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在美国参政很难
人太少。打种族牌肯定不行。
我今天跟一个黑人家长聊聊,他太太学POLITICAL SCIENCE。在州政府工作,支持一些竞选人之类的。还有平时他们参与黑人的政治活动。他说黑人抱成一团。
他们两个都是黑人,太太有黑白混血成份。先生是带有印第安人和犹太人血统。但是本地小地方黑人比较小圈子化。其实这个问题中国人也有。他们真的非常抱团。你想融他们的圈子也不容易。
目前美国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各个种族抱小团儿。有些撕裂。以前都是盎格鲁有决定权。现在这个社会比较分裂。但是同时各民族也越来越有主权。从单一走向多元。政治就比较难弄。
中国人跟谁抱啊?那么点儿人口。我们所有的各民族的东亚裔加在一起也才有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
这位老兄羡慕亚洲人收入高。他说平均比白人还高。
0我以前在硅谷觉得各亚裔生活的很好。收入也可以。他们内部抱团儿,其实也不融美国广大社会的政治格局。始终也管不了太大的范围。进不了太大的政治格局。关键是一般人不太参与。
这多年来我觉得亚裔就是个在边缘的处境。我学美国主流文化。但是人家把你忽略。没有话语的力量。我们可以待着亚洲圈,但没法进一步打入政局和文化影响力。他们觉得我们是外国人。语言好都受海外教育也是被看作外来的。
我感觉亚洲人要参与政治必须有点别人没有的理论和体系。打种族牌不是选择。人口基数就少。最终来发展方向我们犹豫不决。通常想进入政局恐怕还得和少数族裔站队,但我认为谁我们都得连接。超越种族利益和界限。依靠所有人的选票。
博物馆里的沉痛记忆
英国弄走了大量的中国文物。
其实英法联军,八国连军都是在北京老家那边。
那边以前都是古董。一个原因是近水楼台。
我姥爷以前有那种清朝的大瓶子,都是抄家的时候被红卫砸了。那个一个就能买几个房子。
所以当我去了大英博物馆,或者很多的博物馆的亚洲部分,也觉得:“这东西好像以前见过”
我们家亲戚就是在北京珐琅场做宣传的。早年这些东西经常用来送给老外。
可能是记忆里有这个东西。所以每次去很多海外博物馆的亚洲部门,我都觉得我不再想夸外国人“保护中国国宝”的“善举”。
当我踏入任何的博物馆的中国展览区,我只有一个信念:揭穿这群虚伪的盗贼。
在一种“保护文明”的外衣之下,在这种高居临下的姿态下,是一种流氓的,强词夺理的态度。也是一种殖民者的炫耀,最全是的炫耀。炫耀的内容大概是:我大英日不落帝国威扬四海。世间全部珍品全部包揽。
很多教汉语的老外或者所谓的汉学家,现如今,我已经不想捧他们。虚伪,太能装。
晚清那个展览其实是一段国耻的记录。人们应该做的,是通过这种展览,做大幅度宣传,揭穿一切曾经的列强的的劣迹。
而不是跟着洋大人假模假式的装洋蒜。
揭开强盗的遮羞布。让那些汉奸港独看到英国人的真相才是耽误之急。
另外最重要当属境外国宝的回归。
我带一个访问学者朋友去了芝加哥个纽约大都会的博物馆,里面陈列了中国的很早期的文物,例如商,周的早期文物,青铜,玉器。朋友说她在国内根本看不到这些。
一些属于定国之宝,流落在海外等于是国内文物界少了最关键的“定海神针”。这些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权利的象征。一个文明的早期权力象征全落入敌人之手,可怕,太恐怖。
我们该持有的鲜明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批判文革和腐败的内在政治批判。而是捍卫民族权益的鲜明态度。大的方向就是竭尽全力争取收回这些东西。
无论回归的是几件,还是几万件,每一次的努力争取那都是一个进步。
当然,我说的都是非法获取的。当然收藏品很多来自掠夺之后的贩卖。
另外我极其憎恨的就是那种拍卖倒卖,从文物里获取利润。在香港这个洋买办的土壤上,这种风气很强。而且这种炒卖让一些人富有,他们通过古董拍卖变成了出卖中国的富人。
殖民地是滋生卖国物质遗产的一个大的地区。造成大量文物外流,而抬高天价也让一些境内古董商人垄断市场,私人掌握流落文物,回归困难,难以重见天日。
我是非常不主张收藏家去以重金购买文物。那不是丢份儿吗?
人家抢了你们家的东西,您还重金收购,那不是便宜了他们吗?人家得逞了。
要真的想争取,只有一个途径:明目张胆的直接索取。光天化日之下,晒出掠夺的名单,名正言顺的讨还。
简明来说,俩字:讨债。
我二十年前第一次去了大英博物院,看到早期玉器,就感到有一种神奇的灵气,慑人魂魄的力量。
但是就是觉得错位,绝世珍宝竟然在英语国家的博物院。
它们被陈列在柜子里,仿佛在跟我微笑,跟我打招呼,让我我这个来自久别故乡的人护送他们回家。
(写到这里,鼻子一酸,快哭了。我们什么都不要,只要最基本的尊严,难道那么难?)
别的瓷器瓦罐,破衣烂布我们可以不要。但是权利象征的那些是属于君王的,不能不要。因为好比一个部落的首领被敌人逮捕一样,身上的作为王的象征被人扒个精光。
完璧归赵的愿望就应该在当下发生,应该早点解决,物归原主,不能再拖延。
这些东西英国人当做战胜品来炫耀,可有可无。而对于中国人类似一个RELICS,圣物,承载着文明的起源的过程。
梁宏达说他在国外看了文物难受,马未都说他看到了文明炫耀。
这两个感觉都是一种悲惨状态的不同表达。看到文物流落的难受是被宰割的行为,而炫耀其他国家的宝贝是一种没有体统的妄为。就觉得人世间已经没有天理了,已经是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了。
一个侵略者,拿着抢来的战胜品,不仅仅对自己的同盟,也对他们其它的被殖民的国家炫耀,那也太恶心了,要洗刷这种耻辱的方法只有一个,讨债,讨还属于自己的被不正当手段盗窃的文物。
印度人和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已经这么干了。就希望中国人不要再当软蛋下去,太没有原则的客气也是一种对罪恶的纵容。
回想以前认识的有些亚裔男孩也挺好的
就是没有缘分。
而且他们后来娶妻子还不如我呢。
我觉得可能是大家年轻时候都匆匆碰面。
在高中有压力忙碌学习,虽然美国原没有国内那么紧张的高考。但是也是零七八碎一大堆。
还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父母都是移民,不少受过高等教育。对子女的期待比较高。
但是在社交上也不怎么关心他们。弄的他们很木纳,而且作为少数民族也没有那么多的社交。
我还以为只有我是四眼呢。闹了半天他们小时候都带眼镜啊,为了美观才换成隐形眼镜。
大学以后就忙了。没有时间了。虽然也有聚会但是都开窍晚。
一大群理工的NERDS,男女一起也满羞涩的。关键是他们特别闷。
可能是有自信心问题,也不是特别OPEN。女孩子也不可能多上赶着对人家怎么着。
爱情的交流需要点情商。
有些男孩因为市面上很多色情商业的宣传可能也比较刺激出欲望。但是又不敢。
另外北美还有个清教徒文化,所以去教会的华人还是比较保守的。
这段过程里我还闹过一些故事。
他们浪漫的少,不解风情的多。主要是亚洲人在美国作为少数民族确实有精神压力,比较紧绷。
年轻时候大家都太青涩。以后没几年又要毕业了。
上大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为了有个稳定职业前景。所以一天到晚忙着奔命似的,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对谁产生什么进攻的行动。
有一些比较实际的,在大学同学里找了。
还有就是我这种对爱情保有太多想象的。
现在咱过了那个村就没那么店了。就算现在多大年纪的人碰面顶多也就是个已婚娃奴彼此的问候了。
关键都过季了,花已经落了。没有荷尔蒙了。
所以再回去翻那些旧帐也没有意义了。
回忆那些男人也就是个忆苦思甜的记忆了。
其实也打内心很喜欢和思念他们的。没辙。
如果擦身而过那就是过往的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