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9 血壮山河之随枣会战 第三章 8

打印 被阅读次数

6

 

日军占领东三省之后,石原莞尔等人推出溥仪的“满洲国”方案获得支持和实行,其目的是日本对“满洲国”控制要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一定的所谓“独立性”,以避免世界和中国与日本的直接对抗,为此石原莞尔甚至提出关东军放弃日籍,加入“满籍”的疯狂建议,这一切都是因为石原莞尔认为东三省是国民政府的容忍底线。

而现在所谓“满洲国”的已经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已经大大偏离了石原莞尔的设想,现在华北又闹出事情来,石原莞尔认为战事扩大不可避免,于是在7月18日向陆相杉山元提出从华北撤军的意见。

石原莞尔认为本年度可以动员的师团数量为30个,但是运用到中国的仅有11个,“如果打起全面战争来,其结果只有和西班牙战争中的拿破仑一样陷入无底泥潭。”所以建议日军放弃华北全部撤至山海关,“近卫首相亲自飞往南京和蒋介石解决中日根本问题。”

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提出撤兵,其出发点还是争取南京承认所谓的“满洲国”,对日本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再多就吃不下要出问题的。这虽然是一种思路,但是即便日军从华北撤出,南京国民政府也绝不会正式承认“满洲国”,不过日军的这种态度,确实让蒋介石十分难办,打又没理由、不打就等于承认“满洲国”,那就只好拖着等待时机,实际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在整训部队,差不多一年后、两年就可完成整训目标,到那个时候就有可能和日军开战了,不过这是后话,还是存在变数的。

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撤兵的建议在“卢沟桥事变”时是正确的,避免日军现在掉入对华全面战争的泥潭,但是这一结果必然会在将来出现,因为“九一八事变”时,失去东三省确实是国民政府的容忍底线,一个是因为军力问题,再一个东三省并不真正归于国民政府管辖,而是由张学良完全把控,在一定意义上讲,东北让日本人占着还是让混球张学良占着,这对国民政府来说,在实质上差别其实并不大。而现在,张学良的势力已经不在,那么东北对国民政府来说就是全部了,自然不能放弃。

所以讲石原莞尔的撤兵建议只不过是将日军掉入泥潭的时间往后推,而并不能避免掉入泥潭,相比于现在就开始进入泥潭,好坏难说,不过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引起的,早晚都会遭到报复反击,这是必然的。

无论如何石原莞尔的撤兵建议说明了日本内部对处理“卢沟桥事变”存在不同意见,也就是侵略到何种地步为合适的问题,也就是走向覆灭的道路哪一条比较合适的问题。这基本和德国发动欧战类似,由于一开始过于顺利,由此带来的侵略企图也就开始膨胀,最后招致覆灭,根本原因还是国家体量过小的问题。日本的体量更小,当侵略膨胀到一定程度也会同样招致覆灭。如果是换成大体量的国家,例如美苏之类,结果就完全不同,但是也不能说想干什么就都能达到目的。

侵略成功必定带来膨胀,膨胀必定带来覆灭,石原莞尔看到了这个结果但是跳不出侵略者的本性,如果是日本此时仅仅据有朝鲜、台湾而不觊觎“满蒙”的话,那倒也许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侵略程度。石原莞尔因“九一八”被日本认为是“民族英雄”,但是“九一八”占领满洲与日本占领朝鲜和台湾完全不同,朝鲜和台湾的占居有“所谓的法理”依据,而占据满洲是打破了正常的政治程序而没有“法理”依据。虽然占了便宜,但是正常的政治运作程序被打破,这意味着日本政府已无控制军方的能力,也没有政治解决冲突的可能了,这都是由石原莞尔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为开端的。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军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向泥潭深处前进、向覆灭前进,同时也将“大和民族”带入深渊。

从这个关键问题可以看出,石原莞尔确实是“日本第一兵家”,但是和什么思想家、政治家完全不沾边儿,而现在石原莞尔想止步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正常的政治程序已无法制止日军侵略行动的扩大化,日军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政治上求稳是天然的,军事上求进也是天然的,这个天然的特性决定军事必须要受控于政治,但是日本已经失去这一机制,虽然有人在体制内努力想控制局势,例如石原莞尔此次建议撤兵,但是已无决定性的效果,这样政治、军事的冲突在军事行动上体现出来的就是犹豫和拉扯,不可能有整体计划。

这种对华全面战争的犹豫和拉扯就造成了现在部队体系比较混乱的情况,1937年8月将“中国驻屯军”编成“华北方面军”,11月编成“华中方面军”指挥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作战,1938年2月撤销“华中方面军”和“上海派遗军”而编组成“华中派遣军”。现在广东方面也有部队,应该将这些驻在中国的部队统一指挥起来。陆军省对此深有体会同时也对没完没了的对华战争十分头疼,于是立刻响应内阁号召,“向解决中国事变的方向迈进”的第一步就是发布“军令陆甲第34号”命令,在南京设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具体方案则是大本营在9月23日发布“大陆命第363号”命令,撤销了“华中派遣军”。“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统帅中国关内全部部队,其隶属部队为“华北方面军”、武汉第11军、广州第21军及新成立的南京第13军,全部兵力为23个师团又17个旅团,85万人。

从这个方案看,日本陆军响应内阁号召“迈进”的第一步非常不怎么样,所谓的“中国派遣军”基本上就等同于将原“华中派遣军”升格而已,虽然将关内全部部队归于其指挥,表面上似乎是达到了“统辖在整个中国的政治、军事”的目的,但是实际情况还差的还很遥远。已经“攻占”的中国领土过大,各军不得不分散各处,治安警备工作分散了大部分力量,野战力量不仅仅是大大降低,而且也无法有效整合,几乎不可能再组织大的作战行动了。

首任“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西尾寿造兼任新成立的第13军司令官,随即辞去兼职,由第3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任第13军军长,一年后的1940年12月转任参谋本部附,1941年1月20日待命,31日编入预备役。

第13军负责南京、上海的警备任务,属于“打酱油”部队,不过藤田进也算是升官了,梁旅长所说的“日军第3师团长因此战役损失太大,师团长被撤职”也只是“此后据闻”,实际上没有这么回事,如果真的是“我方的刘栋平一团兵力,最后整编时也仅剩一营兵了。”日军却是“敌步兵的伤亡,七天累计也在4000以上”,“牵制性攻击”打出了5:1的伤亡比例,足够让第3师团师团长藤田进切腹了,想要被撤职也只能等下辈子了。

藤田进

战后军令部作了一个“关于第5战区随枣会战经过的总结报告”,此次作战当中,桂系部队第84军可谓是一塌糊涂,唯一能称得上是“战斗”的也就是在一开始对抗日军第3师团的牵制性进攻。好在朝中有人好做官,军令部下属的作战厅厅长刘斐是自己人,总结报告自然要靠他的生花妙笔,“塔儿湾附近敌我展开血战甚烈,并往复争夺。敌施放毒气6、7次,我173、174两师伤亡甚重,敌于蒋家河畔,亦陈尸累累。塔儿湾失而复得者6、7次,卒于5月4日陷于敌手,高城亦迫放弃,我军遂转进蒋家河西岸。”

塔儿湾村背靠烽火山和漂水,此一带是一片阻击阵地,但是在开战第一天第173、第174师就从此线不战而退,正如梁津梁旅长所部第1038团团部都跑到历山的旅部后面去了,而其第3营营长秦济桓竟然扔下部队独自跑到友军阵地上,这如何能称得上“展开血战甚烈,并往复争夺。敌施放毒气6、7次,我173、174两师伤亡甚重,敌于蒋家河畔,亦陈尸累累。塔儿湾失而复得者6、7次”?

刘斐所说的“蒋家河”其实为“江家河”,在漂水塔儿湾西边30里,为第174师放弃的第一线,也就是第517旅旅长粟廷勋告诉第519旅旅长梁津向高城转进之后建立的另外一条阻击线。编造的东西怎么也会出纰漏,做过总结报告的都清楚这个事情,反正是瞒上不瞒下的把戏,只要委员长不清楚就行,再说他的那个脑袋也搞不清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