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20. 《塞上曲二首 · 其二》戴叔伦

《塞上曲二首 · 其二》

 

戴叔伦

 

汉家(1)旌帜满阴山(2),不遣(3)胡儿(4)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5)

 

1. 汉家:汉朝军队。此处为“以汉喻唐”。

2.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东西走向。

3. 遣:使,令。

4. 胡儿:胡人,是古时对外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5. 生入玉门关:这是一个典故,说的是东汉军事家班超出使西域31年,老时思归故乡,上书皇帝说“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约732—789年),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中唐诗人、官员。戴叔伦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和父亲都终生隐居不仕。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安史之乱次年(756年)末,为避永王兵乱,年约24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他在异乡家计窘迫,于是开始探寻仕途。 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幕下任职。大历三年(769年)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戴叔伦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官至容管经略使加御史中丞。他是一位出色的地方官吏。约贞元五年(789年),他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享年约57岁。

戴叔伦的诗体裁和题材多样。历代评论者最为认可的是他的五律。戴叔伦的个性淡薄。他的山水田园诗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语言平易,描写细腻,感情充沛,具有较高的成就。

戴叔伦自著的《戴叔伦集》收诗130首。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收戴叔伦诗238首,另加附录一卷。《全唐诗》收戴叔伦诗304首,但有一些他人作品混入。今人蒋寅著《戴叔伦诗集校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该书考订戴诗184首,另有60首存疑。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1

 

宋雨:戴叔伦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常州),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他祖父和父亲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可到了戴叔伦这一代,他与哥哥戴伯伦都开始做官了。

唐风:戴叔伦年少时拜当时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聪慧过人,有记载说他“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据考证,戴叔伦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中进士,那时他大约26岁,安史之乱刚刚平息。

宋雨: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的赏识,在其幕下任职。两年后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的20年间,戴叔伦一直在华中、华南一带任职,最高至四品抚州刺史。他政绩突出,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员。

唐风:戴叔伦的诗流传至今的有300多首,但有不少真伪难辩,比较肯定由他所作的大约占一半左右。他的诗语言恬淡细腻,情景交融,善用白描。其题材主要包括离别、羁旅、田园、归隐等。他是中唐诗坛上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

宋雨:在戴叔伦的诗中,历代评论者最认可的是他的的五律。然而今天的古诗词爱好者却似乎更喜欢他的五绝和七绝。除了这首《塞上曲》之外,他的另一首小诗《兰溪棹歌》也小有名气:“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风:说个题外话:在400多年后的南宋,又出了一名戴叔伦的后裔诗人戴复古。他诗、词兼修,在当时名声显赫。戴复古的一首《满江红·赤壁怀古》,豪迈不输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气势不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可惜,岳飞是一世民族英雄,苏轼是一代词坛巨匠,作为后人的戴复古,用“满江红”词牌,挥毫挑战“大江东去”,纵有才情,也难免望洋兴叹。

宋雨:现在我们来说说这首《塞上曲》。这算是一首借古喻今的边塞诗,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两句的意思是, 汉朝军队的旗帜飘满阴山,胡人若胆敢来进犯,定让他们匹马不还。显然这里的“汉家”是以汉喻唐的例子,暗示作者希望朝廷在戍边方面能够像汉朝那样强大、果敢。

唐风:“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是想毕生报效国家,又何必希望活着回到玉门关内呢?“玉门关”一句,出自一则与东汉军事家班超有关的的典故:班超出使西域31年,为国家鞠躬尽瘁。他老时思念故乡,上书皇帝说“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玉门关是汉朝的最西边的关卡,一旦入了玉门关,就算踏上了故土,其实它离班超的家乡(今陕西咸阳)还远得很呢。而班超只想活着回到玉门关,他连对稍位于其东的九泉郡都“不敢望”。

宋雨:在许多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玉门关”这个地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等等。玉门关位于今甘肃敦煌西北约90公里处,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唐风:”关”即关隘,又称关卡,它是在交通要道设立的防务设施,是军事上争夺的要点。如果关隘失守,意味着守方在军事上的失利,可能导致进一步的溃败。早在西汉时,玉门关就是大汉帝国的西部关卡。它在宋代以前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汉武帝时“列四郡、据两关”中的“两关”之一即是玉门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修建酒泉至玉门之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由此玉门关便成了国境的象征,西出玉门关就到了西域之地。

宋雨:与“关”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便是“塞”。它的本意是可据守御敌的险要之处,但后来又指防御墙。当时的长城叫“塞”或“塞垣”。所以长城以外的地区叫“塞外”。因此,与边关、险隘和长城有关的诗便称为“边塞诗”。边塞诗初步形成于汉魏六朝。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边塞诗人。我个人非常喜欢边塞诗。唐边塞诗作为一个整体,就像一首由雄伟、英勇、悲壮、豪放、浪漫、瑰丽等旋律组成的大型交响曲,壮美极了!

唐风:我对盛唐边塞诗也特别喜爱。等我们欣赏王昌龄、岑参们的诗的时候再好好聊。现在我们再回到戴叔伦这首诗。班超只求不客死他乡,这完全无可指责。就连汉皇都立刻批准并给予崇高礼遇。然而从戴叔伦的诗中语气来看,班超的爱国似乎还不够彻底,他不应要求“生入玉门关”,而更应该抱着以必死信念,义无反顾地戍守边疆。

宋雨:戴叔伦以班超为例子的确不近情理,就好像不死在战场就不算英雄似的。口气有些类似当今的“键盘侠”,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恐怕也是古今文人易犯的通病。相反,真正了解边关之苦的人经常要真挚许多。比如在带领将士戍边数月之后,范仲淹作的《渔家傲》反而显得沉重而柔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唐风:你这么说固然有道理,但是这首诗也有其特定的的历史背景。戴叔伦是安史之乱平定不久后在任的中唐官员。这场内乱极大地削弱了唐朝的戍边能力,使得西部外族,特别是吐蕃势力愈发壮大。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年(公元764年),吐蕃占领了西北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次年攻破长安,唐代宗逃亡。多亏老将郭子仪,唐王朝才避免了亡国的厄运。

宋雨:的确,那时疆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昔日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凤翔属今天的宝鸡市,位于长安西仅100公里。其间的关中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凤翔如果失守,长安便直接暴露于吐蕃骑兵的攻击之下。因此,中唐时整个国家的安全形势已经与盛唐时大不一样。恐怕正是带着对国运的忧思,戴叔伦这位原本诗风细腻的士大夫,也写出了这样一首充满梦想与豪情的边塞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