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个《我爱北京》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就这么个《我爱北京》

                                     2007年4月16日

何必

《我爱北京》的面世将成为外国朋友在北京游览的向导,用六种语言为您介绍北京……(略。)

网上流传着段子中,相关内容颇为有趣。

大清国皇家电视台《新闻联播》完整版

作者:佚名 摘自:北大未名站○ 法学院 

(何必注,略。)

显而易见的是,这则电视报道是一个软广告。其核心内容,无非就是为了一本书进行宣传。

那本书的主编何许人也?当然非简单之辈。人家的老婆曾经任北京市的副市长,现在也是全国政协的头面人物。所以,这才有了不仅在电视节目里抛头露面,更享受到不在节目定期的软广告板块【资讯速递】中播放30字左右的短消息,而是弄了个正经八百的节目主体内容。放到了一般草芥,当然不会有这种待遇。

《我爱北京》,我爱北京。我爱北京?我爱北京——凭什么!

这种以外语介绍北京的图书,将会给到北京来的外国人提供方便。如此说法,让我们多么的熟悉。

我曾经反复引用过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最高级别的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一期节目的内容。2003年11月4日,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节目播出了一期题为“清剿‘洋泾浜’”的节目。(略。)

当时我就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第四条里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而电视节目里的两个嘉宾话里话外是否有要修改宪法、将英语列为国家推广范围?是否要倡导中国人要将民族共同语里也加上英语并视作“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其中的捍卫法兰西民族语言的激情和悲壮感人至甚。而其中,法国人面临的是战争中德国人入侵后废弃法语强制性推广使用德语的不得已状况,那还是德国人干的事而与法国人无关,比起我们的“专家”自惭形秽主动“让贤”自毁长城、甚至要让中国的小孩子们从小就面对到处林立的英语标识并口口声声“哪怕起到了巩固孩子学英文单词的作用甚至都是必要的”这种行径要缺少些殖民心态。法国用了300多年的时间,使方言和标准音相差无几。作为发达国家,法国现在也有了文化危机感,面对英语的世界性扩张与渗透,提出“振兴法兰西”的战略构想,更将普及推行法语作为首要工作。法国成立了专门的总统委员会,由总统领导,规定参加国际会议的法国人只能讲法语,法国境内传媒不得传播外语广告。……

连央视也能够让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堂而皇之地在节目中面世,大概也实在说明了中国社会崇洋媚外到了何等地步吧。虽然央视论坛没多久就寿终正寝,也印证了曾经在该节目供职、并至今被制片人克扣收入的我乌鸦嘴般地预测该节目注定短命的跳大绳本事,可这种风尚并没有随着该节目的消失以及嘉宾的离境而销声匿迹,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了奥运会,北京掀起了全民学英语的运动。这种运动简直就是新时期的丧权辱国风潮。通看全世界,有几个民族国家会像中国这样,对自己的民族语言抱着这样的妄自菲薄的?又有几个国家以政府为主体干出如此摈弃自身母语的?还有几个国家能够在各级委府新闻发布会上配备外语翻译的?更有几个国家在全世界成千上万种语言当中惟独对英语情有独钟透露出白人中心主义当中的言必及美国的执政情结的?

还别说,我还真是曾经溜达到欧洲去过,在欧洲国家咱也看到,即使几乎百分之百都能够讲英语的北欧国家,满世界也见不到什么英文字符,就连外国人密集的留学生宿舍区里面的超市、邮局,里面也都是用本国文字对商品进行标注,让我这等26个字母里只认得前4个的主儿对欧洲人如此做法恨之入骨,往往都得对着萝卜洋白菜牛奶面包发楞,手脚比划着问售货员价签所对应的物品,让俺这等从小就受到周恩来“外事无小事”这种殖民心态教育的华夏混混儿云山雾罩:奶奶的,欧洲就是不如俺们中国的国际化程度高。

就算是在以旅游为重要经济支撑的意大利,也只能在街头上找那些胳膊上佩戴中国国旗标志的警察(这表示他可以说汉语)打探消息,而其他人根本不会理睬你是不是能够听懂其语言。本来嘛,入乡随俗,怎么着也不能喧宾夺主不是?

现如今,《我爱北京》粉墨登场了,而且不负众望地先出版了英文版本。继续,还会有五种语言的版本出笼。咱也不知道,汉语作为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之一,怎么在其本土就这么不招人待见,非得选择什么韩国、日本等语言让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老外到京来爱?

更不明白的是,如此选择为什么是这六种,是依据语言人口还是其他什么标准,为什么不把比如印度尼西亚、斐济之类的语言也出版了,那样不更凸显北京对老外的一视同仁急不可耐地投怀送抱?

按照老眼昏花的我的智力水平,还真不明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