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问禅

去年年底,回了一次家乡。

其实那里不算是我的家乡。只是因为在那里长大,所以一直对那里很有感情。

小时候经常同母亲一起去附近的一座山上种树。这是单位规定的活动,虽然是无偿的劳动,但也是我童年的最快乐的记忆。

山上有座寺庙,文革期间拆毁了。现在听说修起来了,而且里面还住着一个老和尚。于是我来了兴趣,想去拜访一下那位老和尚。

这座山的海拔只有300米左右,爬升的距离只有200多米,但爬上去还是很累。爬山的时候回望一下,风景不错。周围都是起伏连绵的群山,笼罩在薄雾里。山下的村庄,记得小时候在那里磨过豆腐。

继续上行,山上的景色也不错。

终于到达了山顶。山顶的寺庙已经修得很好了。一位老僧在寺庙旁边的菜园收拾菜地。我过去同老僧聊了聊。

原来老僧法名印智,这座寺庙是他自己出钱慢慢修复的,现在一个人住在这里。虽然我也很喜欢清净,但整座山只有一个人的情况,我觉得我也受不了,因为太清净了。

同印智大师聊了一个小时,心里不禁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大师已经70多岁了,一个人在山上已经住了10年了。大师能耐住这样的寂寞,仍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清晰的思路,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功夫。我问大师,他平时的生活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大师说,出家人吃素,寺庙旁边的空地,被他开垦出来种菜,所以菜都是自己种的。大米和油盐需要下山买,自己抗上山。他自己花钱从山下接了电线上来,至于水,寺庙里面打了一口水井。

想到刚才我徒手上山,都累的气喘吁吁的。大师背着大米上山,说明大师的体力还真不错。

寺庙附近的空地上,大师栽种了不知名的小树。可能是果树吧。

然后我们聊起了彼此的过往。大师了解到我来自海外,他也聊到了自己在美国、加拿大、香港和新加坡的经历,也提到了台湾僧人的傲慢和对他的排斥,然后呵呵一笑,说:“那些寺庙中的礼节,他们不清楚,搞错了。我给他们指出来,是帮他们,但他们不高兴,那就算了”。

由于现在已经没有现金了,我也没有办法往功德箱捐钱。这个功德箱也不像其他寺庙的功德箱,有二维码可以扫。功德箱上没有二维码。所以,大师似乎不在意是否有人会施舍。我觉得捐钱并不是大师的需求,我下次有机会再过来,可以给大师扛上来一袋大米。

告别大师后,我爬上了山顶。山顶的铁制三脚架还在,还是童年时看到的样子。

这三脚架可能是避雷针吧?或者是地质勘探人员使用的,很多山顶都有。

转到山后,看到了儿时逮娃娃鱼的水潭。这个水潭虽然位于接近山顶的地方,但一年四季水不干。以前寺庙里面住着十多个僧人,都是用这个水潭里面的水生活。以前这个水潭里有娃娃鱼,但现在水潭周边被水泥封起来了,所以,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娃娃鱼。因为我去的时候是冬季,水潭表面有一层冰。

人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繁华的都市中生活。有时候厌倦了繁华,想寻觅一点清净,总觉得清净之处难以找到。

其实,清净的地方多的是,只要自己离开繁华就好。

灵溪问禅 发表评论于
回复 'Nekono_88' 的评论 : 谢谢您的解惑。
Nekono_88 发表评论于
这三脚架是国家布的测绘基准点,有经纬度坐标和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标高,是局部地区大地测绘的基点。不同等级的基点基本覆盖全国范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