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剽窃,当下成风,败坏个人和学校名誉。剽窃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在50年代,一位老海归的研究成果就被人剽窃了。
陈廷祚,1947年赴丹麦留学,攻读微生物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Borg Petersen教授。1950回国,被分配到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兼任大连医学院副教授。1957年被打成“内定”右派,调到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靠边站,等待处理,不得参与科研与管理工作。
1958年夏收期间,四川省温江专区农村爆发了数十万人群感染的特大疫情。农民下田“三抢”时突然病倒,高烧不退,病情危重,有人咯血或肺部大出血而猝然死亡。专家医生一筹莫展,不知是什么病,当流感治疗。疫情惊动了北京,派出专家调查。
陈廷祚从副所长燕真那里听到疫情,敏锐地感觉到,病状很像钩体病。燕真是干实事的人,虽然陈廷祚在政策上是不可以参与科研工作,但他还是派人给陈廷祚送来了疫区患者的血液样本。陈廷祚独自一人连夜建成了一个实验室,两天两夜没回家,确认了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
由于陈廷祚的右派身份,省卫生局没有接受他的发现和治疗意见。北京来的专家也是一位病毒专家,而且是科学院学部委员,经他鉴定,肯定了陈廷祚的研究结果,才以钩端螺旋体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这位学部委员回到北京后,向中央汇报,他去了以后三天,疫情得到控制,只字不提陈廷祚,将研究成果占为己有。周恩来亲自打电话向他祝贺,在卫生部的科研成果记录册上,控制1958年疫情是这位学部委员的功劳。三十年后他还在自传中信口雌黄:“奉中央之命赴现场调查,三天内即找到病原钩端螺旋体,准确地判明了病因,解除了封锁,使广大患者适时地得到正确的治疗。”
陈廷祚接下来却被正式划为右派分子,降职两级,全家祖孙三代被下放到饥荒严重的涪陵。女儿回忆说,“父亲全身水肿,连鞋都穿不进去。我们全家吃糠咽菜熬过来了。”
1961年陈廷祚摘帽,回到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直到1992年退休。2000年副所长燕真给他写了一封信,向他透露那个学部委员的作为,并支持他讨回公道。陈廷祚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知真情。他写信给有关部门,起诉那位学部委员(那个时候已经叫院士了)。有关部门回信表示,肯定陈廷祚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对已故院士,不做追究。
在女儿的鼓励下,年近90岁的陈廷祚学会了怎么用电脑,写了一本书《陈情表-爱国海归PK院士五十年》,公开披露了那次特大疫情爆发时查证病原体的真相,指控那位院士,同时记述自己和全家人的坎坷苦难人生。
这本书在香港出版后,华西都市报采访了陈廷祚,还原了历史真相,“他是著名微生物学家,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生物科研事业,他曾主持破解了1958年温江特大瘟疫的病原体,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卫生部、科学院和百度百科等作了相应的修正,但是新华社旗下的中国新闻网还保留着这样的文章报导,“XXX(院士)赶到疫区,经过多方面考察,很快否定了鼠疫的可能,确定这是一种名为‘钩端螺旋体病’的恶性流行性传染病。由于判断正确,3天内便控制了疫情,解除了对疫区的封锁。”他的许多学生、同事不知真相,回忆纪念文章也都如是说。他的自传也会误导读者。
这位院士的其他研究成果不凡,在医学界备受敬仰,不容否认。但1958年一事纯属剽窃,应该受到指责。如果他是看到陈廷祚是右派,失去了话语权,地位微薄,才敢如此势利眼,篡夺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则更应该戳穿他的虚伪。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还有别的右派老海归也是剽窃受害者。
陈廷祚2015年去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