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策略失誤
我在過去的很多篇烏戰深度分析中,包括前一篇中多次指出,烏軍一再派出小股部隊在烏南發動試探性進攻,結果一再遭受慘重損失,於是膽怯,不敢發動大規模進攻,這種策略是非常錯誤和無知的。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前,艾森豪威爾有沒有先派二三艘驅逐艦、500步兵試探性登陸一下?
沒有。
在D日的前夜,34000盟軍傘兵在德軍後方空降,破壞德軍通訊、補給線,摧毀對登陸地點威脅大的炮兵陣地。在登陸開始前,7艘戰列艦、23艘巡洋艦、93艘驅逐艦、1200架轟炸機、5000架戰鬥機對德軍陣地進行了二個小時的轟擊,僅空軍就投擲了5000多噸的彈藥。
然後,聯軍16萬人在80公里長的諾曼底海岸線上同時搶灘。
就這樣,在8公里長的奧馬哈海灘,美軍在D日當天就有超過2000人傷亡,其中1000人陣亡。
試想,如果艾森豪威爾像澤連斯基、扎盧日內那樣,先派出幾百、幾千人的部隊進行試探性的登陸,會有一個人活著回來嗎?
這種試探不僅會向德軍透露登陸意圖,讓德軍有所準備,而且,一旦全軍上下聽說了試探性登陸的部隊沒有一個人活著回來,大家士氣會不會受到重創?
這就是烏軍一再做的事情。
如果諾曼底登陸讓澤連斯基、扎盧日內指揮,一次次試探、一次次全軍覆沒之後,他們會得出結論:德軍在整個歐洲的防線固若金湯,現在絕不是開闢第二戰場的時候。
時至今日,他們可能還在試探,歐洲上空可能仍然飄揚著納粹旗。
艾森豪威爾沒有進行一次試探。他第一次就投入了壓倒性的兵力。
有沒有風險?當然有!要不他為什麼事先把為登陸慘敗負責的辭職信都寫好?
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幹了。
因為戰爭不是旅遊,可以將一切細節事先計劃好,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有意外。
不論你事先做多少功課,這樣大的一場戰役也必然有極大的賭博的成分。
美軍在諾曼底的所作所為,體現出一隻見過大世面的、打過無數慘烈戰爭的軍隊的膽識。
俄軍也是這樣的一隻軍隊。實際上,從二戰中和現在的烏克蘭戰場上來看,俄軍在經受極其慘重的損失後,不慌張,反而越戰越勇、越戰越善戰的能力,世界上沒有一隻軍隊可以與之相比,因為歷史上俄軍經受的許多慘重損失,比如蘇德戰爭的頭六個月蘇軍就損失了400萬軍隊,美軍從來沒有經受過,所以我們不知道美軍遭受了如此慘重的損失後會不會氣餒。
沒有美軍、俄軍這種膽識,就不要打大仗。現在這個年代,投降不會被滅種,照樣可以活得不錯。
烏克蘭不聽美軍建議,一再先派小部隊試探性進攻,在遭受慘重損失後士氣低落,猶豫不決,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充分體現了一隻從來沒有打過硬仗的軍隊的膽怯和無知。
不徹底改弦更張,烏克蘭沒戲
如果你不懂戰爭,你會看到烏克蘭現在連連勝利,令人振奮,克里米亞、俄國本土一再遭受空襲,到處升起蘑菇雲。
但如果你懂戰爭,你會明白,俄軍和俄國本土現在所遭受的損失只有象征性的意義。對俄國的戰爭能力造成的損失,要到小數點後面好多位才能找到。
二戰中從1942年後,尤其是1943年後,盟軍基本掌握了德國上空的製空權,對德國進行了持續的、大規模的空襲,常常一次派出上千架大型轟炸機,德國本土被炸得體無完膚,50萬德國人被炸死,接近人口的百分之一。但在整個二戰期間,一直到接近德國投降,德國的軍火工業的產能一直在穩步上升。
烏克蘭對俄國戰爭能力的摧毀程度,永遠不可能達到盟軍當年對德國摧毀程度的十分之一。不僅因為烏克蘭沒有這個能力,俄軍的持續提升的防空能力不會允許這個情況的發生,也因為北約同樣不會允許這個情況的發生,因為沒到這個程度,俄軍就會使用核武了。
所以,烏克蘭現在的做法,就是單靠北約長程導彈來打擊俄軍後方,對他們贏得戰爭不會有任何明顯作用,反而有激發出戰鬥民族同仇敵愾的決心的危險。
正如我在《烏戰深度解析(35):烏軍的另一種打法》一文中所說,你不猛攻敵人,敵人喘過氣來,主動發起進攻,你就失去了戰場主動權,你就開始被敵人牽著鼻子走。現在烏克蘭開始疏散庫皮癢斯克的居民,說明俄軍在烏東發起的攻勢有可能重新侵佔烏軍在去年九月的哈爾科夫大反攻中收復的領土。
烏軍以往取得的二場勝利所面對的俄軍都不是現在的俄軍。在基輔保衛戰中,他們面對的是極其輕敵、以為烏克蘭老百姓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沒有做任何準備的俄軍。在哈爾科夫大反攻中,他們面對的是沒想到烏軍敢進攻,因此兵力極其空虛的俄軍。現在他們面對的是越戰越勇、越戰越善戰、充分準備、枕戈待旦的俄軍。現在的俄軍比起美軍來仍然是一塌糊塗,但對烏軍來說,似乎已經讓他們一籌莫展,越來越害怕。
俄軍的兵員供給、訓練程度、武器尤其是新式武器在不斷增強,西方老百姓對援助烏克蘭正在變得越來越不情願,質疑、反對的聲音開始在民間、政界越來越多。烏克蘭如果不能改弦更張,她的未來會越來越危險。
除非像我在《烏戰深度解析(38):烏軍反攻受挫》中所說,普京做自殺性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