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紫荆《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

如果我们将每一天都当作是生命里仅能够走过一次的一天,那么我们便能发现在这一层貌似灰扑扑的日常生活的帷幕之下,还是会有不少能够值得我们可以去愉悦和从中获益的东西。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故事梗概

 

由德国华文作家穆紫荆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活在纳粹之后》 (又名《战后》)全长19万字。

背景交替穿插于二战前后和当代。

故事梗概为通过当代留学生王芍琴(Sophie Bluhme-Wang)在德国Ovilia庄园里的一次溺水事件,引出她的两个邻居:

一个是出生在上海犹太公寓里的犹太人的混血私生子大伟和他的两个中国妈妈(大妈金宝丽Pauline Jin和小妈丁婉香Wenny Ding)于二战结束前夕分别被在中国的犹太商人本瓦伦(Benjamin Wallenstein)为逃命无奈抛弃的故事,

另一个是她在德国的邻居,参加过二战的希特勒纳粹老兵达尼尔(Daniel Altenburg)在参战前、参战中、以及做俘虏后的遭遇。

这两个不同的故事因二战的背景相互交叉,又分别通过大伟拜托王芍琴帮忙寻找犹太人父亲本瓦伦和达尼尔因陪同王芍琴回上海奔丧在犹太公寓里和他们相逢而重叠。

围绕着这两条主线的其他副线还有:

王芍琴的公公Siegfried是如何逃亡希特勒纳粹的兵役的?

战后在男人极度缺乏的社会状态下,以两个法国女人蕾阿(Lea)和阿莱特(Alete)为代表的战后妇女们又是如何和俘虏营里的德国俘虏们发生情感纠葛的?

以及德国被分割成东德和西德之后,两边的人们——东德亲戚和王芍琴的丈夫阿菲(Feilix)一家又是怎样保持来往的?

纳粹老兵达尼尔从俘虏营被释放后是如何面对社会变更的?

两个中国女人又是怎样对待将犹太人私生子的?

等等。

 

小说以现实主义和虚幻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从多种角度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希特勒德国纳粹给德国人、犹太人,以及其他参战国人(包括东方战场上的中国人)所带来的创伤和苦难。并从人性和生命的角度出发,对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和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予以反思。是迄今为止难得的一部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下的东方战场和西方战场、将中国人和德国人以及犹太人的命运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来展现的作品。

 

(摘自穆紫荆长篇小说《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 布拉格文艺书局 2019 / 此书可通过出版社购买或作者本人代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