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
何必
家长盼望校车开通更是迫切……(略。)
按照电视新闻的一般要求,每条新闻的长度不应该超过一分半钟。而这个节目却远远超过了两分钟,其中还穿插着大量现场采访:对于该地区大量存在的交通违法现象,交警表示“现在也不好处罚,因为接孩子的太多,违法行为也是特别多,民警还是先照顾把孩子接走”,言语中透露着对孩子的关照,更是流露出对普遍的违法现象的无可奈何,对此,我倒是很为交警为孩子着想的立场而感动,但也为作为执法者对于违法乱纪现象熟视无睹的倾向感到担忧:毕竟,法律就是法律,无论什么人,只要违法,就必须依法办事,可话虽这么说,民警面对熙熙攘攘接送孩子的家长车辆所只能表现出来的两难境地,实际上还是将许多社会矛盾集中在此时此地暴发出来;
学生家长对在如此环境里孩子安全的担心:“本来就窄,两边道上全是汽车,人没地走,只能在汽车道里走,特别危险”,从画面上也能看到,一个个小孩穿行在车水马龙当中,而交警都对这个地区明目张胆的违法现象没辙,那么顺理成章的推论是,按照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立法与司法原理,是要在确立不同交通主体各自路权的情况下维护交通秩序的,而人车混行、车占人道、人上车道,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将是件非常麻烦的事,互相侵犯路权的行为同时并存,而面对钢铁器件,人是当然的弱者,特别是那些孩子,可真要是出事故,却很难从法律上厘清责任而对孩子网开一面,非常典型地一幅各方面利益交织混杂行为责任模糊的场景;
民间校车司机对于开行校车则表示:“咱们得给司机和接送员开支,收多了人(家长)不干,收少了亏损”,此话说得也没错,民间原本不具备接送孩子的法定责任与义务,如果将这种责任归结到社会(民间),那么还是社会责任归属模糊,尤其是,民间投入讲求利益最大化也未可厚非,出于利益回报考量而规划开行校车数量也在情理当中,也许还记得,去年在西客站交警查处一辆规定乘员30名的民间校车,从里面竟然弄下来50多个孩子的事,也暴露出民间校车的尴尬境地;
而公交总公司运营部负责人许华对于开行校车则表态:“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呀,孩子具体问题就是跟学校。说校车是公共交通,说校车就得走,就让学生坐别人不能坐,这么着搀和我们了,其实我觉得跟我们没关系。”听起来这话也没错,在当下市场化的喧嚣里,公交公司被赋予了市场化角色,越来越摒弃公共交通的福利成分,转而向谋利企业放心飞奔;
……
姑且不把问题扯得太远,所以也就不去讨论什么城市已经占据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按照如今中小学入学制度要求都是电脑派位就近入学而中关村几所小学还是沿袭了以往“重点学校”的路数加大了交通压力以及家庭教育开支并体现了义务教育所面临的尴尬、以及城市空间规划本身带来的道路与车辆严重不匹配所导致的“暴堵”所蕴育着的城市运营风险,还是将视角锁定在这校车本身。
看看相关各方是怎么说的吧。
教委方面:只负责学校里的教学问题,学校外的交通混乱不归他们管;
交管方面:来接孩子的车辆确实没地方停放,我们也不能单纯只是处罚,这样太不尽情理;
运输方面:我们只管车的问题,现在车都没有,根本谈不上管理;
公交方面:我们是企业要考虑赚钱,校车定价太低,不能亏损运营;
……
最后校车问题如何解决呢?曾经在北京市两会上提出议案的人大代表被记者问及此事时几乎恼羞成怒,义愤填膺但却又无处发泄,把满腔愤怒都倾泻到了记者身上,对着记者大喊大叫甚至污言秽语,弄得记者很莫名其妙而且非常委屈,从中也充分体会到议案提出者的无奈与失望。
就这么个校车,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北京市小学校存在这种情况的不在少数,每当上下学时校门口秩序混乱拥挤不堪,特别是那些临街的学校,不时就出现非常危险的情形,这类学校数量在300所左右,而交管部门表示目前警力只能维持20几所学校门前的交通秩序。
在一派争权夺利敷衍塞责的当口,孩子们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推到滚滚汽车洪流当中,在各方把持着大量公共资源却利欲熏心到了丧心病狂地侵害公共利益的背景下,校车成了美丽的梦,与之相伴的是惟利是图和行政部门的无所作为,这当然也对孩子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生动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刻划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印记,并将由他们裹挟着如许情操参加到未来国际竞争当中。
从这么个校车上,就让我们体会到了如此鲜活的社会万象,怎么不让人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