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111)“找关系”,“跑调动”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说三道四(111)“找关系”,“跑调动”

如同当下许多古稀老人不懂网络语言“凡尔赛”、“躺平”一样,现代年轻人没有几个人知道“找关系”、“跑调动”是什么意思。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交际的工具,不同年代社会生活的交际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农耕社会,“瓦罐不离井上破”,现代人就难于理解。且不说年代久远的农耕社会了,就说计划经济时代的“找关系”、“跑调动”等,这些最具中国特色的交际语言,现代年轻人也是闻所未闻。

何谓“找关系”呢?我下面这段经历,就是“找关系”办成的一件小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还在农垦中学教书的时候,小女儿在美国留学,有一天她打电话回来,说在美国办一个什么证件,需要在原居住地有关部门出一份“无犯罪记录”。我去找管辖农垦中学的派出所管段民警开证明。那位年轻警察听我说完以后,说:“让她本人来办!”。我告诉他,“她在美国读书,来不了。”“那就不能办!”他是管段民警,某人有无犯罪记录,他如果不熟悉,查一下档案就清楚了。他要说不能办,你能怎么办呢?

无论我怎么解释,他都不予理睬。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找海口市公安局长了。天下事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去派出所开证明前不久,我中学六年同班同学、最好的朋友杨利生,到海口出差时,他的朋友、时任海口市的公安局长,一定要请他吃饭。利生正跟我在一起准备去吃饭,于是大家就去与局长共进晚餐,相聚甚欢,相识恨晚,互留了手机电话号码。

打通了局长的电话,他听我说完后,让我把手机给那位警察接听。我对警察说:“你们的局长让你接电话。”他疑惑,看了看我,接过电话。听完电话就给我开了一份证明。真是现官不如现管啊!

如果没有局长的关系,那就只有望洋兴叹!同时也告诉我们,“找关系”,一定要找“对”人。

对于我们40后这一代人,参加工作后,最大的事情莫过于“调动工作”了。

为什么要调动工作呢?

最常见的是夫妻分居两地,为了夫妻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子女教育、孝顺父母等,向“组织上”提出要求,期盼夫妻调到同一城市工作。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少则“跑”几年,多则十几年,有找不到关系的人,几十年就只有过着牛郎织女式的生活。这是民主社会享有“迁徙自由权”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的。但我们40、50、60后的人,曾经千辛万苦为“跑调动”的记忆,想起来真是不寒而栗!

昨天,读了我的高中同班同学的一篇回忆录,其中写到“跑调动”的情节,真是再现了当年百姓生活之一斑。

简称LM同学吧,65年考取北京机械学院,7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东北沈阳一个大型部属工厂的车间当工人。专业对口,工作称心如意,后来在工厂技术改革中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深受领导与工人的欢迎。后来还遇到一位下放到车间的高级工程师,两人非常投缘,他尊那位高级工程师为师,恩师教会他许多大学都没有学过的东西。一呆就是六年,每年只有春节期间,回武汉看望父母。父母身边没有子女,他与妻子分居两地,决定调回武汉。刚好他的姨夫在市委机关工作,很快联系到了接收单位,就以武汉市委的名义发函到他所在的单位,被退回。他的恩师于沈阳市管工业的副市长非常熟悉,请副市长给厂长打招呼也无济于事。最后还是他的大学同学帮忙,才如愿回到了武汉。原来他的那位同学时任某部的一部门主管,刚好管他所在的工厂,该厂厂长经常“跑‘部’”到北京,找他的同学汇报工作,请示年度生产计划、报批进口设备等。那位同学只是询问厂长,“我的同学LM,夫妻分居好几年了,武汉市也同意接收,你们厂里研究好了没有啊?”一句话,他就调回武汉了!武汉市委、沈阳市领导打招呼,都不如老同学的一句话。再次证明了“找关系”,一定要找“对”人!

怎么才能找“对”人呢?命运使然,缘分注定。

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信。LM同学最后能调回武汉就是“命运使然,缘分注定”。我的一生经历,更是如此。

我调动工作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利孩子的健康成长,以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965年高考之后,LM如愿到北京读大学,我则名落孙山,被武汉市教育局录用为中学语文教师。短训后,被分配到武汉市教育局新建的十六所新校之一的水厂路中学。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跟着安大庭校长调到硚口区重点中学——武汉市43中学。1979年春节期间,在武胜路新华书店门口,遇到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原校办农场场长王仕良,他极力劝我调回母校工作。最动情的一句话是,“为了你的两个女儿将来能够读省重点中学,你也该回母校啊!”

母校袁福校长热情欢迎我回母校工作,为了服众,决定让我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老学生试教一周,请母校所有领导和全体语文老师听课评课,一致通过“李培永完全胜任重点中学高中语文教学”的结论。袁校长亲自去华中师大人事处找处长拿到“商调函”,送到武汉市教育局,被人事处长一口拒绝。“华师一附中不归我们教育局管,李培永如果调到武昌实验中学,马上就办”。一卡就是一二年。“找关系”“跑调动”都不管用!

1980年暑假招生季,母校的一位老校友来找袁校长,为他的孩子报考高中差2分,请校长照顾一下。校长得知老校友时任市长秘书,表示可以接收他的孩子,前提是请他把李培永的人事档案拿来给学校。尽管后来历经曲折,最后在老校友、安校长和袁校长的倾情倾力帮助下还是办成了。(参见《闲话人生(57)难忘我最敬爱的两位老校长》)

安校长自从我在母校试教通过以后,就决定让我先到华师一附中上班,一边工作,一边“跑调动”。他坚信,最后一定可以办成的。

这就是好运气加缘分好。找“对”人的最佳结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