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名词小考:中国与之那
名词小考:中国与之那
名词小考:中国与之那
– 近现代史学习笔记
这两天 X 上有不少关于“之那(支-那,网络敏感词)”这个词是否是歧视性词汇的讨论,特别是有人故意用“支-那人”来挑衅简体中文网络世界中敏感的神经,像是故意而为之。为了追其究竟,我就花了点时间学习考究一下这个词的来源及语义的演变。
(一)“中国”称谓的来源
“中国”这个词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但概念和现在的不太一样。到了西周,“国”就是诸侯封地,所以中国就有了以地理为中心的概念。
甲骨文:夏
华夏文化讲究天圆地方,天就像一口大锅一样扣在四方的地上。那时人们以为地的四周由大海围起来,称为四海。所以四海之内就是天下,但四海本身不算,天子之管辖四海之内的土地。
在四海之内,大锅之下,靠外的四方“不毛之地”被按方位划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留下中间的部分就是“中国”了。那些不毛之地之上建立的小国家也就是藩属国,依附于中原王朝,起码中原王朝是这样认为的。
因此,中国有几层含意:
- 地理位置在天下的中央 – 那时交通不发达,远了管不了,所以“中国”的地理概念可能很小。比如在西周人的概念里最开始中国不过是只天子的都城,扩展了也就是黄河中游那一小片。因此在古代早期“中国”一词在地理上与“中原”差别不大。
- 文化处于领导地位 – 因为地理上在中央,又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所以也是文化聚集区,并形成主导文化。现在也有不少国人这样认为吧。
- 政治上是正统的,四方的小国都是附属 – 这也是地理、文化决定的,得中原者称得天下,是为天下共主。这个概念直到清道光帝被英夷打得胡说八道了也没摆正自己的位置,咸丰帝为了避英法联军都躲到了热河了,还放不下脸来,要求“外夷”入京不能坐轿子,其公使觐见必须行跪拜之礼,否则不见。
在宋代,大辽和北宋,金国和南宋,都自称为中国,争得就是那个正统。在国际法上可循的中国,第一次是出现在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上。
但有一个注意点,就是中国是一个相对词,地理区域也是不确定的。而且,其感念不断围绕着地理、文化和政治向外拓展成中国人、中国文化,直到梁启超搞的“中华民族”。
比较一下,当年日本大量引入唐朝元素,居然把“中国”这个词也给引进来了。不过日本的“中国地方”,是根据人口多少:“上国”、“中国”、“下国”和距离京都的远近:“远国”、“中国”、“近国”而来的。日本的“中国地方”是其五畿七道里的两道:山阳道和山阴道,在本州岛的西端山区,离京都不太远。
(二)“支-那”的来源
“支-那”一词有两个传播渠道,虽然它们最初可能都是来自同一个出处。最大的可能是由古丝绸之路,经古波斯语“秦”的发音(Cīn),再传播到拉丁语(Sina)和梵语(Cīna)。
梵语在汉朝时随佛经进入中原,带来了梵语板的“支-那”。这个词在公元 1 世纪时已经在印度通用了,当然没有贬义 – 那是丝绸的来源地。白马寺迎来的天竺僧,带来了“支-那”译经。后来西晋时也译成“晋、秦、汉、秦土、汉土、神州”,东晋开始音译成“振旦、真丹、真旦、震旦”,其他异译还有至那、斯那、真那、振丹、脂难、旃丹。
看看唐玄宗李隆基的诗:
鹤立蛇形势未休,
五天文字鬼神愁;
支-那弟子无言语,
穿耳胡僧笑点头。
拉丁语被西欧各国揉碎了继承下来,当然也就把这个词都音译本土化了,特别是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等,连后来从中土运来的瓷器都称为这个名字。这个词当然也没有贬义,但被传到日本后,情况就复杂了。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幕府时代也是闭关锁国,但葡萄牙、荷兰商人曾先后进入日本行商,带去了天主教和欧洲文化。那时日本对中国的称呼主要是用朝代,大明、大清(后来的清国),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但慢慢地就演化出了“支-那”与中国的区别。
日本的”支-那“是一种西化的结果。在幕府后期,大量翻译西方的书籍,而日本习惯于音译西语,”支-那“就慢慢地流行起来。因为除了有前文所述的”中国地方“会造成文字上的混淆,日本的”脱亚入欧“的思想也慢慢地形成,对昔日的老大哥也渐渐地看不上了,认为中国并不居于世界中心,也非文明最高之地,反对尊崇中国的风气。在思想文化领域,“支-那”就成了“中国”的替代词,虽然官方用语还是“大清”。
日本人还有一个比较细化的地方,就是“支-那”虽然指的是中国,但“支-那人”指的却不是那时的中国人,而是“汉人”,“满人”是不被包括在内的。这里的区别很微妙:满人是中原之外来的人,是汉人的“主子”。我们都知道,满清的文化是半奴隶化的,所以连大清官员和皇帝说话时都自称“奴才”,汉人连称奴才的地位都没有。
因此,“支-那人”除了有歧视汉人为“奴隶”的意思,也有分化清朝统治阶级和其治下的汉民之间关系的一层含义。这也是日本脱亚入欧,准备以朝鲜、满洲为跳板入主中国的一个思想基础建设。这种观念在明治维新后逐步形成,支-那人的歧视成分由此产生出来。
此时,支-那人 = 清国奴。
但即便此时,“支-那”本身作为地理名词也没有太多的贬义。比如,印度支-那(现在有避讳“支-那”的说法:中南半岛),就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地儿,我们自己都还一直在用。
(三)“支-那”贬义化
1912 年清帝逊位,民国成立。日本对中国的称呼又出现了转折点 – 不能再叫大清了。当时民国政府很明确地要求外国官方都要称其为“中华民国”,这点无可非议。拉丁语系的翻译也是和以前清朝时没有多大差别,比如英文就是 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 。
但那时日本经过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几次大胜使得国力大增,自信心爆棚,内心自然不愿意用这个称号,特别是心里还惦记着取代满清当主人呢。于是,他们阳奉阴违,在与中国的官方活动中用“中华民国”,但在内部文书中使用“支-那共和国”。并将中国的“华北”、“华中”、“华南”称为“北支”、“中支”、“南支”。到了 1932 年,日本官方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要求之下,改以“中华民国”代替支-那在官方文书的称呼,但民间报刊仍称中国为“支-那”。
在五四运动反二十一条的时候,抗议日本人用“支-那”也是一项主要的活动。但不知是历史惯性还有意为之,孙中山在 1914 年给日本首相的密函中,仍自称支-那、对支政策、支-那革命党、支-那国民、支-那人,多达 34 次。类似的还有:
- 1925年,诗人闻一多在其诗歌《我是中国人》中自称“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
- 1929年,柳亚子写诗赞扬孙中山与毛泽东,有“并世支-那两列宁”诗句。
也许就像黑人之间互称“尼哥”没事儿,但外人当他们面说一个试一试?
1940年日本电影《支-那之夜》
这时的“支-那”这个称呼就相当有歧视性了。这种歧视性是日本民众文化层面的,加上以前“支-那人”的说法,把“支-那”这个词彻底污化了。
另外,据蒋介石说,“支-那”的日文发音是“死”字的谐音:“他(日本)叫我们中国叫‘支-那’,这‘支-那’两字,照日本话是什么意义呢?就是半死人!可知他眼中就没有我们中国,所以不称我们中国为中华民国,而始终叫我们为‘支-那’”。
台湾在日治时期随日本习惯,将中国大陆称为支-那。所以台湾人对支-那一词带有的歧视性并不敏感。
二战之后,日本的那种傲气被打掉了。驻日盟军对“支-那”称谓进行了调查,认为“支-那”称谓是一种对中国的歧视语,要求日本政府予以解决。日本政府接受中华民国政府之要求,发布《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在官方机构与各类团体中禁止使用此名词,教科书和战时作品中的“支-那”均一律改为“中国”。
现代日本民间都不使用这个词了。
总结一下,可以这样说,只要没有近代日本元素混入,支-那一词本无歧视。不管是从梵语佛教经典中来的“支-那”,还是国人早期从拉丁语族中翻译习惯产生的“支-那”,就是个中性词。
枫散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海边公园' 的评论 : 甲骨文的夏字应该不是指夏朝,而是指中国(中原)人。《說文》:“夏,中國之人也”。也就是中原之人,对应的是“四夷”之人。华夏的夏也应该是此意。至于说是夏朝的夏,可能就是牵强附会了 - 有没有夏朝、如果有是哪里来的、在哪儿,都是靠猜的。
枫散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友梨江莉'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交流。
海边公园 发表评论于
甲骨文里的“夏”字并无华夏之 “夏”的含义。甲骨文里并无提到夏朝。
友梨江莉 发表评论于
您若一定要把“清”理解为当时并不存在的“中国”这以一“国名”的话,我觉得是牵强的,有些指着A说是B的感觉。
不过,理解不同,又是您的博文,我到此为止了。
谢谢您回复。
枫散仙 发表评论于
我突然好像理解了孙中山等人为什么用“支-那”了:当时,“中国”指的是包含满洲的大清统治全部区域。而“支-那”则可能主要指的是原晚明统治时期的“内地十八省”。孙中山要驱除鞑虏,就是把满人赶回到满洲去,这样他所站的角度就是从内地十八省来看的,也就是“支-那”。所以他不用“中国”这个词,而用支-那。到了民国建立之后他还用“支-那”,就完全是惯性使然了。Educated guess only。
枫散仙 发表评论于
如果哪位对“中国”一词的历史演变有兴趣,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写的不错: https://www.chinanews.com.cn/m/ll/2018/01-22/8429793.shtml
枫散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友梨江莉' 的评论 : 《尼布楚条约》以拉丁文、满文和俄文为正式文本,当中拉丁文是基准,称国名为 Imperii Sinic。满文本中没有使用大清国(daicing gurun)一词,而是使用汉语“中央之国”的直译(dulimbai gurun)。
友梨江莉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枫散仙' 的评论 :“我查到1689年9月7日签署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已经有了“中国”的官方称谓。”
----------------
1,您这是从中文维基的资料来的吧。那个文本只有俄、满、拉丁三种,满清的国家称谓词里根本就没有“中国”一说。说俄文里那个词(Китайским)指“中国”,这个接近搞笑了。这个说法是清以后人们的认识,而且想当然的成分多。
俄与清签的条约,会以一个清根本没有也不认可的国家称谓来指称“清”?清会签署?
2,中文维基的词条近年来在世界上其真实性、权威性颇受质疑,因为发生了多次因各种不明原因被捏造和歪曲史实的情况。
其他语种的维基里,没有您指的这个说法,即:“《尼布楚条约》是最早明确使用“中国”一词指代清朝的条约,国体意义上的“中国”首次正式出现于具有现代外交条约文件上”。
不能以后人的认知和称谓想当然的以为当时的人们就有那个认知和认同那个称谓。
诚信 发表评论于
《史记》里大量使用“中国”这个词
诚信 发表评论于
里大量使用“中国”这个词, 就是指中原王朝, 而且不一定是汉朝, 周朝的诸侯国都是。 相信之前已经常用。
朱元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我理工男, 文史知识很有限, 都知道这些常识。
枫散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友梨江莉' 的评论 : 我查到1689年9月7日签署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已经有了“中国”的官方称谓。
枫散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aladirk' 的评论 : 我原本对这个词没有太多的认识,随手写的,后来发现居然还有禁忌,有点可笑。
baladirk 发表评论于
我收回对博主的批评。的确是不允许使用“支-那” 一词。当年孩子上中文学校时,有个教书法的台湾哥们也提到,要纠正日本鬼子对汉字的窃取。
枫散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诚信' 的评论 : 谢谢你的认可。
枫散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号蚂蚁' 的评论 : 马斯克也是非裔 ;-)
枫散仙 发表评论于
我在文章中使用了“之-那”和“支-那”,在Windows系统Chrome浏览器下没有问题,但在手机app中看时,“支-那”都被和谐了。由此我发现两个亮点;
1. “支-那”是正宗的,“之-那”是旁系的。而那个”支“字更是体现了分支含意,估计也是当年日本人喜欢用其贬义的一个原因,正好与“中国”相对。
2. 手机app讲究政治正确,有点不择手段了 -- 我怀疑文学城手机app是不是用了某墙过滤器?我没有见过其他的app会出现把某个词过滤掉的情况,好像只有“大墙”干这事儿。
baladirk 发表评论于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对“之那 或支-那”一词过于敏感。越穷越自卑越敏感。最近几年,中国变的强了也更有自信啦,完全可以历史地看待“之那” 这个名词。
baladirk 发表评论于
实际上, 日本人的自尊心很容易被刺破。当年我们工作的地方有一个日本人,私下可用汉字与我交流。有一天,一个白人女子见我在读写中文,她就问我怎么会日文。我向她及他们解释那是汉字。日本人用的汉字是从中国学去的。他们美国白人不相信我,带我一起去找那个日本人。日本人觉得丢了自尊,足足憋了10分钟才说那是1500年前的事情啦。如果我不在,说不定那个日本人会撒谎。
baladirk 发表评论于
明白啦。文学城禁止使用“支-那”
baladirk 发表评论于
首先谢谢写这个题目。不过博文不苟严谨,错漏百出。不知博主从哪里看到的“之那”,大部分都是说“支那”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大东亚文明圈下的中国 (2024-01-27 20:28:44) 下一个
汉字所记载,编选和宣传的历史,粗俗而言是井底之蛙YY史。一是角度狭窄,二是缺乏详细全面,缺乏实证。基本上就是一个文明角落的八卦文学。
说到角度狭窄,可以形象地说,这些故事的观察点就是洛阳。大体上可以看到黄河中下游华北平原而已。往北往西是高山,往东是大海,都看不到什么。往南是长江丘陵,模模糊糊。好大一口井。
当然了,绝大部分文明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能看到的也都主要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没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有些人看到很少,但也知道自己没看到看不到更多更多的东西。总想着去多看看。而中国历史则有意无意地就真以为天下就是自己看到的那么大。
其实中国一词的本意就是中原,甚至只是首都特区的意思。扩展到国家,乃至整个东亚大陆或者满清疆域,是清末及以后的事。而近现代所谓中国文明的主体,其实是两大部分。一个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一个是长江中下游尤其是下游地区,江南地区。而这两个地区实质上也不是中国文明的原生地区,而是中国文明的征服地区或者殖民地地区。
那么中国文明是哪来的呢?准确来说所谓中国文明只是曾经或者现今在中国(中原意义上)存在过的文明。大体上有四大文明在中国(中原)存在过。
一个是商殷。实际上商殷可以说只是当时诸多中原文明里面比较大,比较有传说下来的一个。比如殷可能是商被另一个邦国征服以后的傀儡政权。周伐殷时就联合了诸多其他的邦国部落。这些邦国并没有记载或者考古。但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存在过。而是中国历史特意回避这些拆穿大一统的东西。
二个是西周开启的,在东周基本成型的诸夏。相对于殷商时代,各个邦国之间的交往更密切,文化更融合。秦统一。或者说秦和匈奴分裂诸夏,两者就又走向了不同的文明道路。秦这一支又演变成汉,最终基本上灭绝于东晋南朝。
三个是消灭诸夏古汉文明的五胡鲜卑文明。也可以说是匈奴或者诸夏北支又打回来了。因为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可以说就是河南河北山东的差别。鲜卑魏隋唐,到宋就又灭亡于崖山。接下来的就是,
四个蒙满代表的延续到现在的这个中国文明。
所以不难发现,一个比中原中国更重要的,或者说是多次长期征服和殖民统治中国的,在历史上地位更高影响更大的文明,其实是大草原文明。换句话说,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正统性,远不如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的正统性。中原最大的对草原的胜利也就是汉武帝的两败俱伤的出征。而且并没有建立有效统治。而反过来的统治,隋唐元清几乎占据了中原的主要历史。更别提加上南北对峙的时期了。所以东亚文明中心在蒙古可能更符合历史。
大草原主要又分三大部分。核心部分是蒙古高原,今外蒙古北疆中亚诸国的范畴。其次是满洲冻土平原地带。再次是西域南疆陇西等所谓丝绸之路地带。基本上都存在着适应自己地理环境条件的文明形式。大草原文明的衰落,是大航海兴起,釜底抽薪地取代了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结果。
如果把观察点从洛阳移到乌鲁木齐,对阿富汗的认知就会比对河北的认知清晰得多。甚至对北印度的交流也远远比孔子更亲近。哪怕对伊朗的关系也比对江淮的关系更密切。而如果把观察点挪到首尔,则对女真孔府幕府的感受可能是差不多的。而把探照灯打向拉萨的时候,也难免影影绰绰地看到南亚各国。云南贵州缅甸的内陆东南亚又是一个小圈子。广东的粤可以说是越北的简称。加上福建甚至浙江,越南菲律宾等等其实就是大南洋,或者海洋东南亚圈。三星堆巴蜀文明,日本文明等等都是大圈小圈的多种地域多种文明的生态森林。
而中国这个概念最可恶的地方就是要毁灭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实行大一统的统治。
如果说古秦汉文明的统一还有一定的原创性本土性,但也最终导致自己的彻底灭亡。那么古唐宋文明则主要是由大草原贸易南路,经西安到洛阳,进入中原。并随即在洛阳开封一带的港口码头区域,建立殖民统治城堡首都。然后征服江南,吸血江南来养活奢靡的首都。而元清俄则是以大草原贸易北路为主,由北京入主中原。同样以江南的财力来供养首都的繁华。
以中原的汉八旗绿营,山东土八路为主要打手,武力上的伪军扫荡队伍对更广泛的地区实行二次殖民驻军征服。以江南读书人翻译官,读好北方话的书,讲好北方话的故事,让没有武力但有脑力的南方聪明也能做官,分享一些人上人的快乐。这样就把被征服的中原人和江南人,收服为二老板包工头。所以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指的就是大草原殖民者,加上中原和江南二殖民者组成的这么一种统治模式。毕竟严格说起来,这三家在人种,语言,风俗,饮食等各个方面都其实是想查甚远的。所以统称为中华民族实在很扯。
所以中国这个词指的是一种体制,而不是一个民族,一个文明。中国人狭义而言是中国体制内的人。广义而言是中国体制统治下的人。包括中原族人,满族人,蒙族人,维族人,藏族人,巴族人,大理族人,越北人,闽族人,江南人,江淮人,日本人,朝鲜人,等等等等。也就是说,中国的意义,就是大草原对中原和江南一次殖民以后,再以中原的地理标志和江南的文化中原幌子,对周边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所谓南方地区,从巴蜀到闽台的二次殖民侵略。
诚信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考证, 学到不少新知识!
文学城网友很有炫耀无知和愚蠢的强大习惯, 请不必介意。
People here have ardent propensity to show off ignorance and idiocy, no mind please.
友梨江莉 发表评论于
我知道的事实是:
1,到民国出现之前,就没有所谓用“中国”一词来称呼国家的,没一个朝代和国家管自己叫“中国”。
有的,就是唐、宋、元、明、清之类每个朝代对自己的(中原之外的夏、辽、金等就更没有)称呼。
2,用汉字称“支那”的叫法,确实是始自日本,但开始时并无褒贬之义,就是把欧美的发音用汉字作了表记。
不然当年那猛烈的“爱国者”孙中山,也不会在给日本人的信中“支那”长“支那”短的称呼“中国”。
3,自1937年日中全面开战后,“支那”一词,才开始在日本被赋予贬义,因为政府基本上被军部裹挟,又有日清、日俄之战的胜利,使得相当多的国民开始蔑视中国,遂有“支那”一词的流行。
不用“支那”称呼时,用的都时“中华民国”。
4,二战以后,支那”一词被大家(包括许多正常的日本人)公认为是对中国的歧视和蔑视,在日本也没什么人使用了,除了一部分特别看不起中国的人。
一些学历比较低的乡村老人偶有使用,但那不是歧视,是因为无知。
现在的很多中国人受到的教育,好像天经地义自五千年前就一直有个“中国”似的,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事实。
即使就指一个国家,博主也谈到了,无论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内涵与外延上,都很不一样。
根本就无法一言以蔽之、一概而论。
ahhhh 发表评论于
你说这个没意义。贬义褒义,是说的人和听的人定的。比如楼下说的呢哥罗这个字,是非洲一条河流,完全中性。至于谁,在啥时候把这个字变成恶意的,无意义。因为这个字现在就是贬义的,不让说。我敲键盘还得找中文。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歧视本质上是建立在统计事实上的。你哥是歧视,黑兄弟就不带歧视了?现在都叫非裔,不仅不准确,因为很多非洲人不是黑人,很多亚洲人也不是黄人。而且要不了多久也会和河南人,武汉病毒一样带有歧视性。换什么词,也换不了背后带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