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临碑帖、自己乱画
▼
老祖宗的东西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一竿子打死,说丢就丢。书法尽管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也有着相对得审美法则。一幅优秀的作品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二是融入个人的审美风格。不临帖,就是排斥传统,不继承传统的书法,在第一关上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好不好。
王羲之《寒切帖》纸本章草
25.6×21.5cm 天津博物馆藏
2
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
虽然人活着总得任性一把,但练书法这事,也不能太由着自己性子来。在选帖的时候,除了要考虑选法帖和最优秀的字帖外,还要考虑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更快入门。只有当你入门之后,你会慢慢地变的理性,开始理性地审视历代各流派的书法风格,而过去那种凭兴趣的情绪化选帖,最终会被你克服并完全丢弃掉的。
苏轼《归安丘园帖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
厚古薄今、厚今薄古
▼
很多事情做起来不能偏颇。初学书法当然必须从古法学起。是否出色地学习传统,决定着你将来的书法根基。然而,学习古法是为了最终创新法,而不是为了墨守成规。很多人在传统功力方面狠下功夫,却与现代书法老死不相往来,一概斥之为丑书恶札;自己也不曾越雷池一步,更不愿创点新法出来,老是掏祖宗的腰包,以至于半生书匠,一世无成,这叫只继承不创新。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 纸本行书29.3×3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
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只临不思考,吃力不讨好!读帖说白了就是看帖、悟帖,就是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通过多看,来反复欣赏其中显现出的意境和风格;最后达到感悟,悟出其中的深层的艺术素养、时代风貌和书法的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会得其“意”而忘其“形”,虽不形同,却能神通。
米芾《韩马帖》 纸本 行书 纵33.3厘米 横3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
实践出真知!学理论你得明白:书法有法,但无定法。有法不死,无法必乱。人常说“理论不明,实践不灵”,书法要写好,理论来指导。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赵孟頫 《惠书帖》纸本,纵31.0cm,横38.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
真理在辩论中明了,学习在交流中提高。有的人在练习书法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和人交流,独自苦练,直练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直练得井底之蛙看不到天。
董其昌《苏轼重九诗轴》纸本行书 214×53.3cm
上海博物馆藏
7
我们唐代的大书法家李邕曾经曰过:学我的人都得死!像我的人都俗不可耐!又狂又可爱!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引起书写质量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学习书法,死守一家之长是没有出息的。
陈洪绶《画赞斗方》金笺 28×24cm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8
成功的个体差异基本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一个人是否努力,是否坚持努力!许多朋友学书法只凭着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没动静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书法,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很显然,这样是绝对不会出成绩的!
9
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见异思迁,可不完全指感情!在实际中,有好多书友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
10
急功近利易毛躁,心浮气躁可啥都都干不好!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学习书法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Scan to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