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艾灸极简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华夏艾灸极简史

悬灸是怎么来的?

image.png 如果有个唐宋时期的古代医师,穿越来到 2023,看见我们用艾卷棒子来熏烤皮肤,并声称这是〔灸法〕,古人可能会晕倒,因为这种灸法在古代闻所未闻 。

梳理一下我们华夏的艾灸史,就会发现,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悬灸〕或名〔温和灸〕,发明于 1950 年左右,发明人是朱琏。(详见此文

温和灸的起源 输入图片说明

发明的机缘巧合是因为他某次出差时生病,不愿用直接灸,就把艾绒像裹烟卷一样用纸卷起来施灸,她也没想到这种不会 “伤害” 皮肤的灸法大受民众欢迎。在此之前,清朝乾隆的重庆人赵忠德发明了雷火灸,但由于疗效不如传统灸法,所以没有普及开来。

没想到的是朱琏的烟卷灸(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居然发扬光大,妇孺皆知,成了中医爱好者的保健良品。但是,必须指出:古人的艾灸,真的不是她的这种灸法 —— 古人的灸,原则上一定要接触皮肤。不接触皮肤的艾灸,在古代叫做 “熏”。总之,只有接触皮肤的灸,才是传统之灸法,包括:直接灸和隔物灸。

题外话:用艾烟熏烤皮肤,有强大的抗菌消炎作用,在王振琴医生的这本书里有详细的记录。 输入图片说明

直接灸与隔物灸

直接灸的历史极为久远。远比《黄帝内经》还要早一千年 。因为《黄帝内经》已经是东汉时代编撰的作品,那时的科技能打造〔针具〕,尽管和现代的不锈钢针比起来,十分粗燥,但至少刺入人体之后不会(频繁)断针,也不会(因为太粗而)伤人了(技术好的话)。

题外话:根据学者考证,《黄帝内经》应该是邓绥和她的御医团队编写的。邓绥皇太后是中国最优秀的女皇,没有之一。有兴趣的可以深入学习,点这里

在此之前,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漫长的千年岁月里,古人的冶炼技术达不到制造出用于人体的针具,所以,灸法就是那些时代里最重要的经络疗法(没有之一)。

而且,那时说的〔艾灸〕,就是指把艾绒放在皮肤上点燃。这种直接灸法一直流行到唐宋。 唐朝人对于直接灸的喜爱远超现代人的想象。因为古代很多偏远地区都缺医少药,针具粗大不说,消毒也不严,去城镇没有发达的交通…… 唯独直接灸基本可以克服以上所有问题。 所以,唐朝人真心热爱直接灸,当时选用奶妈的标准,就是查看她身上的灸疮瘢痕,如果灸疮太多,或灸在某些特殊穴位,就证明这名奶妈多病,不怎么健康…… 民间市井如此,皇宫贵族也是如此。

隔物灸

隔物灸极大提高了艾灸疗法的适应症,而且可以把皮肤损伤降为零。这项流传了近两千年的技术一直服务在华夏大地上,可谓是功德无量。发明人是东晋人:葛洪。 隔物灸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艾灸与药物结合起来 —— 利用艾火的温热能量把药物渗入皮肤里,极大的提高了疗效。 现代的隔物灸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而配置不同的 “中药粉末” 在混合或姜或蒜等传统隔热物,把药物 “直接” 经皮肤吸收入人体,事半功倍。

常识判断 + 考古发现

在没有考古发现之前,我们先用常识推断一下吧。先说结论:“针灸” 二字其实应该倒着读,因为 “灸法” 远比 “针法” 要古老。原因很简单:远古人类没有冶炼 “超细” 金属的技术。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成书于东汉早期。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冶炼技术,能够制造出『九针』。但是在『夏商周』千年岁月里,我们能够发现的针具是砭石针,骨针,陶瓷针和青铜针,这些针具都有共同的缺点:太粗 + 易断。而且太粗的针具只有外科功用,不会具有刺入穴位的功效。

现代的『毫针』,采用不锈钢为原料,不但尖细锐利,而且极有韧性,这是古人无法达到的工业水平。(古人常有因为针刺而发生医疗事故的记载。)

因此,如果要选出一种疗法最能代表正统『古中医』的话,当属『灸法』。

在战国之前,中医的疗法都是以 “灸法” 为主。

比《黄帝内经》还要古老的医书,目前有三本,它们是: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被英国收藏的敦煌《灸经图》。

这三本古典表明了:古人不但用灸法治病,而且早就在 “针法” 之前就发现了『经络系统』,并逐渐完善该系统。所以,并不是古人用针刺的方法(试探性地)发现了穴位。 这三本古书,没有一本记载针刺技术,都是灸术。而且古人的灸法 “简单粗暴”,不是现代人使用的 “悬灸、温和灸”,基本上是直接灸(麦粒灸)

《孟子?离娄上》:“七年之病,须求三年之艾”;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孔子拜访盗跖,想用儒家思想去教化他,结果反被他奚落了一顿,回家途中,孔子自嘲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以上文字都表明,艾灸在当时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法。

凭什么说灸法比针法要早 1 千年?

总结上述,原因有三:

  1. 冶炼技术的限制(东汉之后才有能够生产出用于医疗的针具)
  2. 考古发现: 战国时期没有出土过针具,只出土过青铜制成的医用刀具(用于刺血或排脓);
  3. 史前医书的出土。

隋唐时期,大中华盛行『麦粒灸』

隋唐高度统一、国富民强。出现了以施行灸疗为业的灸师,当时社会百姓有多喜欢艾灸呢?举例说明:

唐?韩愈的《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昌黎先生集卷七》), 生动地按期绘了大炷艾灼的场面。

《崔氏纂要方》(作者:唐?崔知悌)记载了 “择乳母方”“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血气所生,其乳儿者,皆须性情和善,形色不恶,相貌稍通者,若求全备不可得也,但取不狐臭、瘿瘘、气嗽、疥、痴瘙、白秃、疬疡、渖唇、耳聋、齇鼻、癫痫,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师见其身上旧灸瘢,即知其先有所疾,切须慎耳。”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为婴儿选择乳母时需为乳母体检,而检查的手段就是通过其身体上灸疗留下的旧瘢痕来推断既往病史。同时,唐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中的 “择乳母法” 与此相同。所以直接灸 + 麦粒灸在『南朝至隋唐时期』的日常医疗活动中极为常见。

宋朝时期

大宋朝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平头百姓都流行直接灸(麦粒灸)。

  • “灼艾分痛” 是一个成语,出自《宋史?太祖纪》。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得病,十分痛苦。太祖去探望他并亲自为他灼艾治病。赵匡义感到很疼痛,叫了出来。太祖说:“我也灼一下,看看你有多疼。” 于是太祖也灼了一下艾,两人都感到疼痛。后来比喻兄弟间的深厚感情……

  • 宋?张杲《医说》中,有灸师之称。

  • 《南史?齐本记》载,有人自北方学得灸术,因治有效验,迅速推广,时间都中大为盛行,被称之为圣火,甚至诏禁不止。

  • 宋?欧阳修写有《灼艾帖》“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 这个帖讲的是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中医的艾灸治疗,一封简短的书信,我们能了解到在北宋时期,灼艾治病保健是非常流行和时尚的。

https://s2.loli.net/2023/04/13/P6vgf85LESHtTWk.png
https://s2.loli.net/2023/04/13/P6vgf85LESHtTWk.png
  • 南宋画家?李唐?画有一幅风俗题材的 “村医灸背图”,生动地描绘一位村医正在为背痈患者施行烧灼灸法,旁边的小童在准备膏药,以供灸后贴敷。“灸背图” 此图说明麦粒灸在我国古代不仅用于内科、妇产科、小儿科疾病,而且亦广泛应用于外科痈疽发背疮疡等的治疗。

继承发扬:日本、韩国的米粒灸

由于一些技术的失传,目前华夏应用的灸法,都是以温和灸(悬空灸)为主,艾灸不再接触皮肤。 悬灸法要产生一定疗效必须要灸上 30--40 分钟以上,而且烟雾很大(如果没有排烟设备,几乎不可能在室内进行)。 这种灸法在我们的学徒?日韩两国?就应用的较少,因为他们直接继承的就是唐宋灸法,而且他们把麦粒灸(艾柱灸)改进为?米粒灸。

日本

日本学者仔细研究过直接灸的机制,促进了化脓灸向透热灸的转变。 到 了 昭 和 时 期 ,泽 田 健 、代 田 文 志 、深 谷 伊 三 郎 等人。他们将艾柱的标准定为 “半个米粒大”,并 在 临 床 上 反 复 应 用 ,取 得 了 很 好 的 效 果 ,给 日 本 的 灸 法 以 很 大 影 响。(详见此文https://s2.loli.net/2023/04/13/wIel7Aa3sLmG2ZV.png

韩国

百岁韩医?金南洙?生于 1915 年被誉为 “韩国 针灸第一人” ,曾任韩国历届总统的保健医师。2002 年被韩国总统授予韩国荣誉奖。2008 年曾获韩国国民勋章冬柏奖。2011 年美国总统奥 巴马授予金老 “ 特殊贡献奖” 。 他 103 岁高龄仍能在临床第一线为患者看诊,他行医 80 余 年发展了无极保养灸 —— 也是米粒灸(详见此文)

继承发扬隔物灸:隔物灸盒

传统隔物灸没有使用灸具,其缺点显而易见:一是温度难以控制,二是有烫伤的风险,三是药物比较单一。 隔物灸的进化,其实就是灸具的进化。在使用了灸具之后,以上缺点全部解决,而且操作极简,人人都能自学,从而实现保健自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