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全面盘整改革结果
2005年7月30日
何必
最近国务院研究机构在调查后发布权威报告称,中国的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略。)
7月29日,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在最显要的位置上不约而同都以国务院这份报告的结论为标题,“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就成了当天最具有价值的新闻。
而作为一个都市新闻节目,“首都经济报道”面对如此宏观的主题方面既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可又非常不情愿放弃如此重大的新闻题材。所以,就在节目的适当位置用主持人串连并辅以字幕板的方式,对此进行扩散。
该报告概要都是洋洋洒洒,专业性很强,对于电视受众来说显得太去口语化。于是,找了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将报告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而有些内容必须经过电视化修改,最后成了那副模样。
外电报道,中国国务院发布医疗改革研究报告,坦承多年来的医改基本失败。据中国青年报星期五报道,自2003年初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卫组织,合作研究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课题组近日发布报告说,当前的改革思路和作法存在严重问题,包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报告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错误倾向,背离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服务性质和服务的普及性。此外,报告还指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也存在明显缺陷;总之,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期待变革。
……
不管怎么样,也不管是网络、报纸、电视还是外国新闻传媒,内容都直指一个: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
“基本不成功”,这种含糊其词的说法很耐人寻味。在办公室里看到这样的新闻时就炸开了锅:什么叫“基本”?这个“基本”的存在与否究竟会有着什么样的区别?或者说,“基本不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着什么样的鸿沟?不成功是否就意味着失败?不成功便成仁的说法在此是否有效?……
当然,这充其量也就是在办公室私下里嚷嚷得满城风雨,在节目里还只能一字不差地照本宣科。不过,这几乎是媒体的又一个胜利,在前赴后继对于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口诛笔伐后,中国官方这个权威性报告的问世,无疑给了媒体进行报道及评论时更强硬的支撑。尽管其中有着张文康可以被当作替罪羊,可媒体更愿意把这看作是一个针对中国各个居高临下的衙门进行制度清算的突破口。
可想而知的是,这个报告的出台显然是对市场化推动者的当头棒喝。在风行了10多年的自由主义市场拜物教后,自由化主张逐渐占据了社会主流话语的绝对统治地位,并形成了话语霸权,而且也在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社会心态,干预着社会走向。曾几何时,只要谁谈及政府责任,那就是要扩大政府权利,就是对神圣而法力无边的市场的冒犯,就要被警告闭嘴。
可这并没有阻止霍布斯法则在中国穷凶极恶的演绎与泛化,更无法抵挡由于贫富差距快速扩大而给全社会带来的剧烈而决定性的动荡。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徐月宾博士在其《政府的社会福利角色》一文中指出,“凡是政府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都交给市场去自发调节,由此而使我国市场化的过程而变成了政府推卸社会责任的过程,或者说,变成了相对于经济和财政增长而政府逐步减弱公共投入的过程。”他进一步谈到,缺少社会政策将会带来的经济社会代价是广泛而深远的。(1)形成贫困陷阱。人们不仅会由于缺少有效的风险保护机制而经常陷入困境,一旦陷入贫困则很难脱贫,造成所谓的贫困陷阱。而对于贫困的事后补偿成本将会更高。(2)人力资本的损失。缺少社会政策即意味着政府对公共福利和社会服务的投资不足,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水平和技能等都将会受到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投资不足,不仅会导致国家当前的人力资本损失,更会使未来的人力资本受到影响。(3)社会资本的损失。这方面的损失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家庭功能的负面影响。政府对公共福利和社会服务投资不足的直接结果是,家庭将承担更多的责任、面临更大的压力,其很多功能和责任包括养老育幼等都将受到负面的影响。二是在社会价值、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方面将付出代价。社会政策不仅是政府关注人民生活疾苦的象征,更是形成社会共同利益和社会凝聚力的工具;反之,缺少社会政策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的加大,人们将失去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如诚信和互助等,进而导致社会凝聚力削弱以及暴力和社会动荡等。(4)人民对政府信任的减少。缺少社会政策意味着使人们的价值和命运完全交给市场来决定,因此必然会导致人民对政府信任的减少。
按照这种思路,大概是应该以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盘点为起点和源头,对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进行全面立体的盘整。面对千疮百孔的当下,医疗卫生如此,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其他的那些行政司法军事经济社会等等,又有哪个可以说是“基本成功”?而假如盘整清算的结果是,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政府推卸责任的过程,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1/4个世纪里的中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