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黎巴嫩(5)-古城的欢颜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首名为《欢颜》的歌中有这样的歌词:“只要你轻轻一笑,我的心就迷醉。弦轻拨,声低吟,那是歌”。这样的描述用于出现在《圣经》中的西顿(Sidon)或许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今天位于黎巴嫩境内的它在《圣经》中比世界上其它城市都出现得更早。

西顿的名字在《创世纪》里就已出现,他是人类始祖挪亚的曾孙,同时也是迦南的长子,他在迦南地北界建立的城镇便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至于此城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疆域扩展到哪里,就没人说清楚了。我在《创世纪》中看到上帝耶和华在承诺以色列人的地界时,说过这样一句话:雅各,也就是以色列,他的第十个儿子“西布伦必住在海口,他的境界必延到西顿”。《旧约》中先知约书亚也曾预言说:“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将所有西顿人赶出去,将这地拈阄分给以色列人为业”。可是,当以色列的第八个儿子亚设分得此地后,他并没有攻陷此城,也没有赶出西顿的居民,只因耶和华要留住西顿,来试验以色列人是否听从他们列祖摩西吩咐的诫命。

西顿

西顿

西顿

西顿

自从西顿在《创世纪》中出现后,它就成了《圣经》中的常客。西顿和西顿人在《旧约》中出现过38次,西顿在《新约》中出现了12次。它在《旧约》中被称为“大城”,“素来靠航海得丰盛的”,“这城的人大有智慧”,“那里的民安居无虑,如同西顿人安居一样”。可是,这样繁荣富庶,国泰民安的西顿却不得耶和华的欢喜,其原因是耶和华并不是西顿人的神,因此耶和华常常因以色列人事奉西顿的神而惩罚他们。最后耶和华还向西顿发出了怒吼:“西顿哪,你当惭愧。西顿哪,我与你为敌。我必使瘟疫进入西顿,必使血流在街上。被杀的必在其中仆倒,四围必有刀剑临到它,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为什么《旧约》中的耶和华要惩罚西顿人呢?因为他们靠大海获得财富,而“大海说,就是海中的保障说,我没有劬劳,也没有生产,没有养育男子,也没有抚养童女”,意思就是西顿人是奸商。同时,西顿人还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批人口贩子,他们将犹大人和耶路撒冷人卖给了古希腊人,使这些人远离自己的土地。这些都让耶和华发大怒。

西顿

西顿

西顿

西顿不仅频频出现在《旧约》中,还出现在《新约》里。《马太福音》说:“耶稣离开以色列,退到了推罗、西顿的境内去”。他在西顿医治了一个妇人的女儿,而耶稣的使徒保罗在乘船到罗马途中,船最先停留地也是西顿。这样的西顿,一定是承载着某位大神的使命的,至于是哪位大神,我这个凡人是不知道的。但我知道,《旧约》中以色列的所罗门王因为晚年娶西顿人为妻,并敬拜西顿人的巴力神和亚斯他路神而受到了耶和华的诅咒。我还知道,西顿有一个更为人称道的名字,那就是腓尼基,这是古希腊人送给它的。不过,腓尼基并不是特指西顿,而是指的是腓尼基的众多城邦,西顿只是众多腓尼基城邦中的一个,可却是最强盛的城邦之一,也是腓尼基最古老的城邦。那么,腓尼基语中意指“鱼镇”的西顿城在哪儿呢?

它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面40多公里处,离《旧约》中另一个赫赫有名的推罗城,即今天的提尔(Tyre)不到40公里。西顿也被阿拉伯人称作赛达(Saida),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捕鱼”。它建于伸向地中海的海岬上,其旁是平静的港湾,港湾内是天然的良港,其北的海中有一连串的岩石小岛,形成了天然的防波堤。这样的地理位置让西顿有两个海港:一个内港口和一个外港口。因此,西顿自建城起就是一个港口城市,也自然是一个靠海吃饭的城邦。可是,靠海吃饭,光靠捕鱼是发达不了的,因其位于古埃及通往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更便捷的海上和陆上交通要道上,所以西顿自然而然成了最会赚钱的“二道贩子”之一。虽然《旧约》中并未提及西顿是如何发家致富的,但它之后的繁荣我们却可以从史料中略知一二。

西顿

西顿

西顿

在古埃及的新王国时期,西顿曾为古埃及法老运送《圣经》中被称作香柏树的黎巴嫩雪松,这是法老建造圣船(Sacred Barges)的主要原料,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时也会使用黎巴嫩雪松的树脂。在《旧约》中,所罗门在给耶和华建殿时曾对推罗的国王说:“没有人像西顿人那样会砍伐香柏木”。那个时候,西顿人还被法老派出去探索非洲,并进行贸易。在公元前1274年的卡迭石战役后,西顿被正式化给了古埃及,成了古埃及真正的附庸。在古埃及文明潜移默化的熏染下,西顿的造船技艺突飞猛进。凭借着先进的战舰,西顿人在周边各方势力渐微之时,占领了今天的塞浦路斯,并开始向地中海等地殖民,建立了一个地中海商业帝国,西顿也成了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曾称赞西顿卓越的玻璃制造和紫色染料以及手工业方面的技艺,这些是西顿的“看家本领”。

凭着这些“看家本领”和善于航海及经商的特质,西顿在腓尼基混得风生水起。它是腓尼基的四个重镇之一,也曾一度是腓尼基的首府。该城非常富有,店中都是各地运来的货物,市区热闹之极。经济的繁荣还带来了文化的大发展,西顿以先进的天文学、哲学、医学和艺术著称。那时的西顿,比后来被亚历山大大帝灭掉的推罗还风光。

西顿

西顿

虽然历史上的西顿不断落入各式强权手中,但有钱又圆滑的它总能保持自己的自治地位,即使在古罗马帝国时还能继续铸造自己的银币。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的优势让它即使在被亚述王和波斯王毁灭后也能重新崛起,直到它最终于1249年被在埃及建立的阿尤布王朝摧毁。可是到奥斯曼帝国时,它又满血复活了,成了西顿省的首府,并恢复了商业枢纽地位,港口也恢复了原有的生机。18世纪时,它还垄断了该地区的棉花生产和出口贸易。

这样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城,是值得我为它驻足的,也是值得我为它歌唱的。可是,历经岁月摧残和战争洗礼的西顿,还会有当年的欢颜吗?我在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时一直问自己。

因在贝鲁特停留了三晚,因而我有足够的时间去逛它的周边。在启程去西顿前,我跟发小儿去了乔福山区松树自然保护区(Shouf Cedar Nature Reserve)。这座占地面积55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是黎巴嫩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黎巴嫩最大的雪松生态林保护区,保护区内有贝特丁宫( Beiteddine Palace)和穆萨城堡(Moussa Castle)。

乔福山区

乔福山区

乔福山区

乔福山区

从贝鲁特的酒店开到占地550平方公里的乔福山区,要经过穆斯林区。这个区域跟开罗的穆斯林区很像,到处是乱糟糟的人群和脏兮兮的街道,可开进山区后,一切变成了岁月静好。这里是黎巴嫩穆斯林德鲁兹教派的聚集地,到处郁郁葱葱,人烟稀少,我们在路旁还看见了正在吐蕊的桃花。站在山里的高处,白茫茫的贝鲁特和深蓝蓝的地中海就在眼前,而远处是雪山的绰绰身影。山中的温度比地中海岸的低很多,我们不得不在短袖衬衫外加上一件厚外套。虽然穿着很笨重,但我们却很享受这世外桃源的感觉。

贝特丁宫就坐落在这世外桃源里。此宫阿拉伯语的意思是“信仰之家”,由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当地总督建造。总督为了建造这个宫殿,特意请来了叙利亚大马士革和阿勒颇以及意大利的工匠,花了近30年才建成。它被认为是19世纪早期黎巴嫩建筑的杰作,现在是黎巴嫩总统的避暑山庄。我们到达这里时一个人也没有,大门也紧闭。我透过镂空的栅栏看见这个宫殿拥有广阔的庭院和美丽的喷泉,还有赭黄石的几何拱廊,造型很像土耳其马尔丁的神学院。正当我们寻思在哪里进入时,来了几辆车,车上的人带着大瓶小罐下来接宫殿墙壁上流下的水,我们这才意识到他们接的是天然的山泉水。这些人替我们敲门,里面的人说星期一关闭。

贝特丁宫

贝特丁宫

贝特丁宫

据说这个被称为黎巴嫩最有看头的宫殿分为三部分,包括举行舞会和表演的宫殿,宫殿的客房今天被改为了博物馆,博物馆内展示了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珍贵文物。还有一个原为马厩的宫殿以及酋长、王后及嫔妃的生活区和厅房。现在内院里有酋长和他妻子的陵墓。可惜我什么也没看见。

我们猜穆萨城堡也应该关闭,可是它没有。这个城堡很新,建于20世纪中叶,由黎巴嫩建筑师穆萨建造,这位建筑师也负责修复了贝特丁宫的博物馆。穆萨为了实现他小时候的梦想,仿照中世纪的城堡建造了穆萨城堡。位于路边的穆萨城堡外观很漂亮,掩映在丛山中,可远眺郁郁葱葱的群山。今天这个城堡被改作了博物馆,门票每人5美元,而且必须付现金,它是黎巴嫩收费最贵的景点。城堡内有三层,用150多个真人大小的石膏雕像展示了黎巴嫩穆斯林的乡村生活,还展示了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武器等。

这个穆萨不简单。他除了建造了穆萨城堡和修复了贝特丁宫的博物馆,还修复了西顿的海边堡垒。我们从贝鲁特出发,沿着地中海岸驶向这个城堡,沿途经过贝鲁特标志景点之一的鸽子岩(Pigeon Rocks)以及《旧约》中以色列人先知约拿平安上岸地点的吉耶(Jiyeh)。虽然在法国和西班牙,地中海沿岸都是最能让我神清气爽的自驾路线,但在黎巴嫩,随处可见的垃圾却让这种感觉大打折扣。我一直在叹气,这么美的地中海沿岸给了今天的黎巴嫩,真是太可惜了。

穆萨城堡

穆萨城堡

穆萨城堡

穆萨城堡

穆萨城堡

穆萨城堡

穆萨城堡

我在惋惜中开到西顿地界,发现持枪的军人在西顿入口处设置了路障,严查可疑份子,我们两个“无害”的轻轻松松进入今天这片被真主党管辖的土地。一到西顿的海边城堡(Sea Castle),我便开始痛恨把曾经是天堂一样的西顿变成今天这幅模样的那些人。奥斯曼帝国时,西顿被埃及的阿里王朝占领。随后,大英帝国联合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开始对西顿进行炮击,并率领冲锋队登陆。一战时,西顿重要港口的标签让它仍然没能躲过一劫,战后被法国托管。二战期间,英国开始对它虎视眈眈,将其据为已有。在这些争夺战中,西顿都是主战场。

如果这些灾难还没让西顿遭受灭顶之灾的话,那黎巴嫩独立后的第五年巴勒斯坦难民的涌入和剩余犹太人的逃离、1981年南黎巴嫩军队对市中心的炮击、1982年以色列对这里的入侵和占领以及长达16年的黎巴嫩内战,都让西顿洗净芳华,成了今天落魄的模样。城堡旁的马路上破车轰鸣,垃圾遍地,废墟满城,我一看脑仁儿就疼。心想:我宁可做美国的穷人,也不做黎巴嫩的富人。

海边城堡

海边城堡

海边城堡

这闹眼睛的景象在我走入城堡后总算消失了。城堡门票8千黎巴嫩币,不到一美元,由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的十字军于1288年为保卫海港而建造。它建在一个小岛上,通过石桥与陆地连接。虽然城堡已是断壁残垣,并没什么可看的,但站在它的高处,却可以尽赏地中海的广阔和湛蓝,那是我永看不腻的景色。

离开城堡这个清净之地,我们又不得不回到主路上。主路靠海的一边有卖鱼的,这些鱼在太阳的炙烤下还能新鲜吗?路的另一边是无数低档饭店,整个区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中国90年代的城乡结合部。我的发小儿好奇这里的餐饮,于是我们在这里吃海鲜。一斤虾12美元,一公斤鱼也是12美元,做的一点儿也不好吃,炸薯条也不脆,那个囊收了我们3美元,没吃完还不让带走,我们花了30美元也没吃得高兴。

西顿

西顿

西顿的午餐

在这“城乡结合部”中,有一个建于13世纪的大清真寺(Masjid Al Omary Al Kabir)和建于14世纪的巴尔清真寺(Masjid Al Bahir)。大清真寺旁有一所面朝地中海的穆斯林私立高中(Al Makassed Islamic High School)。高中的建筑很漂亮,我们到的时候,学生正在课间休息。我们被允许进入拍照,学生们看见我们,都热情地跟我们用英文打招呼,其中3个穆斯林女孩子还过来跟我们聊天。我们没想到,他们的英文特别好,直接美国上高中都不会有语言问题。我想像在土耳其马尔丁的学校一样参观他们的教学楼,可被校长委婉地拒绝了。看来,黎巴嫩的穆斯林没有土耳其的开放。大清真寺和巴尔清真寺都关闭,即使开放,对我也没什么吸引力,因为我觉得在土耳其和埃及我差不多把清真寺都看遍了。

走过清真寺和其旁的空旷垃圾场,就是典型奥斯曼风格的商队旅馆(Khan el-Franj)。1层是马厩和仓库,2层是客房,我在土耳其看过好几个这样的客栈。此客栈建于17世纪,法国领事曾经住在这里,那时法国已经跟奥斯曼帝国“穿一条腿裤子”穿了近2个世纪了。绕过这个客栈,即是西顿老城的入口。穿过拱门,我才终于见到了西顿的欢颜。不过,这古城的欢颜不是腓尼基的,而是十字军和奥斯曼帝国的。十字军占领这里时扩展了该城,而奥斯曼帝国在统治这里300多年的时间里把古城变成了“奥斯曼”的模样。我在土耳其看过不少奥斯曼时期的城镇,但都跟西顿古城不一样。

巴尔清真寺

商队旅馆

商队旅馆

西顿私立高中

古城里很安静,既没了喧嚣,也没了垃圾。清真寺的宣礼塔在古城广场中高高矗立,宣誓着这里是穆斯林的地界,清真寺旁即是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的狭窄街巷,街巷中铺着青石砖,还有无数拱门。越往前走,我们越喜欢西顿古城。街巷错综复杂,一看就是专门为躲避海盗而设计的,西顿人就居住在这样的街巷里。跟很多古城不一样的是,这里窄巷的上方是有天棚的。街巷两侧都是小商小贩,像是菜市场,也像是小商品市场,这就是西顿著名的老市场(Souqs)。我们在市场中专门买吃的,可大部分吃食都是阿拉伯风味的,很甜,我不爱吃。

在这个封闭的古城里,有一个阿尔汗博物馆(Khan Sacy Museum),票价每人1.5美元。这个博物馆位于古城城墙内,其建筑可追溯到整个十字军东征时期。整个石砌建筑由多个拱形房间组成,其中包括两间典型的马穆鲁克时期的宏伟土耳其浴室、三个不同建筑风格的水井、一个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多用途烤箱和一个俯瞰旧城市场的露台等。博物馆的旁边是一座阿拉伯和奥斯曼风格的豪宅(Debbane Palace),豪宅内的天花板由黎巴嫩雪松雕刻而成。

阿尔汗博物馆

阿尔汗博物馆

阿尔汗博物馆

我们都特别喜欢在西顿古城中徜徉,因此还去了我平常不会去的肥皂博物馆(Soap Museum),这个博物馆门票也是1.5美元。它跟阿尔汗博物馆一样,都只能付美元现金。而肥皂博物馆的建筑也跟阿尔汗博物馆的一样,都是石砌的,也都是拱形房间。这个博物馆17世纪时是一个肥皂作坊,后来变成了家庭住宅,黎巴嫩内战时变成了难民所。今天肥皂博物馆讲述了该地区肥皂制作的历史、发展和制造技术。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肥皂造型,看着还挺赏心悦目的。

肥皂博物馆

肥皂博物馆

肥皂博物馆

肥皂博物馆

肥皂博物馆的另一个门通向西顿的主街,那里除了有一个大型室外市场外,还有一个圣路易斯城堡(Saint Louis Castle)。离开古城的西顿,又变得脏乱差。这个城堡没有西顿的海边城堡保存得好,现已成为废墟,但它却见证了西顿的绵长历史。腓尼基时代时,此地是紫色染料工厂,工厂产生的数以万计的粉碎的骨螺贝壳在城堡南边形成了一个土墩。在古罗马帝国时,它是古城卫城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卫城消失不见,阿拉伯人到来后修建了堡垒。公元11世纪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占领此地后,城堡被加固,但今天的城堡却是由既是法王,也是圣人的路易九世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结束的1254年建造的,他在这个城堡里呆了很长时间。

圣路易已离去,因对亚历山大大帝服从而享有相对自由和先进文化生活的西顿也已离去。但是,开创了腓尼基文明的西顿却永不会离去。它嵌入了《圣经》中,成百上千年地被人熟知。这熟知,就如美国作家在《奔腾的河流》那本书中说的,“当一条河伴随着你成长时,或许它的水声会陪伴你一生”。西顿是这样,被亚历山大大帝毁灭的推罗(Tyre)也是这样。

圣路易斯城堡

西顿老城

西顿老城

西顿老城

西顿老城

西顿老城

路线

西顿路线

 
lily0824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喜欢。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很棒的游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