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警方近期开展的“反灰产”行动,已经波及数十万在泰中国人,他们人心惶惶,担心这会演变为令人心寒胆颤的排华风暴。
1.在泰华人简况
泰国总人口6701万(2013年),主体民族为泰族,占总人口的75%,其与中国的傣族为同一民族;华人约有850万人(2008年),占总人口的12%到14%,其中相当一部份来自广东潮汕地区。具有华人血统的泰国人有两千多万,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泰国皇室和首相均有华裔血统。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郑王,名信(1734—1782年),其父就是来自潮州地区的澄海市。郑王七岁时,被当时的财政大臣昭拍耶节基收为义子,入佛寺读书,长大入皇宫任职,后升为甘烹碧府太守,被称为“拍耶达”或“拍照达信”。二百多年前,当缅甸入侵者攻克当时泰国大城王朝的首都时,郑信率五百勇士突围,退至泰国的海滨罗勇、尖竹汶一带,起兵反缅,在当地人民和旅泰潮州人的帮助下,最终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建立泰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吞武里王朝,1767—1782年)。直至今天,泰国人民仍尊称他为郑皇大帝,在吞武里大罗斗圈为他建立塑像,以资纪念。
2.华人在泰国的地位及影响力
东南亚各国独立后,由于对华侨经济地位的不满和对华侨同中国关系的疑惑,以及对新国家政治认同与效忠的需要,普遍对华侨持一定的排斥和歧视态度,东南亚华侨加人当地国籍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比如印尼苏哈托政府一直到八十年代才逐渐放开对华侨入籍的种种限制,马来西亚较之印尼对华侨的入籍政策宽松。然而泰国的华侨入籍情况大不相同,二十世纪初以前,泰国虽无国籍法,但暹罗王室向来认同旅居的中国移民为臣民,到之后国籍法颁布之时,也普遍采用出生地原则,并未对华侨入籍造成太多障碍。虽然中泰政府有过一段交恶的时期,但总体上在泰华人华侨群体的融入都比较彻底。
至八十年代,东南亚各国虽基本解决了华侨入籍问题,但其政治地位,依然是二等公民。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均有从法律上对马来人和印尼人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保护性政策,使得华人地位矮人一等,排华也成为政客谋取政治利益的手段之一。而泰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就要好得多,1973年,泰国制定宪法委员会已通过一项决议,让在泰国出生,父母均为外侨的后裔,享受与泰人完全一样的政治权利,可以参加竞选议员,可以参加投票选举。1975年泰国政府宣布,华人入籍后即可享受公民权,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总的来说,东南亚各国华人的地位,泰国最好,马来西亚尚可,而印度尼西亚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空间。
3. 泰国“反灰产”行动始末
据泰国媒体报道,近期以来,泰国政府开展一系列扫荡毒品、赌博、枪支、电讯诈骗、外国人代持股、外国人非法签证的行动,行动中涉及部分在泰华侨及华商企业,在泰国社会造成强烈反响。
今年10月,泰国警方在一次清查行动中,发现许多中国人私开的非法娱乐场所,许多中国人聚集贩毒、吸毒,其中最大的就是“金陵国际夜总会”,共逮捕了237名中国游客。
而近日泰国警方乘胜追击,又搜查出曼谷3处可疑住处,逮捕数十名中国人,缴获大量豪车、豪宅、名酒等,总价值超过3亿泰铢(约3810万令吉),引起泰国人的反响。
由于大批灰产人员来泰长居,是通过与泰国当地“语言学校”、地方移民局相勾结,在不符合条件的前提下申办非移民签证, 因此引发了泰国警方对地方移民局、语言学校的调查。
报道称,许多在泰同胞,即便自身从事的并非“灰产”,但在工作证、签证、住房、驾照、以及“养老签存款”方面,都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瑕疵。
泰国针对中国人的成人语言签证、挂靠工作签近期停办,移民局的中国人瞬间少了三分之二。
随着泰国反灰产行动的深入,负面舆论的影响也开始显现。由于本轮“反灰产”涉案的几大幕后头目,大都是华人,因此“华人”和“灰产”两个词汇总是联袂出现,最后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联想。
泰国媒体一提到“灰产”,马上就会联想到“华人”。乃至从“灰产大佬多华人”,蜕变为“在泰华人皆灰产”,将在泰的全体华人都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滤镜。
一些立场偏颇的媒体,以及在泰的西方外媒,也开始带起节奏,以境外灰产的猖獗来污名化中国人,妖魔化中泰合作,大肆宣扬“泰国会被中国买下,变成中国一省”、“一带一路是中国渗透的特洛伊木马”等言论。
于是,民心大变,人人自危。受到影响的人,自然愤愤不平;没有受到影响的人,也担心这场“反灰产行动”会野火燎原,最终烧到自己头上来。开始有人觉得“泰国以反灰产知名,行排华之实”。
近些年来,中泰关系一直良好,未见发生大的冲突与不快,何况两国领导人刚刚会面,发生如此大的涉华风暴,实在令人费解。
“反灰产”行动,会不会最终演变成一个真正的排华风暴,以及中泰关系的走向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