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插队就应该坚定不移
2007年3月4日
何必
3日上午,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2007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在国贸开展,场面相当的火爆……(略。)
周末俺不上班,所以对稿子就更无法把握其内容了。这样的文字中,涉及到与会者另一方的国外教育机构采访的同期声全部空缺,我实在不知道是哪个记者做的节目,看得出来实在懒得够呛。
网上有关留学生的段子是怎么说?
一位在美的留学生,想要考国际驾照。在考试时因为过于紧张,看到地上标线是向左转。他不放心的问道:turn left?监考官回答:right.于是他立刻向右转。很抱歉他只有下次再来。
现在,留学热潮成为一个新鲜的话题。自从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第一波留学热之后,经历了几次伸缩,现在人们到底应该还是不应该把孩子送出国接受西方教育,又成为一个热门题目。
改革开放之后从最初的公费留学到现在大规模的家庭出资的留学,其中折射出公权力全方位无一例外的萎缩和责任的消失,以及将高等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负担全部转嫁给社会的改革路径,都让人切实感受到该怎么对中国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望闻问切。
特别是,虽然中国经济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但内需迟迟不振,尤其是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呈现出比美国滞胀更为偏离菲利普斯曲线效应的现象,即在高增长的同时,面临通货紧缩和就业低迷的奇怪状况,让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匪夷所思。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王建称之为中国特有的“缩涨”。从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实证手段以及先验推断中走出来,人们更是发现所谓的中国特色不过是自上而下的对于高增长本身的痴迷,呈现出全社会将手段异化为目的的荒唐,从根本上有意无意忽略或者蔑视经济增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的原则性问题。相应的,就有了杨帆所谓“市场教条主义”的横行霸道,委府连就业的经济和社会乃至政治责任也推卸得一干二净,全部交给了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市场(实际上不过是由家庭组成的民间社会),也因此导致了社会动荡可能性的急遽攀升。
在如此情势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接受教育,都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就业难题。今年,国内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首度出现负增长,调查结果显示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成为吸血鬼让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堪重负,研究生教育收费这种表面上看未可厚非的市场化举措,实际上变成了公权力搜刮民脂民膏的荼毒;另一方面,以往认为研究生历程会缓解就业难题来临时刻的看法不过自欺欺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就业形势之恶劣也水涨船高,在研究生教育的时光里,伴随而至的却是就业机会的进一步消失。于是乎,人们放弃了研究生学历崇拜,忙不迭地在本科之际对就业不择手段。
在国内的高等教育尚且如此,完全西化的西方教育离中国社会更是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以我在国外与中国留学生打交道的经历看,几乎所有在国外待上超过两年的中国留学生都认为,如果回国,只能像傻子一样,比如连过马路都不会了(在西方国家过马路时机动车必定停下来礼让行人),与国内的现实生活彻底脱节,虽然在国外也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可回购也成为异类,变成不伦不类的边缘人。
大规模回国的留学生潮流,已经让中国社会从1980年代追捧留学生的热情当中迅速冷却下来,各地委府为了吸引人才而曾经出台过的针对海外回国创业和就业人员的优惠措施也无声无息地变卦消弭,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中国公信力的荡然无存,或者说,衙门就是最无耻可最强悍的骗子。
而国外留学经历并不能使就业者增加日常社会生活历练,西方在方法论上的执拗在中国实际运转之中缺乏圆通润滑而势必等而下之。如此,出现了日益庞大的海归、海待、海苟群体,其能够取得的就业待遇一落千丈,使得几番挫折之后,回国留学生们的报酬预期也随之暴跌,拥有国外硕士学位者在北京劳动力市场上的报价到了1500元钱。这应该也算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了。真不知道我们对此应该是喜是悲。
如此,是否出国留学,再一次成为人们激烈争论的焦点问题。
可从国际教育展上我们看到的情况还是,人们对出国抱着极大的热情,甚至不惜花费巨资,也要将孩子送往国外,接受西方教育。
而西方人也乐得接纳具有着学而优则仕传统的中国人举着白花花银两的投怀送抱,逐渐加大在中国吸引留学生宣传推广运作的力度。中国社会每年以数百亿美元的规模,向国际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机构大把大把地奉送着血汗钱。
这很奇怪吧?人们不愿意在国内接受研究生教育,要赶早找工作,解决就业难题;可却对国外留学趋之若骛,不惜投入几乎能够达到倾家荡产地步的资金,让孩子到国外给洋鬼子三叩九拜,实践在西方社会当国内认为碎催那种端盘子刷厕所之类的下三烂打工生涯。
怎么也没人出来管管,这些个家长情愿把钱给了忘我之心不死的洋鬼子,却舍不得为振作内需做点子贡献、任凭高等教育张开血盆大口侵吞社会财富而忍气吞声,接受了党国教育这么多年,爱国主义、讲奉献等等八卦觉悟都到哪儿去了?什么素质?
我在央视的同事王未名从美国给我发来BBC有关中国事务的内容。
2007年02月13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0:00北京时间 04:00发表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中国人才流失为“全球之冠”
不少中国留学生学成之后留在国外
(何必注,略。)
这BBC也是,在中国大陆也有着自己的网站,可那上面根本就看不到如许内容,非得让我那个很勤奋的同事小王忙不迭地从大洋彼岸不住地给我发这类内容,还经常被这边阻隔掉一些敏感文字,只能转换为图形文件再发给我,以规避中国官方的阻挠。
就像米国人所办的华尔街日报同样的题材能够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炒、有时一模一样的文字竟然能够在不同日子里发布多次那样,英国BBC也逮着了这么个题材继续念叨个不停。
2007年02月26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6:32北京时间 00:32发表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中国在海外的人才流失
(何必注,略。)
那些呆在国外的人将成为中国的窗口:吸引更多的投资、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新观念,这在将来的岁月里会大大有助于中国。
大概是在7、8年前,我就曾经专门分析过留学状况。从国际上看,日本是对留学采取严格控制的国家,那里都是先由企业招聘员工,然后企业将员工送到国外留学,并且签订合同,在国外滞留不归将承担责任;印度对其国民到国外留学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基本上放任自流。而中国当时介乎于二者之间,由于有着不少公费留学人员,因此国家对这部分人的去向有着政策上的规制。
但众所周知,一方面,能够取得公费留学资格者绝非善碴儿窝囊之辈,通常情况下都是贪官污吏们的子女,这些人对公共利益的侵占使得公费留学的公平性基本不存在;另一方面,中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比比皆是,太多拿着国家(实际上是纳税人)的钱到国外留学的男男女女们,学成之后选择了滞留国外,并且任何赔偿或者补偿责任都不存在,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委府高官,因此中国公费留学派出机构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国有资产就这么被霸占,使得中国的公费留学成为权贵们挥金如土的一场盛宴。
于是,中国官方采取了欺骗路数。最典型的就是将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国际义务援助发展中国家项目中的资助留学资金据为己有,在手法上选择了让留学者自掏腰包,但到了资助国留学时却不允许对外声张,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对外还要说是中国官方将发达国家提供的留学经费悉数转交给了留学生,而因此还要承受接受资助者不允许打工等限制。中国官方借此将国际援助中饱私囊,将所有困难都让留学生去承担。这种事例,从中国教育部所掌管的国际留学基金会账户上、以及发达国家援助项目对象那里很容易了解到。
就这么个烂国家,还指望着那些留学生能够什么报效祖国?
而且,随着委府责任的逐渐放逐,对于公费留学的投入和管理也日趋懈怠,到现在基本上完全成为了官场自娱自乐游戏的腐败领地,于其他所有国民再无瓜葛。
于是,曾经火爆一时的公费出国留学热潮,显著地变化为以家庭和个人出资的留学风尚。这应该也是剥去中国社会所谓“公”的温情脉脉的面具、还原事务或许丑陋但却具有冷冰冰的真实本质的一种结局。
我曾经就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情况写过不少文字。咱们还是别拘泥于瓮中之鳖,别秀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便知天下事、闭门造车想当然推测国外状况,最好还是有过些许国外生活经历,再来探讨是否该到国外留学的事情。
我的结论是,首先,出国留学是应该的。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被全世界所不齿。人们惊叹到,连韩国都对中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另眼看待,就能够印证中国流水线上制造的假冒伪劣产品已经到了什么样的边缘化垃圾化程度了。我曾经写过中国盛产一本书博士的现象。虽然出于国际交往考虑,有些西方国家采取在政策上承认中国高等院校学历的策略,但这种政策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中国的大学生们在国际上被嗤之以鼻,这应该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因此,具有国际上认可的学历,对于自身而言是必要的。
其次,我多次说过,具有西方生活经历,是体会除中国外人类生存规则的重要历程。实际上,抛开中国官方对于意识形态日益严格控制的成分不谈,互联网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条件,在中国也可以获得国际上最新的信息,可以接受远程教育,如果单纯为了取得国际上认可的学历,大可不必背井离乡远渡重洋。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走出中国社会,进入人类社会,体验别开生面的大千世界,并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和反省,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过程。
再次,除非在中国能够得到非同一般的待遇(权力、身份、机会、财富、等等),对于绝大多数留学生而言,如果有在国外待下去的可能,定然是不会选择回国的。
现在熙熙攘攘在招聘会上层层叠叠的海归们,基本上都是在国外混不下去的主儿,无法在国外获得起码的生存资格和条件,
最简单的,看看只要有头有脸的委府官员们,哪个的公子千斤不是在国外?或者拿着国外公民资格回国折腾?因为与中南海对着干的陈良宇本人,就有25本护照!不信谁胆敢查查,哪个党政官员没有外国护照?哪个无官不贪场所里人模狗样的主儿的家属没在国外?还在1990年代上旬,人家王宝森就弄了22个亿,存在哪儿了?日本!(最近哈尔滨那个城区工商银行行长高山在加拿大露面,引起了引渡风潮,人们从中知道了他的家属早就取得了加拿大国籍。一个区区的支行行长都如此作为,甭说其他了吧。)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转身就跑,被仍在伟大祖国与时俱进的,不还是我们这等没钱没权没势的天生就是一副倒霉蛋殉葬品货色之辈?
早年间那部红极一时的歌剧《红湖赤卫队》里那句台词怎么说来着?“人老啦,弦也调不准了!”现如今俺老潘已年近50,而且诸般坎坷也不允许俺对国外月亮圆还是不圆议论纷纷,只能伴随着寡廉鲜耻的祖国爱怎怎了。
可咱还是得像周围人给起的那个绰号那般,做个“新时期的黄埔军校”或者“出国人员培训班”,让周围的人尽量想着投敌叛国,然后闲寂无聊地自摸自慰着“能出去的都出去吧,四个现代化还是留给老潘之流跟丫挺的干”。
虽然咱省吃俭用倾家荡产把家人送出了国,也因为经年累月天各一方而造成家庭分崩离析,到现在已经连续6年见不到儿子,可执迷不悟的俺还是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