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圃

傳統學術之我見:從
daohuanblog。wordpress。com看過去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老圃


杨道还 11/29/2023

《论语·子路》有: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我知道一个人,是孔子讲的那种老圃。那老爷子一辈子不以种田、种菜为生,但却最善于种花。

有客来,总是惊讶他的花长得好,因而来请教他和求花种的人甚伙。请教他,一般来说,没什么用。他讲的那些道理,都是大家知道、听说过的,比如说,喜阳的该放在朝南的窗台,土干了再浇水什么的——谁会湿的时候浇呢?总结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神奇的秘诀或独到的方法。请教他的人,就总是认为他碰巧得到了好的花种儿:没好种儿,花也没那么好。这也错不了。

但求花种,一般来说,也没什么用。他家的一大盆君子兰,每年都在春节前后开花,很普通的桔色,却是完美的一大蓬。他孙女说,那花长得好,某年,他放了几个鸡蛋壳,就发出来了两个花柄,一前一后,开了好久。此后他就再不肯放蛋壳了。那花每年结籽和分蘖。籽和蘖,他都不留,有人来要,就给人,每年总能给完。也没听说谁养出来什么好花来。

他是有些特别的。一次有人带给他一小盆花,在当时属于很罕见的品种。送来时,那花儿已经奄奄一息了。经过他手的伺弄,那花儿就活了过来,过了年余,居然打了一个花骨朵儿。

他天天去看,因为没见过这种花开。这就让周围的人惊奇了。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他应该是没有养这类的花的任何参考或知识。他一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常识,随机应变,才有这样的结果,然而他却没什么别人不知道的或特别的经验和常识。 

他很爱花,这是不须说的。但他也不是花很多时间,成天盯着;忙的时候,只能让家人,主要是他的老伴儿,替他浇水。有时出差一月半月,也是如此。但他在家,就肯定至少每天去看一眼,有时做点儿什么,有时就只是看看。

按照年岁,老爷子小时候大概是读过私塾的,应该读过孔子批评樊迟这段儿。孔子“少也贱,多能鄙事”,可能圃也难不倒他。但樊迟问地唐突,这就像有人要六祖演示下庖丁解牛,学校不是苗圃,寺院也不能解牛。下学可以上达,但下学下达,小学而大疑,就很糟糕,尤其是从《论语》看,樊迟的确是有点儿迟,难怪孔子要发脾气。我不知道这老爷子有没有想到过这些,或对谁讲过。但他不像是个下达的人。

老爷子很严肃古板,也很传统。北方有俗语,老儿子,大孙子,老爷子的命根子。这说的就是他——没有大孙子,就最喜欢自己的长孙女,视若掌上明珠。但他也不娇惯。据他的大孙女讲,他曾经用养花作比喻,说,不能不经心,但也不能养娇了。又说,淘不是坏,有些(乖巧、孝敬)不(是孩子)该有,有个时候,到了,就全有了。他扫地时,大孙女要来帮忙,他总是让她去玩儿;她却总是抢着扫帚,一老一小一起费力地扫;他也不赶她。

他养这稀有的小花的时候,他的大孙女是4-5岁的样子,有时看花也牵着她,她也知道这花儿的重要。有天,老爷子不在家,她推来个凳子,爬上去仔细看,用小手儿一摸,好巧不巧,那唯一的一个花骨朵儿就掉了。她的二叔,平常是父辈里最疼爱她的,大惊失色,说,这回你淘大了,晚上乖一点儿,不然看爷爷怎么收拾你。她虽然惊慌,但也不服,心想,那也未必。

傍晚,老头儿到家,跟往常一样,包一丢,就去看自己的花。晚饭桌上,一片安静。但一晚上,老头儿一句没问,一声没吱。后来,他的大孙女长大了,从国外回家时,她二叔提起此事,三代人都记得;但那花叫什么,长什么样,却都茫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