店/桑园峡阻击线,与薛岳残部会师在黄河之滨!

此后两军又沿着坍塌的铁桥和血色黄河水,隔岸对峙。

“不卷刃的钢刀”~红色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在反复千百次的剁砍之中,到底失去了往日的锋利。

巷战中那手持“巴祖卡”或“铁拳改”、带着纳粹或美式钢盔以及日本“铁帽”的中国兵,近半成为“坦6集”履带下的冤魂。剩下一半则是那些冤魂的讨债复仇者。

8月15日崔可夫大将命令:为了战时指挥便利,“坦6集”临时缩编为坦克军(等同美军师级)。克拉夫琴科上将送往后方野战医院。同时缩编的还有第53集团军。

榆中甘草店。失去双腿的格涅奇科少将,在昏迷中被俘。

苏联没有责怪他。崔可夫提出:以己方俘获的国军黄维中将,与格涅奇科少将进行了交换。

 

622)     兰州会战

鏖战双方都没有罢休的意思。

兰州南翼,白崇禧上将已带领桂系为主的40万人兵团,迂回过临洮,隐秘插向青海~民和县。

北侧,孙立人整编38师也攻取了狄家台(白银)、正窥视永登。而黄百韬整25师,竟机动到了西北方的乌鞘岭。由此,苏联中亚细亚方面军,初呈被围之势。

苏军援兵,由4个集团军25万人、700辆坦克组成的机械化大军,在原“坦2集”指挥官波格丹诺夫上将率领下,也风尘仆仆穿越河西走廊,正向着烽火燃烧的兰州战场疾进。

7月,李宗仁上将再次就任了重大战场总指挥。【兰州大会战】也成为国府往来文书中的正式战役命名。

……黄土高原8月,秋高气爽。空战,因此几乎也无一日停歇。

一方是技战术略逊,但拥有全美式装备优势。

另一方具备长期作战经验,但飞机航程苦短。

有趣的是,双方被击落的飞行员中,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美国人的面孔。飞机对垒,也时常是美制的型号~P-39“飞蛇”对P-38“闪电”,或P-47“雷霆”。一个来自俄亥俄的中尉跳伞后,居然遇见同乡、幼年玩伴。另一个原第8航空队的机械师,在战俘营找到了欧洲同机组的机枪手。更传奇的说是某麻萨诸塞工学院航空动力系就读过的机师,驾机空中,猛追当年同学兼情敌……这些不甘于战后国内那些平凡岗位的牛仔小伙,用这种令人凸眼咋舌的方式,向人们宣示了:在西半球的某个自由国度,的确光怪陆离,无奇不有。

俄中军方对此均感困惑。但技术人力、尤其熟练飞行员的缺乏,使两国都无法拒绝那些受过良好训练、天性喜欢冒险、不问政治的“扬基佬”们。尽管两国都对这些自由主义分子的忠诚度和保密信用存有怀疑,但其敬业和执著,也受到夸赞。

 

623)     进逼沈阳

辽宁北部。开原。威远堡。小城位于辽北重镇铁岭~昌图之间。西北是开阔的满州大平原,辽河从平原间穿过。东南,是高低不等的丘陵。

这是一处“近代的”古战场:

1905年,日本和沙俄双方70万大军曾在此对峙。

1944年春,华北抗日联军伞兵纵队,在这里以“五角阵型”顽强阻击关东军半个月。“铁岭”打出了名气。

现在1946年8月,中苏之间又爆发了大规模坦克对抗。

【开原之战】以它的多重特色,载入史册。

……战役序幕从8月13日清晨拉开。坚定执行统帅部“百日闪击战略”的列柳申科上将,从公主岭迅猛挥师南下,以近卫坦4集和第16摩托化集团军两把战斧,劈入了林彪兵团防御阵地的纵深。13日整个白天,苏军在25公里的相对狭窄正面,沿铁路线以东到丘陵的狭长地带,向铁岭防线发起锐利攻势。

之所以作出这个选择,是因为情报表明:铁路以西平原布下了绵密的大面积地雷阵及反坦克炮位和陷阱。

根据林兵团以往的抵抗强度,列柳申科有把握几天里把这纵深60公里的防线洞穿,直逼沈阳!日加列夫的空军集团军这次给予了有力配合。华军抵抗时而顽强,时而脆弱,无规律可循。但总体上火力密度不高,近战勇气也比以往差得多。

空中反击也是零星的,甚至不需要争夺战场制空权的努力。天黑时坦4集前锋300余辆坦克,挺进纵深已达42公里。前线指挥员有信心明天冲过铁岭,兵临沈阳城下。

 

624)     狰狞怪兽

【开原之战】的过场戏,是华军对苏军后方的一轮骚扰。

黄昏时分,第10机甲旅钟伟上校发起了一个旅级规模的逆袭。他们以吉普车伴随小坦克借助“青纱帐”掩护,从侧翼突然出击,破坏了苏第16摩步集团军的跟进准备。

列柳申科接到报告:近50辆华军轻型坦克~经辨认是美制M-24“霞飞式”。3个装甲突击连冲击了16集团军前指。火力猛、速度快,纷飞的弹片使司令员切列米索夫中将等3人负伤。

准备跟进、接应前沿的苏军步兵分队,也遭遇了对方一股吉普车载越野兵力的扫射突袭。华军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对苏军步兵实施了阻滞。但随后16集团军出动军属坦克兵将“霞飞”集群驱散。中国人狼狈逃往东南方丘陵山地。

……漆黑一团的午夜,战役高潮上演了。

秋虫低鸣、秋凉渐起的满州原野上,冲击一整天的“坦4集”两个先导师,没能如期得到后续16集团军的接替和轮换。天黑以后,只好在本部自有步兵分队掩护下,就地进行短暂战场休息、加油,以准备明天新一轮的决定性冲锋。

深夜时分。隐隐地,警戒圈值班哨兵听出,侧翼有引擎的微弱声响。被叫醒的苏军营长打了个呵欠。据经验判断,那距离至少1公里以上~警戒时间还够充裕……

正待查清确认是友军增援还是敌人偷袭时,一群面目狰狞、形象怪异的钢铁野兽,猛然出现在300米内的夜幕下!

发动夜袭的华北联军,猛烈开火了。距离实在近。炮弹子弹像长了眼睛,几乎弹无虚发。火炮威力足够大,T-34炮塔、车体被击穿的比例相当高,厚重的SU-122前装甲被毁也屡屡出现。四散逃亡的坦克手和步兵,则遭到车载机枪的追逐射击。

怪兽们迅速占领了有利阵位。2个苏联坦克师都感到~敌火从四面八方打来,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位置靠后的旅长柯萨科夫还清醒,带本队立即转身,向28公里外的集团军阵地高速撤退。但不料那些“怪兽”竟比以越野性能著称的T-34跑得更快!薄弱的T-34后脑和引擎部分在撤退中全部暴露,竟成了敌火命中率有效统计数的分子……

在惊魂中脱险、仍未失去冷静判断的柯萨科夫上校,说出了自己的怀疑:如此漆黑的夜晚,能获得如此命中率,只证明一点:敌人拥有某种夜视观瞄装备!至于那种可实现高速追击的新车型,火光中他也分辨出:外观和火力强度有点类似德国“黑豹”。只是整体显得低矮,体形更紧凑,行动更敏捷。而噪音小于任何已知型号~这是出厂新车负重轮和履带挂胶良好的特征。

 

625)     夤夜狩猎

另一边。精心组织、苦苦守候的夜间狩猎结束,总耗时4个钟头。

凌晨2:30,“猫头鹰”夜视指挥车上,林彪吩咐作战部长江拥辉上校:“通知刘震和梁大牙,尽快收拢部队。把钟伟第10旅也撤下来。同时命令聂凤智:他防空纵队天亮前,务必全部进入东南角预设阵地!并立即启动【钩镰枪】作战。”

“是!”江拥辉转身去布置。林彪跳下座车。

这些“猫头鹰”是古德里安奉送的礼物。他担任德国装甲兵总监期间就命令在新型坦克上安装此类装置。当时盟国空中打击太猛,德军陆战只有夜间才奏效。基于此,由盖特纳博士领导武器局8科研发了坦克夜视装置。驾驶员用它以45公里时速夜行,通过荧光屏和2倍望远镜观察路面。

炮手夜视装置装在潜望镜防盾上。为弥补红外探测距离过短的缺陷,还用半履带车改装了“猫头鹰”(UHU)。它装有红外过滤器的60厘米弧光探照灯和相应高压电装置,可360度探测。

投光器为10倍倍率,探照距离1200米。通常每5辆夜战型黑豹配1辆“猫头鹰”,通过远距离探照和红外转换器组合使用,使坦克夜战距离增进到700米。1944年春,600套设备交付德国军方。但陆军拒绝将其用于实战!某些迂腐的将军说:“我们不需要这个。斗士将以公平的骑士精神去赢得战争!”于是那批新式设备被装甲兵总监封存在哈茨山中的矿井里。※史实

如今,这份礼物被送给华北联军。远在欧洲的陈毅留守机构根据古德里安的线索,准确找到了矿井并启动了紧急空运~刘亚楼派出全部16架C-82远程快速运输机,把330套夜视仪、68套“猫头鹰”迅速运到沈阳。他们在两周内用美式M-2半履带卡车底盘安装,调试成功。由HS-5F型变压器提供电力,1台变压器可为5台图像接收装置保障能源。几周后夜视仪便投入使用。7月一整月,都在实际操练。这也是林彪前段节节退守的原因。

他把这批秘密武器隐蔽在铁岭~开原以东丘陵地带。咬紧牙关,听着前线一次次失利报告,扛着“丧权失地、逃跑将军”的骂名,忍受压力,静待反击时刻的到来……

这场战斗,以“猫头鹰”引导“麒麟、貔貅”对T-34/85集群的摧毁,宣告了装甲兵大规模夜战时代已将来临。由于战场单向透明,那些无法有效反击的苏军坦克完全陷入了被动。白天一个势头良好的攻势,却在一夜之间被瓦解。

300多辆坦克/自行火炮,逃回己方阵地的,只够两位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