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家
上中学的时候就听说中国科学院有哲学、经济、文学、语言、民族、考古等研究所,可后来(1977年)这些研究所分了出去,成立了正部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
虽然有的同学爱好数理化,有的同学爱好文史哲,高考也分开来考试,可文理为什么要分家,我一直不理解。
理工科的最高荣誉是院士,文科最高的叫学部委员。通常觉得前者好听些。科学院系统网站用的是ac.cn(是科学院专用吧?),社科院系统网站用的是org.cn(干脆也起个专用域名ss.cn,又不是不可以)。
不在一个系统就容易遇到(行业)壁垒。Cable Modem只能由我广电系统研制生产,DSL Modem只能由你邮电部门研制生产。地质系统别去研究古地质、古生物啦。可有机会怎么办呢?许多地质野外工作者常会遇到各种古生物化石,自己研究还是转给中科院。大概地质部门的季强是一位古生物界的“搅局者”。
尽管几十年来多次改革打破了很多行业壁垒,但文理依然是分家的。如果你参加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的评审时会发现没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参评。当然,你也会看到“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人社局《关于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的通知》”。
前几天,有网友提到2023年顶级期刊《科学》上关于印欧语系起源的论文: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用数学-贝叶斯系统发育和古生物DNA的方法研究第一大语系-印欧语系的起源,见10.1126/science.abg0818。
2021年北京大学宁超与中德美日韩俄法荷英、捷克、新西兰多国研究人员合作研究指出,“泛欧亚语系——包括日语、韩语、通古斯语、蒙古语、突厥语在内,可能皆起源于约9000年前的中国,并在农业的扩散发展中传播开来。”见10.1038/s41586-021-04108-8。
同样,2019年复旦大学的金立及同事们也用统计学分析与遗传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相互验证,研究了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的起源,见10.1038/s41586-019-1153-z。
语言学研究需要文理结合,民族学、考古学研究也是如此。
考古不仅是从简牍、古籍、绘画、雕塑中或田野里(挖墓)寻找研究对象,也要有科技考古(最好叫理工考古)做技术支持。
良渚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2013年获评“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多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考古工作者的荣耀。其中,考古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技术等理工工具发现了古城外郭及水坝等。气候学家用碳和氧同位素测量结果告诉我们气候变化影响了良渚古城的兴衰,也算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吧。
好在从央视考古发现类纪录片和《考古公开课》等节目中可以看到国内考古界已采用DNA基因变异了解父母系单倍群、碳14测年、锶(Sr)同位素地理指纹研究人口迁徙等等理工科技。例如用曹操后人的Y染色体类型反推出曹操家族DNA。且古人类DNA研究已有很大进步。
同样,天文学家希望通过古籍史料了解超新星爆发、太阳黑子大爆发的时间,生物和医学家希望通过古籍史料对天花、鼠疫等瘟疫流行和演化史做印证。
总之,虽然可以说“文理分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现代科学还是要文理结合。
我只是“看三国掉泪”。请诸位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