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国的剑拔弩张 (五)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海上对峙的尾声】

由于美国没有处心积虑挑起核战争,全球美军在10月25日虽然进入三号国防状态,但从政府高官到部队官兵,大家心知肚明:这是吓唬吓唬俄熊的。苏联认怂以后,美军就不必张牙舞爪。到10月26日晚上,战略空军司令部(SAC)解除了核警报,回到四号国防状态。到10月31日,驻欧美军司令部(EURCOM)也同样退出了三号国防状态。

但是在东地中海,美第六舰队和苏第五分舰队的剑拔弩张并没有降温。联合国不断通过停火决议,埃,以双方不断破坏停火,小兄弟不断哀求老大哥来“做主”,苏联不断替小兄弟说话,谁也无法预测苏军下一步动作。在10月25日晚上,即使危机在外交层面有所降温,在海上苏两栖编队(九艘登陆舰,九艘护航战舰)继续驶向亚历山大港。这意味者精锐的苏海军步兵还是可能登陆(图22),所以美军需要继续震慑,阻止这种企图。具体做法是(1)派遣战舰,战机盯梢,监视,瞄准苏两栖编队,摆出一副随时开打的样子;(2)自己的两个两栖攻击群准备派兵登陆(若苏军先登陆,美军打算让对等数量的部队上岸)。当然这样的结果是引来苏水面战舰和潜艇对美舰的盯梢,监视,和瞄准。还好,苏两栖编队在离亚历山大港100公里左右的海域停止前进,很显然接到上级命令(暂时)不再企图登陆。

22  苏联海军步兵:美国,以色列,和埃及都怕他们登陆

[注]  海军步兵(Soviet Naval Infantry)是苏海军的一个兵种,不像美国海军陆战队(U.S. Marine Corps)是一个独立的军种。

“美第六舰队和苏地中海舰队实际上在一个小池塘里相互紧挨着,”第六舰队司令墨菲(Murphy)中将在10月31日向五角大楼报告,“以前不可想象的‘海上战争’的场景正在上演。”

弦绷得太紧要断的。其实早在10月19日,墨菲已向第五分舰队司令伏洛布耶夫(Volobuyev)中将发信号,要求苏舰遵守1972年签署的美,苏两军防止海上意外事件协议(图3),不要将导弹和火炮瞄准美舰。美国务院向苏外交部对苏舰行为抗议后,苏海军总参谋部下令第五分舰队要更严格地遵守防止海上意外事件协议。但到10月25日美军拉响核警报后,对峙进入了最危险的阶段。双方都把这一“君子协议”抛到脑后,为防止成为对方第一次打击的牺牲品而不断在海上(和空中及水下)抢占机位,箭在弦上。

但一旦苏领导人已放弃出兵埃及的消息传来后,海上温度就开始下降。10月28日,埃,以两军代表开始谈判,这意味着安理会三次决议通过的停火总算生效了。这样超级大国没有借口直接军事干预。从10月30日起,美舰开始向西撤退。从10月25日起持续六天的最危险的对峙基本结束。

但中东的停火十分脆弱,双方仍继续保持一定的戒备。到11月3日,苏第五分舰队才逐步撤退。美第六舰队到11月17日才解除三号国防状态。

10  评议】

这场极其罕见又规模宏大的超级大国海上剑拔弩张意义重大。但当时有关中东战争的报导大多关注阿,以关系何去何从,对超级大国之间既扣人心弦又异常危险的战争边缘政策由于双方的淡化处理大都一笔带过。整整5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可以回顾,评议这场战略博弈的影响和贡献。

谁赢了,谁输了?核大战没有爆发,双方是双赢。没有一方计划为中东的局部战争打世界大战,但冷战的基础是超级大国的核威慑。尽管美拉响核警报但没打算真打,历史上有很多战争是起初是局部性的,后来其它国家“不由自主”地卷入。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初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局部冲突,但很快战火蔓延各地,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美军战争状态无常核之分(表1),在东地中海,一旦美航母或两攻遭到苏(常规)反舰导弹毁灭性打击(无论是由于紧张误判还是蓄意攻击),美军核报复的可能性极大。

超级大国竞争在非军事层面比的是影响和威望,其中能否在国际上保护小兄弟是衡量超级大国影响和威望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这点看,苏联赢了。通过一系列软硬兼施的动作,苏成功地帮助埃及保住了被包围的第三军,迫使以色列不再企图歼灭它或迫使其投降,并开始了和埃及直接谈判的和平进程。从苏联角度看,勃列日涅夫看准了美国在越战后的厌战国情和尼克松正在经历的由于水门事件造成的政治危机,迫使美国接受苏联的倡议去压服以色列接受停火。同时,勃列日涅夫也是真诚希望继续缓和,所以意识到美拉响核警报“发疯”以后愿意悬崖勒马。

从美国角度看,尼克松和基辛格也有理由觉得美国赢了。通过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和军事动作,美国达到了三个目标:

(1)成功地阻挡了苏联势力重返最重要的阿拉伯国家:埃及。1972年萨达特驱逐苏联顾问和驻军倒不是美策反的结果。当时埃认为美是以的铁杆老大哥,对美极不信任。萨达特事后告诉基辛格他驱逐苏顾问和驻军是因为他们会阻扰并透露埃准备对以发动的突袭。而且苏,美加紧缓和,令埃吃醋不悦。但埃军的不争气迫使萨达特向勃列日涅夫低头苦谏,苏军重返埃及对迫切希望在阿拉伯(和整个第三)世界扩大影响和威望的苏联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十月战争后,美逐渐将埃及拉到自己阵营。在“零和博弈”的冷战中,这无疑是重大得分。有埃及在自己阵营才有下一步的埃,以和平进程(最后双方在1978年签署了戴维营和平协议,握手言欢)。

(2)成功地让以色列逐步走出了战争的怪圈,让以领导人明白即使歼灭埃第三军,羞辱了萨达特,以色列也无法灭掉埃及。双方人口,资源悬殊太大:开罗一城的人口是以色列全部人口的两倍。埃及若再次战败,萨达特可能下台,但埃及还会是埃及,肯定还会组织第五次阿(埃)以战争。这场被以色列人称为“十月地震”的战争打破了以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以色列国小人少,万一闪失,国将不国不是没有可能。以色列这个小兄弟尽管争气善战,老大哥也会厌战疲倦。所以开始直接谈判,走上和平进程才是一条长治久安的正道。但由于还没从遭到突袭的惊恐中恢复过来(亡国噩梦以色列人永远挥之不去),以领导人一时无法如此长远考虑。美全力军援以外,不惜和苏核大战,再由基辛格这位犹太同胞恩威并重,才说服了以领导人以大局为重。

(3)成功地展示了以航母为核心的海军实力。面对无航母的苏第五分舰队,腾空而起,经略海空的舰载战机造成苏军官兵极大恐慌(只能以“神风特攻队”自诩)。每当危机爆发,美总统都会问:“我们的航母在哪里?”在2023年10月,媒体大量报道哈–以冲突一起,美双航母马上高调万里驰援以色列。这都是军事知识无知的“砖家”胡乱炒作。其实,福特号打击群从5月起一直正常部署在地中海。一次前沿部署五到六个月,按计划到10月应打道回府(路上半个月)。现因战乱爆发,延缓返航而已。而艾森豪威尔号打击群是按原计划此时来地中海接班的。这种前沿部署航母,随时震慑对手的做法在50年前的十月战争期间就已十分娴熟。三艘参加对峙的航母中,独立号打击群当时正好部署在东地中海。罗斯福号打击群正在西地中海打算打道回府,和50年后的福特号一样,延缓返航而已。肯尼迪号打击群部署在英国参加北约演习,被就近招来支援。超级大国的全球战略需要有全球部署的海上力量来支持;不然再大的所谓大国也只能是区域大国。

最后一点苏联海军感触最深。一支十年前毫无远洋实力的力量在苏现代海军之父戈尔什科夫元帅强有力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能和世界头号海军叫板对峙,令人骄傲。1973年的东地中海对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但不是双方首次对峙。从1962年在古巴的无能为力,到1967年第五分舰队在地中海成军,苏远洋海军走上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高速发展道路。1969年,卡扎菲发动利比亚政变,40艘苏舰让英(利比亚传统保护国),美打消了干涉的念头。1970年,约旦驱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叙利亚力挺巴解小兄弟而入侵约旦。因约旦是阿拉伯世界中的西方小兄弟,美第六舰队准备出兵助战。60艘苏舰像1973年一样,包围,盯梢,瞄准美舰。后来约军在陆战中打败了叙军,美军不必干涉,约旦危机结束。地中海以外,1971年,在孟加拉湾,印度入侵东巴基斯坦(独立后成为孟加拉国)。美单航母打击群去驰援小兄弟巴基斯坦,但被10艘苏舰包围,瞄准,美只能眼看巴基斯坦被肢解。总体来说,苏联海军的远洋活动和前沿存在限制了美国地缘政治的活动空间,削弱了西方的影响和威望。

危险的对峙以外,1970年的“大洋70”(Okean 70)演习是和平时期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海军演习,出动了300多艘舰艇,500多架飞机。四大舰队倾巢而出,在北大西洋,巴伦支海,北海,挪威海,波罗的海,地中海,西太平洋,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和菲律宾海,相隔万里,在戈尔什科夫元帅统一指挥下进行实兵实弹演习。这是真正的全球战略在世界各大主要海域的彰显,在国内外展示了苏海军空前的地位和作用。1970年“大洋70”演习和1973年东地中海对峙是苏海军的高光时刻。但这样大规模,高强度的部署对战舰,战机机械设备,舰员身心,和后续运作管理影响太大。以后在1975年还有一次“大洋75”演习,但再也没有和美军大规模海上对峙。

在实践中,无舰载海航的苏海军摸索出一条“不对称”的克敌制胜之道:反舰导弹。相比之下,貌似强大的美海军当时竟然没有装备反舰导弹,有点“纸老虎”的味道。但“纸老虎”也是老虎,美海军在1970年代深受苏海军疯狂扩张的刺激,急起直追,1977年鱼叉式反舰导弹入役,填补了空白。1984年战斧式(Tomahawk)巡航导弹入役,在反舰导弹领域再也不输给苏海军。到了1980年代,1970年代不断进步的苏海军无法持续发展,被美海军全面压倒。苏海军从此一蹶不振,走下坡路。

最后要指出的是要参加超级大国博弈,领导人不但要睿智精明,而且要理性皮厚。尼克松和基辛格在外交上睿智精明,一般文城读者都比较了解,不必多谈。勃列日涅夫和葛罗米柯同样睿智精明,很多文城读者受当时中国媒体对“苏修霸权”的脸谱化报道影响,可能了解不多。从苏联角度看,他们制定的战略既要和美国全球争霸,又要致力缓和(其实是美,苏妥协,不能侵犯双方核心利益 [如北约和华约]),向第三世界发展是有利可图的。

23  一笑泯恩仇:尼克松,基辛格,和多勃雷宁大使,197311

[注] 多勃雷宁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外交家。他担任苏驻美大使34年(1962–86),见证了超级大国关系的波澜起伏。他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前上任,事奉五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深度接触六位美国总统(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他是白宫和国务院常客,甚至在国务院停车楼里,有他专用的停车位。据说在剑拔弩张以后不久,他在这次谈话里嘲笑尼克松和基辛格:“一封信就把你们吓成这样,我们的大国关系也不至于这么脆弱吧。”尼克松和基辛格只能皮厚地笑笑。

领导人同时要有理性,少受情感影响。基辛格回忆录里说他进入外交界的宗旨是将情感从美外交中排除出去。他在和以领导人打交道时,特别注意。这是因为以领导人从情感上认为他是犹太人,他(和他代表的美国)理应无条件地和以站在同一条战壕里。他理性地明白他要以美国国家利益为重,无条件地偏袒以色列会让美国在阿拉伯世界失信,反而会帮助苏联在这些国家扩大影响。皮厚用正能量的话来说可以是“风度”,但“皮厚”更有画面感。勃列日涅夫10月24日先来一封张牙舞爪,威胁单方面出兵的信,被美用拉响核警报抽了耳光后,10月25日再来一封认怂退却的信,里面对前一天的危机只字不提——绝对的皮厚 (!)。超级大国领导人在博弈中,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剑拔弩张以后一定要有“一笑泯恩仇”的风度(图23)。

【后记】1973年1月,拜登成为最年轻的参议员。外交是他关注的领域之一。基辛格回忆录里说他向国会领袖介绍外交工作时见过拜登。50年后,参加超级大国博弈,拜登总统有足够的睿智精明,理性皮厚吗?

【参考文献】

Chiles, J. R. (2014). Go to DEFCON 3. Air & Space Magazine, March.

Department of the Navy, Attack Squadron Fifteen (1974), VA-15 Command History 1973, March 4. Declassified.

Department of the Navy, Fighter Squadron Fourteen (1974), VF-14 Command History 1973, June 21. Declassified.

Goldstein, L. J., and Y. M. Zhukov (2004), A tale of two fleets: A Russian perspective on the 1973 naval standoff in the Mediterranean,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Spring: 27–60.

Kissinger, H. A. (1979), White House Years,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Kissinger, H. A. (1982), Years of Upheaval,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Military.com (n.d.), What is DEFCOM? www.military.com

Richard Nixon Foundation (2014), DEFCON III, October 14,  https://www.nixonfoundation.org/2014/10/defcon-iii    

Peck, M. (2020), How Syria almost sparked a nuclear war between America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National Interest, August 25.

Rose, L. A. (2007), Power at Sea: A Violent Peace, 1946–2006,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United States Navy (2022), USS John F. Kennedy I (CVA–67), Washington: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Van Creveld, M. (1998), The Sword and the Olive: A Critical History of Israeli Defense Force,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Wikipedia

陈曦(2018),苏联海军“海洋”军演解析,意义和启示,《舰船知识》,第6期。

谢·格·戈尔什科夫(1985),《国家的海上威力》,北京:海洋出版社。

梅特涅的信徒(2023),苏联外交的精明,矛盾与困境。

温哥华的鱼(2023),美国双航母齐聚东地中海的背后。                                                                                             

【超级大国的剑拔弩张:全文完,谢谢欣赏】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深度思考' 的评论 : 谢谢!期待新的交流讨论!
全球战略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ucker' 的评论 : 谢谢!
深度思考 发表评论于
厉害了。
Zucker 发表评论于
又一高品质的好文,非常感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