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最基本的是为了记录或者交流,字形对了,清晰可辨就行。
但是大家都写,就又要讲谁写得好。
讲谁写得好,就产生了两个思路:一是写出什么路数,二是写出什么胸怀气度性格。
当年读过一个小段子,大概是两个书法家互相diss, 甲说乙,你看你哪笔是自己的?乙说甲,你看你哪笔不是自己的?
俺的解读是,这两位书法家在讨论定式与创新的关系。
定式,就是大缘怎么写,什么风格,小篆怎么写,什么样子,魏晋什么样子,唐宋什么样子等等。
但这里边其实也有精微之处:定式是怎么来的。是亘古就有的,还是半路产生的?
当然是半路产生的。一种写法看起来舒服,得到广泛认同,慢慢地就成了定式风格。也就是说,定式是书写者的自由表达尝试探索的结果。就象拳击,直拳勾拳怎么打最有效是固定的,要有效就得这么打。
某种字体的某种风格与某种特定写法的联系也类似。
学书者直接学套路,专注于套路定式,跟学拳击模仿泰森风格差不多。你可以把自己练成一个小泰森,也以为自己得到了精髓,但你不可能成为泰森,因为泰森是自由控制与使用自己的身体,而你得到的只是?森的的风格,而不是对自己身体的自由控制。在这条路上,你从来就没有过自己。
这就是书写的自觉。自觉比套路难。因为套路容易感受,而自觉不容易。就象父母推娃,很容易走上辅导班提高成绩的套路,因为它清晰可感,而且对父母自身没压力。相反,更有效的言传身教则对父母自身的压力更大,短期效果也不如考试成绩一样明显可感。结果,多数父母就走上了急功近利的坑娃之路。
书写的自觉就是这样:感觉字的结构,感觉笔画形态,感觉笔纸互动,感觉笔的姿态,感觉手指,感觉手掌,感觉手腕,感觉肘,感觉肩,感觉全身。。。。直到每个环节都进入自己的意识,感觉到每一动的效果与整体的关联,这样自己就成为了书写的主体。这时,就可以更好地探索,哪种书写更舒服。让每个环节都舒适的书写一定是好的。这样的好一定是有风格的。这样实现的风格才是有意义的。
追求与不追求特定风格,在已经获得自觉之后,根本不是问题。可以追求,也可以不追求。
没有获得自觉,追求某种风格,可以练得很象,作为兴趣也不错,但也就止于此。
止于此有何不可?
当然没有不可。多数人都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