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初的文章里,我预测了美中间的经贸前景:"但是现在的美中关系和国际地缘政治使得美中贸易前景暗淡, 不确定性太高, 资本也不得不考虑投资的危险性. 可能现在是高峰, 两三年后, 双边贸易量会急剧下降.而美欧双边贸易无疑还会稳健成长."现在回望,预测基本准确.但是美中经贸"脱钩"还是有些出乎预料得快!
美中经贸新进展
把今年上半年的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官方数据乘以2作为2023全年的经贸数据,我把美国从各个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历年货物进口额显示在以下几图.
从这两张图里, 可以总结归纳一些要点:
1) 美欧, 美墨贸易稳健成长. 其中美欧,美墨,美加的贸易进口额都超过了美中的进口额. 呈现Friendshoring和Nearshoring的趋势
2) 美国从主要亚洲贸易国的进口额总体上要么下降要么持平, 鲜有成长.其中从中国, 越南, 印尼, 和沙特进口额分别下降-24.4%, -17.2%, -20.9%, 和-29.3%, 降幅惊人!
3) 如果2023美中贸易额按现在的水平发展, 美国从中国进口额退回到大约2012时的水平, 这里还没有算上货币贬值. 算上的话, 估计会退到2005年的进口水平. 美中贸易下降, 并不是因为美国消费市场疲软, 否则无法解释美欧和美墨贸易的增长.
4) 怀疑前期的一些观点: 下降的美中经贸变成墨西哥和越南中转到美国的贸易.第一, 美越贸易额也有-17.2%的下降; 第二, 美中贸易下降的量远大于美墨贸易增长的量; 第三, 美墨的经贸在USMCA框架下管理, 有许多限制.而且墨中贸易的新进展也不足以支持关于墨西哥中转贸易的观点. 当然有很多中国公司已经成为了美墨和美越贸易的一部分.但这些公司可能在以前就是一部分了.
美国经贸和制造链调整再展望
首先,本人支持将制造业搬回美国本土或者北美, 这是为供应链和国家安全,以及民生和社会保障着想. 产品在中国,或者在越南,或者在印度生产,对我们北美消费者来说没有区别. 虽然可以理解资本逐利贪婪的本性,但对不顾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必须加以限制,政府完全可以在投资和贸易方面有所作为.
在政治和国家安全层面,美国有很强的脱中意愿.经贸层面的快速脱钩对双方伤害比较大.所以, 可以预见美中经贸脱钩需要时间, 今年以来的经贸下降速度已经很惊人了.
如果中国还有人认为美国离不开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有这有那优势,那就太傻了.美国已经从投资, 技术, 和市场几个方面来发展对中国的竞争优势. 前期立法限制资本对中国高科技的投资;半导体高级技术,芯片,和材料出口禁令;和禁止对美国通信领域的中国投资, Biden政府很清楚地表明了脱钩的政策. 目前来看,中国政府也有适当脱钩的做法. 中国对镓和锗的出口进行限制,虽然说是被动的和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但也显示对美国做法的不满和反击. 总体讲, 双方脱钩是趋势.
有人说:供应链调整会使美国产品没有价格竞争力,不可能成功.美国资本将会寻求除中国之外的价格优势.因此有些供应链会转移到东南亚和墨西哥.有些高级和重要制造会回到美国本土. 近期世界各大国都加强了对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像现时Biden政府加强对进军越南印度市场的推动; 11月孟加拉的选举, 中俄和西方都有自己的代理人.东南亚市场的争夺会是供应链调整的一部分.
关于价格, 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市场规模.产品订单多, 市场规模越大, 产品制造规模会越大, 那么单个产品制造的成本就越低. 没有了欧美,日本, 韩国市场支撑的中国产品价格会不会保持价格优势值得怀疑.
有人说: 中国体量大,没有别的国家可以替代.先不说印度, 越南, 或者墨西哥能不能替代中国.其实现在美国是希望把供应链放在几个国家和市场, 这样供应链更有弹性和安全感. 根本没有用一个市场替代另一个的想法.
最后预测一下未来电动汽车市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又在无序发展.可以预见, 北美市场基本没有中国品牌的份. 中国公司能成为供应链的一小部分就很不错了,而且还得是北美投资制造.欧洲市场难说, 中国品牌有可能占领一小部分, 毕竟欧洲有极左思想的人不少.但汽车制造对欧洲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国电动市场落后的欧洲制造厂会推动对中国品牌在欧洲的扼杀. 中国品牌的出路在东南亚,但不包括印度.现在盲目地扩大制造不见得是明智之举.电动汽车制造不难, 关键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