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i Gawrilowitsch Tschernyschewski,1828年7月12日—1889年10月29日),俄国作家,革命民主主义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于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神父家庭,毕业于当地一个神学院,兼修英、法、德、意、希腊和拉丁语,另外还有古斯拉夫语,也正是在这座学校,车氏与文学结缘。1853年,18岁的车氏进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学习,他一直尝试把房间弄暖和,还有一本日记专门记录这类琐事。大学时代接近进步组织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受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1856年起参加进步刊物《当代人》编辑工作。1862年被捕入狱,关押在彼得保罗要塞,后又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1883年由于健康原因获准回到阿斯特拉罕居住,1889年6月被准许返回故乡萨拉托夫。四个月后,因脑溢血离开了人世,享寿61岁。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民粹主义的创始人,也是基于农村公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奠基者和对贵族革命的发起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哲学上,他批判贝克莱、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观点,力图以唯物主义精神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他受到赫尔岑、别林斯基和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影响。车氏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他努力揭露“农奴解放”的骗局,号召农民起义。但是,车氏的《怎么办?》一书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斥为“思想幼稚”,陀氏在《地下室手记》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地下室手记 》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4年发表的一本小说。本书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地下室人是名年约40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以及他与一名妓女丽莎相识的经过。《地下室手记》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预示了他后来4本重要的长篇小说:《罪与罚》(1866)、《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专制主义革命者,他一生的三分之一是在监狱与流放中度过的。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服七年苦役,终身流放西伯利亚。长篇小说《怎么办》就是在囚禁与流放中写作出来的。在《怎么办》中,无论薇拉、罗普霍夫还是吉尔沙诺夫,无一例外都是精神世界里的跋涉者,他们依从于自己的信念,走出了自己的路,而他们自己的路,恰恰又是从那个时代产生出来并且延伸向无尽远方的路的一部分。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在书名下方加了一个副标题:“新人的故事”,说明了他对这部作品的寄望,它既是文学的,又是哲学的,甚至是革命的。
少女薇拉反对买卖婚姻,离家出走,嫁与罗普霍夫。婚后她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创办了缝纫工场。后与丈夫的朋友吉尔沙诺夫发生爱情。罗普霍夫假装自杀,赴美国参加废奴运动。几年后,他回国并重新结了婚。最后两家人住在一起,相处融洽。
在精神浇薄的当下世界,在人们已经不知道信念为何物、更不知道人的最高存在是信仰的存在的今天,《怎么办》毫无疑问具有振聋发聩的精神鼓励的作用;它会在沉寂中唤起一种声音,那个声音说:“人可以活得比动物更高贵。”对于试图用精神行走的人来说,这句话毫无疑问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我相信每一个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激励和鼓动。
摘录:
我需要独立自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凡是我需要的,我就一定去争取,凡是我不需要的,就决不希取。 我不愿屈从于任何人,我愿意自己是自由的,不愿意对任何人承担什么义务,我要使得没有人敢对我说:你有义务为我做什么事情!我只想干我所愿意干的事情,也希望别人都能这样做;我无求于任何人,也不愿限制任何人的自由总之我自己想做个自由的人。
—— 引自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