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给我留言,说姜萍平时测试英语和数学成绩都不好。
我并不觉得很奇怪。那些成绩确实和她的履历很吻合。按正常情况,按“常理”,我们可以很容易断定姜萍就是一个普通学生,也许对数学有特别的兴趣,在阿里的预赛里也许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助,也许都不是她自己在考。但这些信息却不够让我断言姜萍完全没有学数学的天赋。
如果在预赛里是她老师借用她的账号在考,她和预赛没有什么关系,那她就是一个一般的,正常的数学爱好者程度。但是能学到偏微分方程,按她的年纪、环境和条件,即使囫囵吞枣,对很多细节都还似是而非,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如果她确实自己参与了这个竞赛,即使是在有人帮助下取得那个成绩,那她就真可能有比一般孩子更高的天赋。她能去参加决赛,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更大。
至于她完全靠自己取得预赛那个成绩,我确实觉得可能性非常小。但我也不能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为什么明明可以很容易澄清大家的疑问,而她和她老师不做)的时候排除这个可能性。因为真正的天赋是不讲道理的。
至于姜萍平时成绩不好的问题,这其实就是我在前一篇啰嗦里用到的“野路子”这个词的含义。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没有很系统很扎实的训练,确实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一般的考试里面表现非常一般,甚至不好。但是这种孩子在特殊问题上却不时能够非常有见解。
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带学生做研究的时候,好的学生可能会有些非常出人意料的见解。和这种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己可能都还没有搞懂真正的问题,也没有真正提供具体的解答,但是他们问的问题和一些奇思异想却可能给老师打开思路。常常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说了什么,老师就已经看到了曙光。也许老师最后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学生最初的见解完全没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做科研团队往往做得更好,为什么大家都会接纳学生,特别是聪明的学生的原因。
如果你看过那本关于AI“教父”Geoffrey Hinton的书《Genius Makers》,就会记得里面提到过 Ilya Sutskever 就是这种学生。
我说这个的意思是,也许姜萍还没有能力单独达到预赛名次的高度,但是我们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排除她在一个合作的情况下做出很大贡献的可能。不然为什么她的成绩比她老师的还好?偶然性的背后常常也藏着必然性。
当然,说到底,我不想对这个小姑娘做什么道德评判。如果有问题,那是她的老师等人需要承担的。姜萍只是需要得到个教训而已。我是希望这小姑娘确实有些天赋。哪怕没有天赋,就是她能够自学那些课程,我就非常欣赏。我想几乎所有做老师的,只要学生爱学,一般就忍不住会对其“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