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播梵音于禅话传大悲于有缘
第四节 保唐无住
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马祖道一的洪州宗和石头希迁的石头宗,就如武林中的少林和武当一样,功夫最为绝妙,声势最为盛大,弟子最为众多,实在足以一统江湖而傲视群雄。
但是,在这两个最大的帮派之外,还是有另外一些帮派,依仗自己的一些独门绝技,从而屹立于江湖,博得了相当一部分人士追捧的。
保唐无住禅师创立的保唐派,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和洪州宗、石头宗并列江湖十大帮派之一的显赫门派。
无住禅师,公元714年,出生于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俗家姓李。
无住禅师从小就是个热爱锻炼身体的好孩子,而且当地民风彪悍,无住禅师常常跟着一些武林高手学习搏击技术,所以不到二十岁,无住禅师就练得臂力过人,武艺高强。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朝廷的征兵令发到家里来了。大唐王朝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实行的府兵制。府兵制就是将一部分民户划为军户,然后朝廷征兵时,每户必须出一名男丁应征入伍。
可是无住禅师看到父亲年纪大了,服兵役的地方又在灵武,靠近边疆,而且环境比较恶劣,父亲实在无法适应军旅生涯。好在大唐的府兵制有个最人性化的地方,就是可以在同一家庭中找个男人顶替服兵役。于是正值青春期的无住禅师便代父从军,来到了灵武(今宁夏吴忠市)当兵。看来,前有北魏的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无住禅师替父服役,古人的孝心,实在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啊。
无住禅师来到部队上没几天,当时的河朔两道节度使信安王李禕看到无住禅师是个武林高手,而且脑瓜子又灵活,完全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才,于是立马提拔无住禅师担任卫前游弈先峰官,负责整个大部队的外围侦查和巡逻任务。
不过,无住禅师虽然受到部队一把手的重用,在军中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但是无住禅师常常感叹世事如梦虚幻不实。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和安乐享受,实在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只有佛法,才是一个人心灵最终的归宿。
于是,无住禅师毫不犹豫的脱下军装,舍弃官职,然后背上行囊,开始四处寻师访道。
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无住禅师寻师访道没多久,竟然就碰到了陈楚璋居士,此人号为维摩诘化身,深得慧安国师禅法的真髓,乃是当时居士中最为顶尖的禅林高手。
无住禅师得遇良师,立马就留在了陈楚璋身边,也是以俗家弟子的身份跟随他学习慧安国师的禅法,经过大概五年的刻苦学习,无住禅师绝思断虑,事相并除,尽得陈楚璋禅法真传。
这个时候,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明禅师在范阳弘法,神会禅师在东都洛阳弘法,自在禅师在太原弘法。而且,他们传授的都是慧能南宗的顿教法门,这对于爱好佛法的任何人来讲,都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
于是,无住禅师立马来到了太原,参学于自在禅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天自在禅师开示无住禅师道:“净中无净相,即是真净佛性。”
无住禅师一听,立马感觉到心意畅然,心中以前的一些疑团迎刃而解。
无住禅师觉得自己学到了自在禅师的禅法,于是便向自在禅师辞行,想再到别处去游方参学。
无住禅师在自在禅师那儿学习期间,自在禅师和佛学院别的老师都发觉无住禅师是个根正苗红的好学生,不但文武双全,而且天资聪慧,是个学禅的上根之人。现在看到无住禅师要离开,他们赶紧轮番上阵,劝说无住禅师留下来继续学习。对于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来讲,任何一个学校都不会让他轻易转学的,古代如此,现在更是如此啊。
所以,自在禅师他们立即就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马上给无住禅师剃度,让无住禅师落发为僧,这样的话,也许无住禅师就会安心在这里继续学业了。
但是,让自在禅师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无住禅师虽然在他们那里落发为僧,不过,在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无住禅师受完具足戒后,依然不顾自在禅师他们的极力挽留,一个人告辞而去。看来,自在禅师虽然贵为慧能大师门下正宗的四十三个得法弟子之一,并且为其落发授戒,可是还是没有对无住禅师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也许,他们的师徒缘分未到吧。
无住禅师离开自在禅师后,又来到了明禅师和神会禅师那儿短暂的参学了一段时间,然后又来到了五台山清凉寺参学一年。
公元751年,无住禅师来到了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贺兰山游方。两年后,忽然有个走南闯北的商人曹瑰来到山中礼拜无住禅师。曹瑰虽是个商人,却是在四川禅宗江湖中占据龙头地位的无相禅师的俗家弟子。
曹瑰问道:“师父到过四川认识无相禅师吗?”
无住禅师道:“我虽然到过很多地方,但是还没有去过四川,也不认识什么无相禅师。”
曹瑰道:“师父和无相禅师的容貌长得一模一样,尤其是鼻梁上的那个小圆窝,更是和无相禅师的完全一样。师父应该就是无相禅师的化身啊。”
居然还有这种事,无住禅师感到有点惊讶,不过,相貌相同有啥奇怪的,关键是你的禅法造诣怎样啊。
所以,无住禅师问道:“居士是无相禅师的俗家弟子,请问无相禅师平时是怎么教导你们的呢?”
曹瑰道:“无相禅师讲说无忆、无念、莫妄。我曾经因为要回家探望父母,去给无相禅师辞行,无相禅师道:‘不忆不念全部放下,然后朗朗荡荡,这个时候父母还在吗?’我当时不能领悟无相禅师的话语,现在把它说给你听。”
无住禅师一听,豁然有悟,于是决定马上去四川拜见无相禅师。
从贺兰山到成都,不仅路途遥远,更恼火的是道路非常崎岖艰险。那个时候又没得飞机高铁,全靠两条腿走啊。
无住禅师首先来到了灵州市政府办理通行证,读者诸君不要以为只有现在出门、住宿的要查验身份证之类的,古时候同样如此啊。
无住禅师刚把通行证办好,得知消息的灵州市长立马就把无住禅师扣下来了,当地的高僧史和尚、辩才律师、惠庄律师等也前来劝说无住禅师留在灵州说法。就这样,无住禅师直到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才从灵州找个机会离开。
无住禅师先到了定远城(今陕西镇巴县),又来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又经过太白山路来到了陕西宝鸡的太白山,又从细水路来到了接近四川地界的南凉州(今陕西略阳县)。
不过,无住禅师每到一处,都被当地政府官员和僧人信众以各种理由挽留。致使无住禅师一路上行动缓慢,直到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无住禅师才最终来到了成都净众寺。此时,距离无住禅师最初从贺兰山出发,差不多有八年的时间了。
到了净众寺,无住禅师在安干禅师的带领下,得以见到了神往已久的无相禅师。双方一阵寒暄后,无相禅师对于无住禅师来参学自己,非常的高兴。于是马上叫安干禅师把无住禅师安置在钟楼下院居住。
正好当天是无相禅师给学生们上课讲授禅法的日子,于是当天晚上,无住禅师便跟随众多的同学一起,在教室里听无相禅师讲授智诜禅系的禅宗课程。
就这样,无住禅师跟随着无相禅师学习了三天三夜。
不过,自此以后,无相禅师每次到教室里来给大家上课时,都会先在课堂上高声说道:“你为什么不到山中去居住呢?一天到晚在这里待着,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无相禅师多说几次这个话后,净众寺所有的人都感到非常的奇怪,师父怎么一天到晚老说这话呢,啥意思啊?
不过,大伙儿不晓得无相禅师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无住禅师却听出来了,这分明就是师父让自己到山中隐居去啊。
于是,无住禅师立即收拾好包裹,一个人不动声色的离开了净众寺,来到了茂州(今四川茂县)白崖山住山修行。
古往今来,很少有哪个山头只有一个人在那里独自修行的。越是风水好的山头,越是山清水秀的山头,越是灵气纵横的山头,越是能聚集众多的人在山中隐居修道。
无住禅师隐居修行的白崖山也是如此,除了无住禅师外,还有另外的一些僧人也在白崖山结伴修行。可是,这些禅客没过几天,就一个个都看不惯无住禅师的做法了。
那些僧人在山中修行,除了坐禅外,还每天修习礼拜忏悔之法,以及天天念诵经文。
而无住禅师一天到晚专务坐禅,一向绝思断虑,入自证境界。既不行忏,也不念经。
无住禅师的这种修行方式立马引起了同参们的不满,于是,道逸法师等人便过去劝说无住禅师跟他们一起行忏念经。无住禅师道:“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无念即是见佛,有念即是生死。’你们如果和我同修的话,还是无念的好,不然的话,你们可以下山去,外面有很多的寺庙,可以供你们行忏念经修行。”
道逸法师等人一听,想着自己和无住禅师修法不同,而且山中条件异常艰苦,就连把肚子填饱都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于是他们便辞别无住禅师,回到了成都净众寺。
他们回来后,便来到了无相禅师的方丈室,向无相禅师汇报了山中修行的情况。
无相禅师听后,对于无住禅师的修行方式非常的满意,因为他自己想当年就是这样在天谷山修行的啊。
不过,三年后,也就是到了公元762年,无相禅师感觉到自己在这个俗世的时间不多了,但是自己心目中最为中意的弟子无住禅师自从前往白崖山隐居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看望过自己。可是自己还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交代给他的啊,也不晓得他现在在白崖山到底怎样了。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在白崖山中坐禅的无住禅师,冥冥中神奇的感知到了无相禅师在思念自己。于是,无住禅师把弟子董璿叫了过来,对他道:“我这里有新出的芽茶半斤,你带上它到成都净众寺去,替我看望无相师父,如果师父问起我,就说我不打算出山去。”
董璿带着芽茶,一路跋涉,于公元762年5月13日来到了净众寺。无相禅师看到无住禅师派人来看望自己,非常高兴。于是问董璿道:“你是谁啊?”
董璿为了在净众寺众人面前有点面子,于是便自己提高身份道:“我是无住师父身边的得法弟子董璿。”而实际上他只是无住禅师众多门人之一而已。
无相禅师道:“无住既然叫你带着芽茶来看望我,他自己怎么不亲自来呢?”
董璿愣了愣,看来无住禅师有先见之明啊,晓得无相禅师要问这话。董璿于是赶紧回答道:“无住师父说他不打算出山,所以只是叫我来看望大师。”
无相禅师看到身边的人有点多,不方便说话,于是对董璿道:“你远道而来,路上多有劳累,你先下去休息休息,等要回去的时候再来我这儿,我正好写封信让你给无住带去。”
过了两天,董璿来到了无相禅师的方丈室,无相禅师找了个借口支走身边的所有人,然后关上房门,拿出了达摩祖师传下来的金襕袈裟,递给董璿道:“这是武则天赠与智诜禅师,智诜禅师传于处寂禅师,处寂禅师传于我的禅宗传法信物金襕袈裟。我现在把它正式的传于无住,你告诉他,一定要善自保爱啊。另外告诉他,现在还不是他出山的时候,再等上个三五年,自有贵人来请他出山。”
顿了顿,无相禅师又道:“我这里还有 ,里面有交代给无住的十七件事,你把信和袈裟一起带给无住。另外,你必须马上离开这里,回到无住那里去,而且要悄悄的离开,不要让人发觉。”
等到董璿带着金襕袈裟和信悄悄地离开后,无相禅师端坐在方丈室里,不知怎的,无相禅师的心里忽地一动,预感到这件金襕袈裟不会很快的就送到无住手中,不过最终无住还是会得到它的。
想到金襕袈裟乃是禅宗历代祖师传法的信物,是禅门排在第一位的宝物,并且历来都引起了无数的争端。而自己乃是四川禅门净众派的龙头老大,门下弟子众多,现在把金襕袈裟传给一个只跟随自己学习了三天的弟子,这势必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和争夺。
无相禅师于是作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安排,他准备了两件袈裟,一件派人送到自己当年求学同时也是本门祖庭的资中德纯寺供养,一件就留在自己主持的净众寺供养。这样,大家都有供奉的宝贝了,也就不会互相争斗了。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
无相禅师把后事都安排妥当了,自己在这个红尘俗世也就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于是,到了五月十九日,无相禅师沐浴更衣后,就一直端坐在禅床上,到了半夜子时,无相禅师就圆寂了。
董璿拿着金襕袈裟和信回到白崖山无住禅师那里,却只是把无相禅师的信和交代的十七件事传递给了无住禅师,而他自己却偷偷的把金襕袈裟藏了起来。因为金襕袈裟的下落,只有他和无相禅师知道,无相禅师已经圆寂,现在这个世界就只有他一个人知道金襕袈裟的下落了,只要自己不说,别人自然不会知道金襕袈裟就在他的手中。
董璿把金襕袈裟这一藏,就是整整两年。这天,董璿忽地想到,金襕袈裟在自己这儿藏着,始终是个事啊,谁敢保证永远不露馅呢?一旦事情败露,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是把它卖了变成钱更稳妥些啊。
于是,董璿找了个机会,把金襕袈裟高价卖给了一个僧人。
这个僧人重金购得了禅门至宝金襕袈裟,不由得非常的高兴,这可是禅宗历代祖师爷的传法信物啊,想不到竟然落到自己手上来了。
这个僧人拿着金襕袈裟,就赶紧回到了自己的住所,到了晚上,还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僧人抱着金襕袈裟躺在床上睡觉,看来,他是恨不得这件金襕袈裟就长在他的身上才是啊。
就在迷迷糊糊中,忽地一个高大威猛的神人站在了他的面前,这个神人非常严肃的道:“这件金襕袈裟乃是我佛如来传下来的传法信物,只有历代的禅门祖师才配拥有,你一个凡心未了的不入流僧人,有何德何能来占有这件金襕袈裟?念你是初犯,这次暂且饶你,你要想活命的话,赶紧把这件金襕袈裟送回去,不然的话,我下次来必定取你性命。”说完话后,这个神人一下就不见了。
这个僧人一惊,赶紧站起来正要解释什么,却发觉原来是南柯一梦。
不过,即使是梦,也把这个僧人吓出了一身冷汗啊。这种梦,对于一个僧人来讲,有几个敢不相信的呢?
于是,这个僧人赶紧把金襕袈裟送还给了董璿。
董璿拿着金襕袈裟,既哭笑不得而且又惊又怕,心里真是百味俱全啊。既然藏也不是,卖也不是,那就只有把金襕袈裟老老实实的交给无住禅师了,再说这件袈裟本来就是他的。
董璿捧着金襕袈裟跪在地上,给无住禅师说明原委,并且忏悔不已。
无住禅师收下了金襕袈裟。当然,像无住禅师这种得道高僧,是不会给董璿计较别的事的。
无住禅师收下了金襕袈裟,就代表着他认可了自己是无相禅师的法嗣。
这样,无住禅师这个法嗣在整个禅宗史上就有点独特。首先他只正儿八经的跟随无相禅师学习了三天三夜。也许无住禅师跟随前面几位名师学习过,根基深厚吧,所以虽然只有三天三夜时间,但是无相禅师为他点破了悟道的最后那层纸。
其次,如果按照辈分的话,无住禅师和他的师父无相禅师应该是师兄弟。因为无住禅师最先参学于慧安国师的弟子陈楚璋,又参学于六祖慧能的弟子自在禅师、明禅师、神会禅师等人,并且在自在禅师那里落发为僧并受戒。而这几个师父,和无相禅师的师父处寂禅师是同辈之人。自然,按照辈分的话,无住禅师和无相禅师就是同辈的师兄弟了。
不过,现在无住禅师收下了传法袈裟,就正式的从师弟变成了徒弟。不过,这种情况在以前也出现过。想当年慧明和尚去追赶慧能大师的时候,在大庾岭上,也是听了慧能大师的开示,然后顿悟禅机,从而以师兄的身份变成了慧能大师的弟子。在禅宗往后千年的发展中,这种例子随着禅宗的快速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多。这也充分说明了古代的那些禅师们,为了参禅悟道,是不会在意世俗的那些外在的名分之类的东西的。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二月,杜鸿渐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身份兼任山南西道、剑南东川副元帅以及剑南西川节度使,来到了成都。
杜鸿渐虽然身份尊崇,但却是个佛学爱好者。他到了成都后,便立马找来本地的官员问道:“我在北方时,就听闻无相禅师的大名,现在无相禅师不在了,请问谁得到了他的衣钵了啊?”
虞侯秦逖回答道:“下官曾经出征边关,驻军在石碑营,后来带着一些物资到白崖山去供养山中修行的僧人,得以认识无住禅师。此人是无相禅师的嗣法弟子,而且和无相禅师长得一摸一样,并且下官还有幸见到了无相禅师传下来的金襕袈裟。所以,无住禅师确定无疑是无相禅师的衣钵弟子。”
既然情况了解清楚了,杜鸿渐就准备派人去请无住禅师下山弘法。
消息传开,无相禅师在净众寺和德纯寺的弟子们非常的不舒服,本来这两个寺庙就没有得到无相禅师的金襕袈裟,心里就非常的不满了,只不过大家都不吱声而已。而且无住禅师也在山中隐居,还没有威胁到谁,所以大家都暂时的相安无事。不过,现在要是无住禅师以无相禅师嗣法弟子的身份被当地的一把手请出山来弘法,那还不把别的人全部压下去啊。
所以,净众寺和德纯寺的小金师和张大师便开始出歪点子了。他们和别的一些律师私下勾结,怂恿前任成都府尹、剑南节度使严武的表弟萧律师去误导严武的母亲,动用官方的势力,把无相禅师的禅院改成律院,把禅堂改成律堂。
不但如此,他们还四处散布无住禅师的坏话,而且其中的一条坏话信息,非常具有震撼力,而且至今真假莫辨。他们说无住禅师为了在四川茂县建造一座纪念智诜禅师、处寂禅师、无相禅师的功德碑,把金襕袈裟作为工钱,抵当给了建造人员。
对于这一信息,无住禅师的弟子们因为在无住禅师圆寂后所著的《历代法宝记》中,没有明确交代出无住禅师所得金襕袈裟的下落,致使这一说法也就成为一个真假莫辨的历史悬案了。
对于四处流传的关于无住禅师的种种流言蜚语,杜鸿渐没有丝毫的理会,因为他更相信自己手下人的报道。
于是在公元766年9月23日,杜鸿渐派遣当地县官以及僧官到白崖山去请无住禅师下山弘法,四川境内别的州府的一些高僧大德担心无住禅师不下山,也相约着一起来到白崖山迎请无住禅师。
无住禅师默知自己弘法的机缘已到,再加上这么多的人来请,于是立马就答应下山。
大家一看无住禅师答应了,都非常高兴,尤其是县令大人,更是笑得嘴巴都合不拢来,他心里一直在担心,自己要是请不到无住禅师,那可怎么向杜相国交差啊。
县令迎请无住禅师的大轿早就准备好了,但是无住禅师却没有坐轿,而是选择一步步往成都走去。不过,无住禅师每走到一个地方,当地的县令立马早早的就来到本县的地界上来迎接了,并且在前面给无住禅师一行人带路。到了州界,州里的官员也是早早的就来迎接了。而沿途的老百姓更是家家悬幡,户户焚香,大家都高兴地传言道:“无相和尚去,无住和尚来。”
无住禅师一行在路上走了整整七天,才到达成都,不过杜鸿渐正好身体有点不舒服,无法会见无住禅师。于是成都府尹崔宁便暂时把无住禅师安置在了空慧寺。
到了十月一日,杜鸿渐身体好了,便决定到空慧寺来会见无住禅师。杜鸿渐那是宰相身份啊,他要来,自然道、州、县各级大大小小的官员跟着就来了一大帮作陪。
杜鸿渐带着一大帮官员和随从来到了空慧寺,还没进庙门,早就有相关工作人员先跑进来通知无住禅师道:“师父,杜相国来看望你了。”意思就是宰相大人来了,你赶紧出去迎接啊。
无住禅师不动声色的道:“他来就来了呗。”
旁边的都押衙钦华一看无住禅师根本就没有去迎接杜鸿渐的意思,赶紧上前道:“杜相国深得当今皇上器重,而且是宰相身份,地位尊崇,师父应该出去迎接才是啊。”
无住禅师依旧不动声色的道:“实在是没必要出去迎接啊。我如果出去迎接的话,那是人情世故;我如果不出去迎接的话,那才是佛法啊。”
钦华一听,着急得不得了,正要再次劝说,就在此时,杜鸿渐已经带人走进屋来了。
无住禅师看见杜鸿渐来了,依旧纹丝不动的端坐在禅床上,而且神色没有一丝一号的波动,就好像从来就没有人来过一般。
杜鸿渐看见无住禅师端坐在禅床上,立即上前合掌礼拜无住禅师,并且问候无住禅师的起居情况。
左右的一大帮人见无住禅师不但不出去迎接杜相国,相反杜相国见到无住禅师后立马合掌礼拜,都感到非常的惊讶。
在大门外负责安排此次会见工作的成都市政府相关领导,看见无住禅师没有出来迎接杜相国,而且又听说杜相国进去后,无住禅师别说迎接,就连屁股都没有离开过蒲团,一个个都吓得打颤变色,汗流浃背,他们都害怕杜相国发火啊。宰相大人一旦发火,恐怕很多人千辛万苦挣来的那顶乌纱帽,就要被人很轻松的就取下来了。
于是,他们赶紧派了一个人进去打探消息,还好,这人回来说杜相国和无住禅师两人相谈正欢。门外所有的政府官员这才把悬在空中的心落了下来。
杜鸿渐和无住禅师寒暄几句后,便进入了正题。
杜鸿渐问道:“我曾经听说无相禅师讲过无忆无念莫妄,是吗?”
无住禅师道:“师父是讲过这些。”
杜鸿渐道:“这三句话是一还是三?”
无住禅师道:“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是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
杜鸿渐一听,疑情顿解。随即又问道:“大师还用这三句话来开示后学吗?”
无住禅师道:“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
无住禅师跟随慧能大师的三个弟子深造过,看来对于慧能南宗顿教法门还是很在行的,所以在言语中颇有顿教气息。
正在这个时候,庭院中的大树上有乌鸦在鸣叫。杜鸿渐问道:“大师听见乌鸦叫了吗?”
无住禅师又不是聋子,哪有听不见的。所以道:“听见了。”
乌鸦转眼间就飞得无影无踪了,杜鸿渐又问道:“现在大师还听得见乌鸦的叫声吗?”
无住禅师平静的道:“听得见。”
无住禅师这话一说出来,屋里所有的人都瞪大了眼睛,一个个茫然不知所措。乌鸦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无住禅师怎么还能听到见鸦叫声?莫非是先前的鸦叫声没消失?还是无住禅师修成了佛法中的天耳通,能听见远走高飞了的乌鸦的叫声?
杜鸿渐自然也是疑惑不解的问道:“鸦去无声,何得言闻?”
无住禅师道:“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
任凭声去声来,而那个“闻性”是如如不动的。任凭潮起潮落世界变换,每个人的“佛性”,也是如如不动的。
屋里众人一听,一个个都豁然开解,大家都感到无住禅师的佛理实在是高深莫测啊,于是一个个都站起来向无住禅师稽首致敬。
杜鸿渐又对着无住禅师道:“弟子性识微浅,在业余时间撰写了注解起信论的两篇文章,不知这两篇文章可否称得上是佛法?”
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不好回答,从古至今,对于官员的大作,不论好坏,从来都是一片叫好声。即使偶有不同意见,一般都只能躲在被窝里悄悄议论而已,何况现在是宰相大人在当面询问。
不过,杜鸿渐今天所问之人是无住禅师。
无住禅师平静的道:“夫造章疏,皆用识心,思量分别,有为有作,起心动念,然可造成。据论文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大人著言说相,著名字相,著心缘相,既著种种相,又怎么会是佛法呢?”
杜鸿渐一听,不由得立马站了起来,对着无住禅师道:“弟子也曾经问过很多非常有名的高僧大德,他们都说弟子写得非常好,现在看来,他们只是因为照顾我的面子,没有说实话啊。现在大师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在是真理啊。”
杜鸿渐对于无住禅师的佛法,感到非常的钦佩,对于无住禅师的道德人品,同样非常的敬重。所以,杜鸿渐对于自己此行有所收获感到非常的高兴。
看到宰相大人高兴了,道、州、县各级众多的官员更是万分的高兴,想想看,在当官的眼里,还有什么比顶头上司满意更让他们满意的事情呢?
对于无住禅师这样一个佛学人品都出类拔萃的大师,自然不能让他一直寓居于空慧寺的。
于是,杜鸿渐和崔宁一帮朝廷官员迎请无住禅师主持成都保唐寺。
就这样,无住禅师就成为了保唐寺的主持,在禅宗史上,无住禅师也就一直以保唐无住著称了。
无住禅师主持保唐寺后,不仅因为自己佛理精深禅学绝妙,更有宰相杜鸿渐和成都府尹崔宁这种朝廷大员以及一帮地方官员的大力扶持,所以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内,无住禅师就在保唐寺搞得风生水起,而且成立了禅宗保唐派,并且使保唐派成为了和洪州宗、石头宗相提并论的全国禅宗十大派之一。
无住禅师在保唐寺搞得如此热闹,自然吸引了众多的各界人士前来参禅悟道,切磋交流。
有个法号无盈的法师也随同众人前来听法,不过无盈法师仗着自己学问渊博而且有点名声,在坐中态度傲慢。
无住禅师于是问无盈法师:“楞伽经上面说以楔出楔,你怎么理解呢?”
无盈法师道:“譬如擗木,先以下大楔,即下小楔,令出大楔。”
无住禅师道:“既小楔出大楔,大楔既出,小楔还在,又说什么以楔出楔呢?”
无盈法师低头沉思,却没找到话来回答。
无住禅师道:“大楔比喻众生烦恼,小楔比喻如来言教。如果楔和烦恼都没有,何有出入?这就好像有人生病了医生给病人开药方,病如果好了,药方也就没用了。现在你执言教法,就好像一个病人拿着药方却不肯服药。你不舍文字,亦如楔在木中啊。”
无盈法师听后,感觉到无住禅师的说法简直不可思议,于是立即给无住禅师作礼。
当时神秀禅师的北宗和慧能大师的南宗为了正统之争,弄得天下佛门都在议论此事。所以慧忆禅师上前问道:“请问师父,北方禅师云何入作?”
无住禅师道:“亦不南亦不北,亦不入作亦不出作。没得没失,不流不注,不沉不浮,活泼泼也。”
无住禅师这话,不仅深含禅理,而且极有见地。所以慧忆禅师听后,立即对着无住禅师合掌叩头。
保唐寺有几个僧人有一天来给无住禅师辞行,无住禅师问道:“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这几个僧人回答道:“我们要到五台山去朝拜文殊菩萨。”
无住禅师道:“同参们啊,如果佛在身心,文殊不远。妄念不生,即是见佛。你们又何必大老远的跑到五台山去礼拜文殊菩萨呢。”无住禅师的回答,自然是受到了慧能弟子们的影响,所以完全是一派禅宗顿教口气。
不过,这几个僧人久居川内,对于顿教法门,所知甚少。所以他们还是坚持要到五台山去朝拜文殊菩萨。
无住禅师于是作了一首偈给他们送行:“迷子浪波波,巡山礼土坡。文殊只没在,背佛觅弥陀。”
这一天,无住禅师正在保唐寺大院里喝茶晒太阳,成都市政府的三十几个大小官员结伴前来向无住禅师讨教佛学。
双方一番寒暄坐定后,有官员问道:“请问师父,我们来过多次,好像从来没有看见师父教导弟子读经念佛礼拜,这似乎和别的寺庙大不一样,我们实在是迷惑不解,请师父开示。”
无住禅师道:“我自己证得了究竟涅槃,所以也会按照这个方法来教别人的。我会用自己所悟来教导学生直接证入三昧,而不是教导他们学习那些不了教。所以你们平时以为的那些功课我是不在意的。”
官员又问道:“哪么别的寺庙的师父教授那些功课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
无住禅师道:“大乘妙理至理空旷,有为众生而不能入经教旨。众生本性见性即成佛道,著相即沉轮。岂不闻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所以转经礼拜皆是起心,起心即是生死,不起即是见佛。”
这三十几个官员听了,一个个都觉得无住禅师的说法太不可思议了,于是全部站起来礼拜无住禅师,并且都成为了无住禅师的皈依弟子。
有一个叫作雄俊法师的僧人跑来勘辩无住禅师道:“大师入定否?”
对于这个问题,前面的禅宗宗师们早就有非常正确的解答,所以无住禅师也正确的回道:“定无出入。”
雄俊法师又问道:“大师入三昧否?”
无住禅师道:“不入三昧,不住坐禅,心无得失,一切时中总是禅也。”
无住禅师的这种思想,完全是正宗的禅宗思想啊,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千年以后,对于禅定来讲,都是非常正确的解说啊。自然,雄俊法师听后,不由得大为叹服。
无住禅师还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道:“有缘千里通,无缘人对面不相识。但识法之时,即是见佛,此诸经了义经。”
这段话除开佛理外,其实里面还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口头语。人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读者诸君看看这句流行了上千年的口头语,是不是来源于无住禅师课堂上的开示啊。可惜现在几乎所有关于“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的注释中,都不会标注这句话来源于无住禅师的开示。
无住禅师在保唐寺弘法八年,可以说是说法如云啊。因为无住禅师同时具有智诜禅系、慧安禅系和慧能禅系的研究学习经历,所以他在说法过程中,不仅传授禅理,同时也广泛引用诸如《维摩经》、《佛顶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楞严经》、《思益经》、《法句经》、《楞伽经》、《般若经》等三十余部佛经中的话语来开示学生,同时还引用《老子》、《庄子》、《周易》以及一些诗文来对比佛法而进行教学。
并且无住禅师不但和禅客切磋交流,而且还和佛教别的宗派僧人、道士、官员、士人等各界人士进行勘辩、交流、学习。
所以,无住禅师的保唐寺没用多长时间,就成为了整个四川的禅学中心,无住禅师创立的保唐派,也成为了当时禅宗江湖中的十大宗派之一。
唐代宗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六月三日,无住禅师在方丈室里,忽然叫身边的弟子去拿一套新的僧衣来,随即无住禅师来到澡堂沐浴更衣。然后回到方丈室里端坐着。
弟子们看到无住禅师的举动,都预感到了什么,大家都自觉的围聚在无住禅师的身边。
无住禅师望着他们道:“我要离开这个俗世远行了,如果你们还是我的弟子的话,你们要约束好别的弟子和信众,不得违背我平时的教诲。我走后,不要像俗家之人那样哭哭啼啼大呼小叫的,如果有谁在我走后哭泣,那么这个人就不配做我的弟子。因为佛法不是这样子的,所谓离一切诸相,即是见佛。”
说完后,无住禅师就在禅床上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六十一岁。
无住禅师在圆寂前,既没有把禅宗传法信物金襕袈裟传给哪个弟子,也没有向任何人交代金襕袈裟的下落。是传言中无住禅师把金襕袈裟拿去当做工钱修建功德碑去了?还是无住禅师为了避免金襕袈裟会带来杀身之祸而把金襕袈裟一把火烧了?(因为净众寺和德纯寺的僧人传言说无住禅师曾经想把金襕袈裟一把火烧掉,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真相不得而知。反正从此以后,菩提达摩传下来的禅宗头号信物金襕袈裟,在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任何的消息了。
无住禅师的保唐派虽然盛极一时,但是当无住禅师圆寂后,保唐派就迅速的衰败了。
保唐派迅速衰败的原因,首先是无住禅师弘法的时间短暂。无住禅师从出山弘法到自己圆寂,不到八年的时间。而且无住禅师的教育方法比较强调禅宗的顿悟方式,对于佛门规矩、佛理学习、宗教职能等等都不重视,致使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学习和理解佛理禅法。自然,无住禅师也就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继承自己的法门。如果没有优秀弟子递相弘法,任何门派都会迅速衰亡的。
其次,先前大力扶持无住禅师的宰相杜鸿渐在和无住禅师相交两年后,就离开成都回到了京城。而成都府尹崔宁自杜鸿渐走后,在四川一家独大,依仗四川地势险要而且手下兵精粮足,飞扬跋扈,整天只晓得厚敛财物争权夺利,和朝廷的关系非常紧张。自然,佛法,也就不会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了。无住禅师在世的时候,崔宁还算支持无住禅师弘法的,但是无住禅师圆寂后,对于无住禅师的弟子们,崔宁就没有什么好感了。
失去了地方政府和官员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又没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出来支撑门面,保唐派从此就一蹶不振,进而很快的就从禅宗史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