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哈特拉古城,继续向北约160公里,我们抵达北方重镇摩苏尔。这座城市坐落在底格里斯河西岸,有着“北方明珠”之美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世纪,它被亚述人统治了13个世纪,一时间成为一座比巴比伦更加宏伟壮观的城市。那时,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尼尼微(Nineveh), 和位于摩苏尔东南40公里处的尼姆鲁德(Nimrud)一样,都是亚述帝国位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重要城市,是文明的摇篮,孕育了许多意义深远的人类发明,比如轮子、谷类作物的首先种植以及草书的首次使用,现代医药和数学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这两座城市。公元前612年,被新巴比伦和米提亚联军攻陷,绝大部分城区化为废墟,一代名城从此湮没。如《圣经》中提到尼尼微所言:“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芜,干旱如旷野。”
1845年,法国人和英国人先后对尼尼微和尼姆鲁德遗址展开勘察和挖掘,他们在两城都发现了公元前9至7世纪的亚述宫殿遗址和重达十吨的“拉马苏”人面狮身和人面飞牛大理石雕像,这些半人半兽体型庞大极具震撼力,却有着处处精雕细琢,就连肢体上的肌肉和血管都被生动再现,栩栩如生。在尼尼微发现了大量记录亚述历史和神话的精美浮雕,浮雕“垂死的牝狮”,创作者将兽中之王受重伤后力求维持尊严的瞬间描绘得淋灕尽致,生动写实的艺术手法令人惊叹。亚述的浮雕,就如希腊的雕塑和文艺复兴的油画,都是人类艺术的巅峰之作。如果将这些浮雕一幅接一幅连接起来,可长达3公里。在王宫藏书馆发现刻有亚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块楔形文字泥版长达三米,宽两米多;最小的一块还不到一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版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亚述人的图书,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法律、宗教以及文学、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当时历史的最宝贵的文献资料。这些精美的亚述文物被运到大英博物馆后,立即在欧洲引起轰动。
上世纪70年代,伊拉克在尼姆鲁德遗址上重建了亚述纳西拔宫。宫殿得到修复,宫殿内陈列了大量出土的精美浮雕,人们得以近距离感受三千年前兴起于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及其文明。但是2015年3月,“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开着推土机夷平了尼姆鲁德遗址,捣毁了宫殿门口的“拉马苏”雕像,将宫殿内浮雕珍宝炸得粉碎,而且推平了遗址内17米高的塔庙遗迹,使得尼姆鲁德只剩下一片沙土。
摩苏尔这颗北方明珠就像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一样,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争。摩苏尔这个词的意思是“连接点”,它坐落在连接北美索不达米亚和安纳托利亚的要道上,因此它招致各部落、种族、宗教、帝国之间不断冲突争斗。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6月伊斯兰国攻入摩苏尔,他们在努尔清真寺宣布新的哈里发,展开了对基督徒、雅兹迪人和穆斯林的血腥战争。这座城市爆发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巷战,两年多战争的洗劫,数万市民罹难,让整个老城区几乎都成了废墟。
我们踏足摩苏尔之时,伊斯兰国已经被剿灭六年,但是在市区漫步,依然处处可以看见战争留下的痕迹,布满弹痕的墙面,千疮百孔的残破楼房。摩苏尔博物馆是伊拉克第二大博物馆,收藏大量的史前文物。但在2014年伊斯兰国组织占领期间遭到严重毁坏,大批文物被毁或掠夺走私出境。伊拉克政府正在与卢浮宫博物馆、史密森尼学会等机构开展文物修复合作,预计修复工作将持续至2026年。我们只能隔着铁门,远远看一眼这家知名博物馆的外貌。
走过横跨底格里斯河上的大铁桥,来到摩苏尔老城。临河的市场已经被基本修复,大小商铺林立,阿拉伯香料、香甜的椰枣、新鲜的牛羊肉、水淋淋的鲜鱼……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吆喝声不绝于耳,人们生活已经回归正常。沿着主街往里走,街头巷尾的残墙断壁和成堆瓦砾,令人触目惊心。“看看这上面的弹孔!”同行的老骆指着街旁的一根老电线杆,这根碗口粗的木杆从上到下散布着几十个弹孔,可以想象当时战况之剧烈。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中,弹片在某些地方留下的痕迹却异常美丽,如同一幅杰克逊.波洛克的抽象画,弹着点与线条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向军火商致敬的暴力美学。丑陋废墟也有一种奇异的魅力,有栋被遗弃的公寓坍塌的混凝土层,它们层层向下堆叠在一起,就像一堆悬在熨衣板边缘的整齐的衬衫;残破混凝土板边的钢筋,在三层楼高的落差边缘上弯曲着,就像那些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品。
走得累了,我们拐进一家临街的茶馆歇息,和巴格达挂满了老照片和物件的茶馆不同,这家茶馆的四面墙上什么也没有,泥土地面上放着几条简陋的板凳,一副劫后余生的惨样。上午茶馆刚刚开门,只有两位老汉闲坐在里面,其中一位能讲几句简单的英语,我们试图询问那几年战争期间,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老人结结巴巴地边比划边说:没有水没有电没有食物,说着说着老泪都要流下来了,搞得我们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临走时老人不愿意收钱,伊拉克人这种对远方来客的一片热忱,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我们当然不可能将老人的客气当成自己的福气,留下加倍的茶钱起身离开。再往前走,老城中央大片土地已经被推平,推土机、起重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在忙碌着。假以时日,一个繁华的城区必将再现人间,但是多少老房子,多少古老的记忆和故事将永远消失,想到此不免令人伤感。
我们住的旅馆在摩苏尔头号景点努里清真寺旁边,在伊拉克一路走来,家家旅馆都是包早饭的,于是订旅馆时不再询问早饭一事,偏偏这家旅馆样样都好,就是不提供早饭。吃惯了荤素种类丰富的自助早餐,顿时就觉得有些不方便。在城市中心走过一家旅馆,从外观看相当不错,于是进去询问能不能第二天去吃早饭。旅馆经理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看见我们开口就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你们好!“ 他说中国人来摩苏尔,都是住他这家旅馆。听说我们下一站去埃尔比勒,马上说自己下午正好去那里,车里有位置可以带上我们。至于第二天吃早饭,那更是没有问题,“过来吃,免费!”经理大手一挥,豪爽地说到。短短几分钟的谈话过程,他光想着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这种典型的伊拉克风格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不过内心还是暖洋洋的。
在伊拉克的独特经历,令人想起当年哥伦布率领圣玛丽亚号、尼娜号和平塔号这三艘西班牙帆船第一次抵达新大陆时,受到当地泰诺族印第安人热烈欢迎。这些被哥伦布描述为“男男女女,都像初生婴儿一样赤身裸体”,他们或是游泳,或是划着独木舟,热情洋溢地出来迎接这些新客人。这些印第安人虽然连一句西班牙语也听不懂,但却给他们送去大量的淡水、食物和各种礼物。然而,根据哥伦布的记录,这些欧洲人对热情好客的印第安人的反应却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会成为优秀的仆人……只要带上50个人,我们就可以征服他们,让他们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任何事情……我一到印度群岛,就在自己发现的第一个岛屿上,强行带走了一些当地原住民,以便他们能给我提供信息,帮我了解这些地方的情况。” 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殖民化、工业化、商品经济创造了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却将人变得越来越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现在只有在伊拉克这样落后的国家还能遇到如此赤忱待客的古风,谁更文明?谁更野蛮?这算不算人类发展之路上最大的悖论?
几十年的频繁战乱,在伊拉克所有的城市中,摩苏尔受到最严重的破坏,部分街区甚至被夷为平地。出乎意料的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人们已经在废墟上建成了伊拉克最好的城市公路系统,在摩苏尔新城的中心地段,成排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努里清真寺是摩苏尔的地标性建筑,自从突厥统治者努尔丁·马哈茂德·赞吉(Nur al-Din Mahmoud Zangi)在1172年至1173年监督下修建而成,就一直矗立在古城摩苏尔。摩苏尔解放前夕,溃败的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将其炸的面目全非。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振摩苏尔精神“倡议支持下,阿联酋捐助了五千多万美元。如今努里清真寺院内的废墟已被清理,被炸毁的宣礼塔、清真寺穹顶和残余主体结构得到了复原和加固。再有10年时间,摩苏尔或许会成为伊拉克最现代化和最漂亮的城市。
摩苏尔城墙入口
隔河遥望老城
二战之后最剧烈巷战留下的废墟
摩苏尔重建纪念碑
老城重建工程
已经恢复的市场和精神的市民
摩苏尔地标努里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