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一个爱你的机会

儿子在北京工作,很多时候,总是说要买什么什么好吃的,或者说有什么适合老爸老妈穿的衣服,一定要买云云;对此,我们总是坚决拒绝,偶尔寄过二次,也总是叮嘱再不要买了。父母去了北京,总爱领着去外面下个馆子,机场往返,一定要定好滴滴快车。对于这些做法,总是遭到我们的教育和批评,因为一则考虑到他经济的不宽裕,二则生活还是要艰苦朴素;比如去机场,北京地铁极为方便,何必要去打的?只是,每次与儿子发生争论的时候,儿子总是感到沮丧和委屈。

对于这些小事,一向都不在意,直到有一天,读到一篇小文章,其中一段写道: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实习归来,我们在带队的教授家里撮了一顿。愉快的晚餐结束后,桌上杯盘狼籍。几个同学抢着要洗碗,教授却满面笑容地阻止道:“不急,有人洗呢。”

    教授将碗筷放进水池,先冲去油污,然后,轻轻地走到他八十高龄的老母亲身边:“妈,洗碗喽……”同学们一下子都楞住了,只见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委靡,精神焕发地走到水池边,慢腾腾地洗起碗来,花了半个小时才把碗洗完。

   教授高兴地对老太太说:“您辛苦了,歇歇吧。”他拿了块毛巾,给母亲擦手。教授搀母亲回房后,又返回厨房,把碗重新洗了一遍。

教授对着诧异的我们说:“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让她洗碗,她就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一整天就会过得充实。孝敬父母,除了帮助父母外,还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爱你。

读了这段文字,不只让我茅塞顿开,而且令我汗颜,吾之不晓情理,一至如斯!文章写的是说儿子应该让母亲有爱你的机会,推而及之,父母也同样要给儿子孝敬的机会,对儿子的一份孝念,无论大小,都应该欣然接受,不能断然拒绝。譬之如我,儿子当下虽不富有,但孝念自是存乎心中,有了机会想表示一下,父母真不该完全拒绝。虽说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儿女省事省钱,可如是再三,则会让儿子伤感的。如果说儿女拂逆父母之爱是为不孝,那么,父母拒绝儿女之爱应为不慈。何止是父子兄弟亲人之间,世上芸芸众生,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其相处之道完全是一致的。我们常常提倡爱人,却往往忽视了接受他人的爱!我们完全应该明白,爱是互相的,绝非单向的;爱不只是单纯的奉献,必须还有不是索取的回馈。人与人之相处,必明是理,否则久而久之,必生罅隙。

反思自己,愚之甚矣。自认为平日多能援手助人,也从不奢图回报,曾有言诫之诸生曰:“不要接受企图你有回报的帮助”,因为真正的帮助是绝对不求回报的。平生无甚能力,但只要有人求助,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无论是谁,真还是做到“两肋插刀”,且从未贪受回报,所以也曾有一丁点儿“江湖”虚名,心里也常引以自豪。可有一件事,至今尤难忘却,二十年前,做着个小头目,有一属下,命运极为坎坷,曾有一件大事,鼎力相助,使之安然度过难关。事后,曾送厚礼,断然拒之;再次宴请,亦拒之。后来,有朋友告知,说这下属悲伤痛苦,甚至有些许怨艾。当时一听,甚觉诧异,吾吝其家境贫寒,不欲让其破费也。今日思之,实为自己不近人情,不恤人心,不受其礼可也,连请宴亦不就,实则悖乎人情物理。一丈之恩,一分之报,耗金极少,获益殊多,遂双方之愿,宽对方之心,吾却拒之,伤其心哉,吾之不慧,一至于此!

由是更伤心者,是自己为不孝之至也。父亲遭逢那场运动,英年早逝,母亲历尽困苦,劫后余生,当时我们兄弟总是想母亲劳苦一生,贫困一生,能让她过几天衣食无忧、安享其成的好日子。弟弟们在农村,母亲虽然不愁衣食,但总要去帮弟弟们带小孩、做家务,一天到晚,辛劳疲惫。为了让母亲“幸福”,于是我们兄弟商量,不顾母亲反对,接到城里长住;当时我儿子在幼儿园,家中了无杂事,我们想这下母亲可以享享清福了。谁知进得城来,未及半月,母亲坚决要求回去,她说小住三五天可以,长住则期期不可。今日思之,罪在不孝!因为当时母亲总是想为我们做点洗衣、扫地、刷刷碗筷的事情,而我从不允许她去做,洗衣有洗衣机,拖地又不习惯,至于三五个碗筷,真不用她动手,难得有这享受清闲的机会,真应该让她好好歇着。也正是这样愚蠢的所谓“孝心”,让自己的母亲可以幸福的晚年变得痛苦;当日,如果能如上文中那位先生一样,让母亲刷刷碗筷扫扫地,那怕是帮上倒忙地更脏了,也应让母亲去做。现在回想当年母亲一句唠叨:“我是个没用的人了,什么事也不能做了”,当时听了,总是说母亲多虑,年纪大了,当然不能做事了。今日思之,悔恨莫及!

由是可见,孝,不仅仅是要有心,重要的还要懂得方法;今天重倡孝道,诚为善举,可年青一代,不谙孝道,有其心而无其法,终难孝矣。记住,儿子孝敬父母不只是“常回家看看”,父母关心儿子一定要给他一个“爱你的机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