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价彩礼被人诟病多年,压得很多男青年喘不过气,最后不少熬成了男中年也没娶上媳妇,愁的父母愁眉不展。
诟病归诟病,虽然社会层面,主流声音是谴责和抵制居多,但中国彩礼可比中国股票坚挺多了,只涨不跌。
同样的情况在印度也很严重,不过刚好相反,印度是天价嫁妆,女方给男方家的。甭管你姑娘长得有多漂亮,不准备一份高额嫁妆,保准嫁不出去或嫁不到好人家。有多少印度女青年,因为嫁妆没存够,熬成了老姑娘还待字闺中,守宫砂在臂,急得全家怨声载道。
这一点可能比中国还狠,在中国,小伙长得帅一点,学历高一点,潜力值大一点,彩礼还是可以好说的。在印度,没得谈,你就算长得像范冰冰,刘亦菲,Angelababy,嫁妆不够也没好家庭愿娶。
中国的彩礼和印度的嫁妆,虽然方向相反,但很多方面却非常相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其名曰传统,也都愈演愈烈,变成一种陋习,对社会层面起到了非常多的不良影响。
中国彩礼和印度嫁妆各自起源背景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就来深扒一下。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彩礼制度自然源远流长,深挖一下,最早起码要挖到西周。
周朝是个特别讲礼的朝代,结婚自然要有各种礼仪标准,这里面就包括彩礼。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男女无媒不交,无帛不相见”,就是没有彩礼,别说结婚,连面都不让见。不过古代男女结婚,也要给完彩礼,直到洞房那天才能相见。周朝婚礼明文规定婚礼有六大流程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这里面要给钱的部分有两个。
首先是纳采,相当于给女方父母的见面礼。传统是送大雁,因为雁是候鸟,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纳采在今天,这个钱被婚介公司或婚恋平台,作为中介费收了。如果属于双方自由恋爱,第一次上门见家长,买点水果就可以了,不用搞只雁那么麻烦。然后是纳征,这个环节则相当于现在的彩礼了,所赠之物也由大雁升级为鹿,象征着以后生小孩像鹿群一样多。
诗经有云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意思是经常有小伙子,用白茅包着个死鹿,送给女方以做聘礼。现在要谁抱着条死鹿上门做彩礼,老丈人估计会把人打出去,婚事得黄。
后面人们学会织布后,才开始用布匹纳采。然后有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彩礼总算没那么血腥了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五两就是五匹布的意思,彩礼在老百姓那不会超过五匹布,一般老百姓家还是负担得起的,实在负担不起,少给两匹也不会计较。所以说“无过五两”,没说“就要五两”,总的来说,聘礼的象征意义大于经济价值。
到了汉朝,彩礼的性质变了,从物品演化到真金白银,开启我国高价彩礼之先河。“婚娶必多取资,索重聘”。不仅老百姓娶不起老婆,连当官的娶老婆也不容易。汉朝官员阶层娶妻最低的彩礼数目是两三万钱,相当于一位刺史一年的俸禄,高级官吏士族大夫娶妻更是动不动黄金万辆。
东汉有个叫展允的基层公务员,就因拿不出两三万钱的彩礼,近50岁仍孑然一身。魏晋南北朝时,门第观念十分严重,干啥都讲究门当户对。但相对应的,不仅是彩礼高,嫁妆也重。只有一方出钱,则门不当,户不对了。另外当时很多富商为攀附高门,不管是儿子娶高门之女,还是女儿嫁高门之堂,都会献上大量钱财。所以那时候除了天价彩礼,更流行“厚嫁”,于是导致“剩女”扎推,然后同时“光棍”也不少。
高额彩礼和嫁妆限制了结婚率,这对农业社会来说,显然是不利的。为解决这种威胁,统治者颁布了不少打压高额彩礼的法令。汉朝时就以法律形式出台“官方指导价”,规定 “吏三百石、庶民嫁娶毋过万五千”。唐代时,由于一开始唐太宗就对天价彩礼之风进行了整顿,加上统治阶层是由游牧民族汉化而来,彩礼问题没以前严重。
对个人才华的看重,胜过对经济的看重。
比如大诗人李白,早期穷得家徒四壁,就以一首诗《梁园吟》作为聘礼,娶了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
宋朝的时候,社会富裕,攀比之风又开始盛行,无论是彩礼还是嫁妆,都要倾两家所有,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三金”,就是源自宋朝。而且嫁妆可能还更甚于彩礼……
北宋名臣范仲淹,算是官宦阶层,收入还行。为了女儿出嫁,划出30贯钱为婚礼使用,儿子娶媳妇则花了20贯钱。当时一贯就是1000文铜钱,不算小数目,出的范仲淹这种清官直呼要了老命。
先嫁女之忧而忧,后娶媳之乐还忧,后面儿子要还想娶二房,老子不管了,所以在宋朝,生男生女都不是招商银行,都是建设银行。其实苏辙嫁掉苏小妹也差点破产
元明清时期,政府对天价彩礼都是采取打击态度。元世祖颁布《至元聘礼》,对各级官员到百姓的聘礼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明朝时,户部侍郎郭恒因嫁女儿彩礼收多了被杀,当时他收了6000两白银、5锭黄金、22头羊。相当于收了百万彩礼,几套房,外加豪车数辆。
清朝时则大力倡导“周礼”,将彩礼从经济意义又变回象征意义。
加上元明清时期,虽国家富裕,但民间依然多贫穷,所以总体彩礼也不高。
到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国家整体是反对封建陋习,加上战乱,及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经济不好,彩礼更是变成一点点象征意义的东西。
尤其新中国成立后,朴素的革命思想,更催生了朴素的婚姻观。婚姻是自由恋情+志同道合的结合,包括婚礼也都一切从简朴,收彩礼容易被人看不起,几近消失。
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富裕,攀比之心又起,加上男女数量不平衡,天价彩礼之风又起,且比古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个人认为,产生天价彩礼的背景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清朝到近代,实际因为天灾人祸,买卖女儿之风十分盛行。
加上重男轻女思想,民间,尤其农村地区,女儿向来不被当作自家人看待,养这么大,不能白养。嫁出去的女像泼出去的水,从经济角度得多要点彩礼才能弥补心理平衡。从某种角度看,一些家庭多少有点把女儿物化。
第二,男女数量不平衡,这就好像俄罗斯那边女多男少,只有嫁不出去的女人,没有找不到老婆的男人。
中国的男女数量现状,结合传统,就变成了几乎不谈嫁妆,只关注彩礼。
第三,中国女性地位之高,实际是全世界少见,中国自五四运动就开始了女权运动,毛主席时代更是提倡妇女能顶半边天。
对比我们的邻居日韩,其实男尊女卑思想一直深入人心,印度,东南亚,非洲很多国家也是如此。加上我国计划生育,诞生了许多独生女,从小宠爱,男多女少的环境下,很多男的甘做舔狗,许多女性的地位,实际比男性还高,甚至超过了欧美的男女平等。
第四,恶性循环,很多有儿子和女儿的家庭,为了给儿子凑彩礼,只能靠女儿赚彩礼,所以很多时候彩礼还不是给到父母的,是给到小舅子的。
聊完中国,我们再来聊聊印度那边。
印度也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嫁妆历史源远流长。嫁妆在印度称为“kanyadan ”,开始时,和周朝的彩礼一样,只是父母根据自家的财力,给女儿一些陪嫁的实用物品,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到后面就和中国一样,越来越走偏了,不仅从象征,变成攀比,还从自愿,变成了变相打劫。
但是嫁妆如何在印度演化为惨烈的嫁妆制度呢,这和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就是印度万恶的“种姓制度”。
古印度的《摩奴法典》,里面有个“内婚制”规定,规定印度男子,要娶同种姓的女子为妻,才为合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又变成了男性不可娶高种姓女子为妻,但可娶低种姓女性为妻,这就为阶层跨越开了一个小口。
一些富裕的家庭,为让女儿及后代实现阶级跨域,就甘愿献上高额的财富作为嫁妆,帮助女儿嫁入更高种姓。这和中国魏晋时,一些富裕家族,为结交士族门第,把女儿进行“厚嫁”,异曲同工。
后面再演化,就变成了管你高种姓还是同种姓,只要嫁女儿,就必须嫁妆拿来。而造成这样演化还一个因素,就是印度人思维与传统里,把女人不当作一个劳动力看待。比起我们的男耕女织,印度在古代就是个男耕女不织的社会,女人不是劳动力。
印度身处热带,需要的纺织品很少,男的一条短裤可以穿几年,女的也两套薄纱即可,平时也不用出去抛头露面。衣服少,这就不太需要洗衣、缝补、刺绣这些能力,食物简单,还手抓为主,既不需要太多烹饪,也不用洗碗。所以在古代,女性做的家务活也不多。这就造成一种不良意识,女性是一种负担,而不是劳动力,产生不了多少价值。
没嫁出去之前,女方是娘家的负担,嫁出去后,则相当于负担转移,成为婆家的负担。给嫁妆是作为对负担转移的补偿。那有人会说,女人会生孩子照顾孩子传宗接代啊,怎么能说没用呢?但在人家的奇葩意识里,认为女人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要不小心又生了个女儿出来,还更增加家庭负担了。而且印度人不仅认为生女孩没用,生男的也没多大用,印度这个寄托于神灵和天堂的神奇国度,人就是没用的东西,所以会生人不是女性的价值所在。
听着虽然不可思议,但这就像西方人看我们重男轻女的思维,认为生男的才算有后代一样同样不可思议,他们王位还经常女王继承。有时一些陋习,底层逻辑就是这么荒诞,又祸害千年。认为女人是负担,和种姓制度的“内婚法”一结合,就演变成今天印度的高额嫁妆传统。而且比中国男同胞更惨的是,中国男人只要熬过彩礼和丈母娘那关,就算彩礼给少了,日子还是能过的下去。但印度的嫁妆直接决定女人在婆家的地位,嫁妆没给够,可不是地位低下那么简单,因为嫁妆印度女性在婆家被虐待甚至被杀死的事情屡见不鲜。
印度因嫁妆纠纷而死亡的人数非常令人吃惊,上世纪 90 年代因嫁妆问题 ,每年约有 7000 人被虐待致死。2000 年新德里平均每 12 小时就有一名女子因为嫁妆问题而被活活烧死。进入 21世纪以来,嫁妆命案仍以每年 4.4%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 9000 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婆家要求而丧命,被虐待致残的更是不计其数。
看完这些数据和现实,中国女同胞是否发现生在中国是件极其幸福的事情。
其实除了中国,很多国家都是嫁妆制,我们相邻的日韩,是既没有彩礼,也没有嫁妆。
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受“罗马嫁妆制度”的影响,女性结婚时婚礼的成本,绝大多数是由女方父亲来负担,相当于变相嫁妆,当然,这在欧美也基本都能负担。
不管是中国某部分重男轻女家庭把女儿“物化”,还是印度把女儿当“负担”,女性,首先既不是商品,也不是负担,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婚姻面前,女性应该更多考虑与对方的感情,和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想法。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是中国IT男,娶一个印度IT女,是不是双方就既不要彩礼,也不要嫁妆呢,还是既要彩礼,又要嫁妆呢,有经验的发一个提示吧。
(本文总结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