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从未上过军校,为何军事水平,远超于顶尖名校的各个将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毛泽东深得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内容是什么?

  1. 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 格物 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 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 竹子 ,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 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2.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 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3. 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1. 毛泽东的军事技术来自内心: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意思是说,不必上军事院校,内心有,好好利用就行。比尔盖茨也是如此,不必毕业,心中有,好好利用即可创建微软帝国。外求耗尽心血,所得不多,内求易如反掌,所得甚多。求人不如求己,求外不如求内。

2.毛泽东的知行合一:周恩来自叹不如,他和瞿秋白等人都是海归留学的高材生,常常把“马克思理论”挂在嘴边,但毛主席不会说这些官方的话,而是常常说:“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老子就是要打打他的嚣张气焰”这种直白的话。

3. 毛泽东的致良知:马克思的思想传入了很多国家,可以说是满盘皆输——东欧失败了、苏联失败了、朝鲜失败了、越南失败了。惟独在中国它成功了。原因就是毛泽东在王阳明的影响下,没有让马克思的思想流于空谈,而是把它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这个最难,毛泽东的许多磨难都是因为这个坚持,被打断,被边缘,被架空,被下放。但是,由于革命的需要,还是把毛泽东请回来。也证明,毛泽东的正确,也证明王阳明心学的正确。这也证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看似简单,其实是最难的。一般人被理论牵着鼻子走,致死不回头。现在不是军事时代,但是,现在被养生理论牵着鼻子走的人,大有人在,致死不回头。

 

毛主席从未上过军校,为何军事水平,远超于顶尖名校的各个将帅?

 
8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毛主席曾说,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者是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者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去学习它。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是毛主席所有军事战略的结晶,也是他多年来可以带领革命胜利的精髓所在。

 

众所周知,1955年在首次授衔时评选的开国将帅就有上千名,而其中比较出名的大多数将领都上过军校,是正儿八经的“专业对口”。

但有一个人极其特殊,他没有上过军校,也没有学习过什么战争理论,但是却在革命战争中力挽狂澜,带着大家披荆斩棘,他就是人民领袖毛泽东。

毛主席曾当过半年兵?

1936年毛主席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曾坦言,自己在读高中前当过半年兵,但是后来放弃了。

辛亥革命爆发前,青年毛泽东大概正在读初中,当时正是社会动荡之际,一次学校来了一个青年军官,他满含热泪地告诉同学们,他们的皇帝居然是一个3岁小孩。

自从走出韶山后,毛泽东一直想立志报国,挽救当时的中国,他来到大城市长沙后发现,现实社会并不想他想的那样,虽然可以读到更多的书,但敌人一个炮弹就可以让图书馆瞬间一片火海。

那天,毛泽东下定决心要参军。

随后便鼓起勇气去了报名处,当上了一个普通士兵,每天练习举枪,跑步,部队还发了一身干净的衣裳。

久而久之,毛泽东发现,当他穿着这一身军装在街上行走,甚至去书店看书时,很多老百姓都避而不及,甚至十分害怕。

毛泽东感慨万千,作为军人就应该为民做主,怎么会让老百姓害怕呢?随后,他放弃了这个短暂的军旅生涯,开始继续求学,直到考入了湖南一师。

他在这里的老师叫杨昌济,杨昌济早年曾留学海外,学识渊博,也有一颗立志报国的心,但一己之力过于单薄,他想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同学们,直到他看到毛泽东后,觉得看到了希望。

 

图 | 杨昌济

开学第一课,杨昌济在讲台上讲述了中国的现状,眼神里满是忧愁,临下课时,杨昌济问:“同学们,我想问大家最后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报考师范?”

萧子升同学回到说:“我学习师范就是想当一个老师,教书育人,安分守己,也可以为国家出力,培养大批人才。”

杨昌济点点头,喝了口水说:“教育救国,也算是志存高远。”说完又问蔡和森,蔡和森说:“老师,我的家里比较穷,我只想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

蔡和森回答完,杨昌济默默点了点头,叹了口气,然后又问毛泽东。

毛泽东站起来摸了摸脑袋尴尬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师范,我就是试一试。”毛泽东说完,同学哄堂而笑,杨昌济却马上瞪大了眼睛,快步走到毛泽东面前问:“试试?你都试过什么?”

 

图 | 1918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部分学生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毛泽东回忆着说:“在来读师范前,我曾经当过半年兵,发现当兵并不是我想要的,我又考过医生学校,还考过一个律师学校,还考过一个警察学校,还考过一个肥皂学校。”

杨昌济听得津津有味然后问:“什么是肥皂学校?”毛泽东说:“就是一个学习制造肥皂的,招生简章上写着,外国人说中国人不讲卫生,学习制造肥皂可以利国利民,我觉得很有道理,就去报考了。”

这句话说完,同学们再一次哄堂大笑,但杨昌济却重重地点了点头,甚至说从毛泽东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他从心里对眼前这个年轻人佩服不已,甚至觉得这个年轻人以后绝对了不起!

一人之力难以改变世界,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以培养毛泽东足以。

三年学习,杨昌济对毛泽东十分关照,师范毕业后,杨昌济还把毛泽东推荐到北京图书馆学习,认识了当时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李大钊和陈独秀,从此毛泽东的一生被彻底改变。

当然,杨昌济之所以如此看重毛泽东,不仅仅是毛泽东善于总结善于尝试,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从小就博览全书,热爱读书,他把书中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图 |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师范毕业后,很多同学们都顺应时代潮流,想去国外留学,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

毛泽东何尝不想去国外见识见识,但他还是认真询问了自己恩师杨昌济,杨昌济在《劝说篇》中说了自己的见解,他说:“苟无普通科学与外国语言之准备,则不必急急西游,苟求学之志坚,则虽在国内,凡西洋之学问,皆可曲折而求得之。”

意思就是,国外的知识无非就是那些,在国内一样可以获取。

其实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毛泽东,已经有很多同学出国留学了,留在国内探索自己国家的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这句话给毛泽东指明了方向,纵看历史,当年李大钊和陈独秀等都是留学归来的,而中国自己的问题,却没有人细细研究。

蔡和森和瞿秋白,周恩来等那个时代的青年都纷纷出国,但毛泽东坚信自己的方向,毅然留在了国内。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因病逝世,在去世前,曾给好友章士钊写过一封信,其中写道:“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二子”其一便是毛泽东。

 

图 | 杨昌济

1926年,毛泽东在李富春家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当时的周恩来从海外归来,满腹经纶,但是他有一点想不通,我们共产党没有专门的军事人才,怎么打仗?

长期领导农民运动的毛泽东说:“你知道我们中国什么最多吗?农民最多,他们常年受军阀和地主欺压,他们就是遍地的干柴,只要有一点火星子,那就是熊熊大火。”

毛泽东一句话,让周恩来刮目相看。不久,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随后带领队伍毅然上了井冈山,开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图 | 青年毛泽东和周恩来

在古代,上山落脚这叫落草为寇,是土匪的做法,就连蒋介石得知后也嘲笑:“毛泽东这是打不过,去当‘土匪’了。”

这时候,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公然上山的做法也表示不理解,甚至十分不满,多次来信指责。

蒋介石为了消灭红军,多次派兵“围剿”,但是毛泽东带领红军多次击败蒋介石的部队,甚至参加红军的人越来越多。

而共产国际本来就一直关注“朱毛”红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觉得毛泽东的做法似乎很符合中国的国情。

起初周恩来也好奇,毛泽东究竟如何一次次打了大胜仗的,他来到苏区后才发现,原来毛泽东有自己的一套军事方法,他的游击战更是得心应手。

周恩来自叹不如,他和瞿秋白等人都是海归留学的高材生,常常把“马克思理论”挂在嘴边,但毛主席不会说这些官方的话,而是常常说:“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老子就是要打打他的嚣张气焰”这种直白的话。

 

图 | 1934年,毛泽东(左一)和警卫员在江西瑞金

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迁入苏区,26岁的博古成为了最高首长,他一开始极其不主张毛泽东的游击战,认为这是“土办法”“掉面子”,他坚持自己在苏联学习的军事理论,打阵地战。

但面对蒋介石的飞机大炮,打阵地战无异于当活靶子,从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博古开始特令独行,最后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甚至在湘江一战损失严重。

资料显示,光湘江一战,毛泽东和朱德辛辛苦苦建立的八万红军锐减到了3万人,博古这才意识到自己大错特错,毛主席的军事理论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

不仅如此,在遵义会议上,博古和凯丰等人还抱有不满态度,凯丰狂妄地对毛泽东说:“你懂什么马克思主义,你顶多是看了几遍《孙子兵法》。”

这句话让大家都笑了,毛主席也笑了:“你看过《孙子兵法》吗?《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把凯丰问得哑口无言。

站在最高领袖位置的周恩来细心地发现,毛主席之所以可以带领红军多次打胜仗,并不是他擅长游击战,而是他博看群书,有战局有运筹帷幄的远见,一场战斗还没有打响,毛主席就可以洞察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点,不是学过一些军事技能就可以拥有的,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周恩来已经下定决定把最高领导位置让给毛主席。

遵义会上,大家一直推选毛主席为最高领导者,得到了大多数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支持,特别是周恩来的支持。

果然,周恩来是对的,从“漳州大捷”到“四渡赤水”,每一次战役无不体现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超高的军事天赋。

 

著名历史学家艾利奥特贝特曼说:“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在西方国家看到了许多没有政治见解的军事家,但是我们现在认识了一位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伟大的军事家,他就是中国的军事天才毛泽东。”

毛主席作为军事家的六大素质

第一,超高的预见眼光

1937年张国焘叛变革命时,周恩来火速给延安发电,询问怎么处理这件事。毛主席回电说:“这已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可以预见一件事,是不易的,不仅可以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准备,而且可以事半功倍。

没有全局在胸,不会投下一颗好棋子。这就是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不得不让人佩服。

毛主席说:“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我们一方面轻视他,一方面重视他,艰苦奋斗,不苦战就不能胜利。”

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美国记者在撤离延安时问毛主席:“目前,中国共产主义的前途看来很是黑暗,将来会怎么样?”毛主席笑着说:“两年后,我邀请你到北京来看我。”果然,两年后,新中国成立,完全证实了毛主席的预言。

 

第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2岁开始,毛泽东就在外婆家生活,外婆让文运昌带着毛泽东到私塾学习,后来舅舅送给他一本《康熙字典》,凭借着这本字典,毛泽东开始《三国》和《水浒传》,以至于到了上学的年纪,他已经比同龄的孩子懂得太多,连老师都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需求。

随后,他在革命战争时期写过大量的文章和诗词,光《毛泽东选集》中,他就旁征博引了大量的历史典录,比如《左传》《孟子》《论语》《山海经》等,其中还有大量的历史人物,曹操、孙武、韩愈、朱元璋、李自成等,甚至还有哥白尼等外国名人,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这些文章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退一步讲,如果毛主席没有认真研究《孙子兵法》或许那些游击战中的“围魏救赵”“空城计”等战略就不会运用到实践。

大量的文字积累,不仅让毛主席成为了一个诗词大家,而且在带领红军战斗的过程中,还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

 

第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

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毛主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甚至写出了大量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文章,单凭这点来说,任何将领是做不到的。

从《实践论》到《矛盾论》再到《论持久战》还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论十大关系》等,这些重要的著作都奠定了毛主席哲学家和战略家的地位,也成为了他高瞻远瞩和洞若观火的哲学基础。

第四,超高的胆识

在两方交战中,作为将帅如果迟疑一秒,很可能就会决定战斗的胜负,而及时做出决断,是一个高级指挥官必须有的能力。

毛主席便是这样一位领袖,1947年胡宗南25万大军来势汹汹,从三面开始进攻延安,当时大多数部队都在外作战,延安守军不过3万。

毛主席当机立断,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最后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出奇制胜。

 

对此毛主席还说:“蒋介石就是一个小气鬼,占领了一个个小村庄舍不得放弃,我们暂时放弃延安,敌人就背上了包袱,迟早我们都要拿回来。”

正所谓知彼知己,毛主席对老对手蒋介石已经了如指掌,正是懂得了对方的弱点,才能百战不殆。

第五,集思广益

作为最高统帅,毛主席一直是谦虚谨慎,集思广益,在每一个重大的决策中,毛主席都会站在人民的立场,听取大家的意见。

据毛主席的警卫员叶子龙说,毛主席在每次起草电报后,都会对他说:“把这封电报给朱老总周恩来等人传阅,没有意见了就发出去。”

比如解放战争中,粟裕曾提出华东野战军暂时不渡过长江,而是在长江以北展开歼灭战,毛主席听取意见后,马上修改了自己的作战计划。

“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等要求,纵观整个历史中,可以做到这样的将帅,少之又少。

 

一如白崇禧嘲笑蒋介石那样:“蒋老总指挥作战,连一个交警大队,一个步兵营也要干涉,弄得前方将领束手无策,动弹不得,别人说他是步兵指挥官,我说他是步枪指挥官。”

周总理在《学习毛泽东》中就说明了毛主席这个别人无法做到的优点,他说:“当毛主席的意见没有被大家接受时,他就等待,有机会他就又讲,又教育,又说服。”

在十年内战的时候就是如此。我们主张打大城市,毛主席认为我们的力量小,不应该打大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建设根据地。但是毛主席的意见大多数不赞成,大家要打,他也只好跟着打。结果打败了,毛主席赶快在会议上提出:打败了说明这个办法不行,换一换吧!大家还不接受,他只好再等待,又跟着大家走。像刚才说的万里长征,就因为在江西打败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挡不住了,不得不退出江西。在长征路上,毛主席又提出了他的正确意见,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错误路线,带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冲出了危险的局面,到达了陕北,最后证明毛主席的主张是对的。

第六,百折不挠的意志

在撤退时,毛主席和警卫员无意间走到了一个很不好过的深沟,警卫员说:“主席,我们还是回去吧。”毛主席说:“不,我这个人从来不走回头路!”

“从来不走回头路”这是毛主席坚强意志的真实写照。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但鲜为人知的是,在9月8日,也就是他逝世前一天,他仍然坚持要看书读报。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在全身插着氧气管子等医疗设备,在生命的尽头再去读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毛主席的意志坚定,他不到最后一刻,就不会倒下去。

1976年9月8日(毛主席护理记录)
0时0分,体温36.9摄氏度……阅读14秒。
0时50分,阅读15秒。
5时10分,阅读7秒。
……
14时35分,阅读23秒。
16时37分,阅读30秒。(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看文件)

这是毛主席人生最后的阅读记录,他的坚强意志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一代伟人,名副其实。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