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34)刘国正先生托我购买《景苏园帖》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国正先生与我在海南三亚亚龙湾海滩合影)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34)刘国正先生托我购买《景苏园帖》

      1986年5月29日收到刘国正先生的来信:

培永同志:

      久未通信,时在念中。试教情况,盼便中简单赐告。

      有一事相求。

      顷看《文艺报》,据称湖北美术出版社将影印出版《景苏园帖》。我对东坡书法很感兴趣,敬托足下便中探询一下,订购手续如何?售价若干?望即驰函赐告。

      教学甚忙,还给你添麻烦,先谢。

      匆匆祝

教安。

                                                             刘国正 

                                                           五月二十六日

       收到国正先生的来信时,诚如先生所言“教学甚忙”。但自从认识先生以来,总是先生在帮扶晚辈我,引领我逐步走上全国语文教改第一线。我还从来没有帮先生做过哪怕一件小事。

       还记得1985年秋季开学,面对初中实验班被拆,重组高中实验班困难重重,写信给先生倾诉苦恼。先生收到信后,立即在9月3日复信开导我,并以“征途何处无风雨,更望花繁桃李枝。”二句相赠,鼓励我放眼未来,面对“曲折”,学会辩证思考,“快然当之”,继续抓好高中实验。

       今受先生之托,我再忙也要帮先生满足品鉴东坡书法的兴趣,立即去湖北省美术出版社买到一套两本《景苏园帖》。为保险起见,更为快速送书到先生手中,就在出版社附近的邮局用航空挂号寄给先生了。

       1986年8月10日,先生来信:

培永同志:

       太原匆匆别去,未及详谈。

       那篇考文,我觉得不错,应得较高的分数。只是:1、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够醒豁;2、观点不够全面。这,对一个青年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

       奉上小文一篇,供破闷。

       匆匆,祝

教安                             

                                                                        刘国正

                                                                      八月十日

    “那篇考文”,指的是我们高中语文实验班参加1986年高考语文单科测试时,王江写的“高考作文”。

      1986年高考作文题目是: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侯——谈____________

      下面这篇作文就是当年王江写的高考作文《树木 · 森林 · 气候》——谈“他们都是钱学森”。全文如下:

      最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回答香港记者关于中国人才严重外流问题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他们都是钱学森,钱学森是会回来的。”这短短一席话,在全国激起轩然大波。许多报刊、杂志争相评论,一时间人才外流问题成为全国的热门话题。

       对钱学森说的这句话人们褒贬不一,更有甚者,一些人对那些“外流人才”破口大骂,总之是贬多于褒。

      的确,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人才,正象要使气侯变得更好,需要大片的森林一样,我们的祖国需要大批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四化建设。是的,修瑞娟回来了,刘晨晖回来了,还有一些留学生也回来了。但这只是一棵棵的树木,还未形成森林。“一棵树木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侯。”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大声疾呼:“回来吧,人才!”然而似乎是呼声强烈而应声渺茫。不但一些人才没有回来,反而又有一些人才向外流走。著名指挥家郑小英痛心地说:“我亲手培养的五个‘卡门’.已经走了四个。”于是,一些人愤怒了,纷纷斥责那些“外流人才”是“崇洋媚外,是“败类”,更多的人对此是忧心仲忡。然而,此时我想问的是,这些同志在斥责,在忧虑时是否曾这样想过:“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再看看现实又为那些人才回国准备了怎样的“温度”和“湿度”呢?难怪一些人才委屈地说:“我们不是不想回国,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爱自己的亲人?

但是,我们回国后也许会放弃自己的专业,因为国内暂时缺乏这样先进的设备和条件”。再说有些回国了的留学生又受到什么待遇呢,前不久《文摘周报》上登载了一个留学生回国后,由于领导不学无术,竟搞得他专业不对口,“英雄无用武之地”。试想这样对待留学生,人才还愿意回来吗?

       我相信钱学森的话,“他们都是钱学森,钱学森是会回来的!”

       大家一定还记得,钱学森回来时,是因为党和国家关心他,支持他,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条件,才使他——“中国导弹之父”有了大展宏图的可能。

      现在,只要我们全党、全社会都来为当代的“钱学森”创造和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钱学森是会回来的”。因为有了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而“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后变得更好。”那么,中国实现现代化便为期不远了。

       国正先生对我和我的学生总是不断鼓励,先生来信说:“那篇考文,我觉得不错,应得较高的分数。只是:1、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够醒豁;2、观点不够全面。这,对一个青年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

       国正先生自谦说的“小文”,就是1985年8月5日,发表在《中国旅游报》上的《<景苏园帖>及其他》。全文如下:

       前年曾到黄州,得览东坡赤壁遗迹。颇怪江山平远。所谓“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者竟不可得。据说,江流已经北移,不在当年东坡泛舟的位置了。面对滔滔不惜的江水,不免有古今之慨。

       但《景苏园帖》的苏书石刻,虽然已历百年,几经沧桑,却仍完好无损。我漫步园中,看着一方一方的石刻,如接苏公于千载之上,那高唱“大江东去”的豪气,那与水月共适的逸气,如在目前。当时就想,如果能弄到一套拓片就好了。但为了保存文物,拓,已不允许,只是想想而已。

       不料今年传来佳音,说是湖北美术出版社已将《景苏园帖》影印出版。急托好友购买,航空寄来,如今摆在我案头的,印刷十分精致的厚厚的两大本就是。

苏书所谓“刚健含婀娜”者,书艺是极高的。但我与书法,并不是罢黜百家独尊苏术。我的爱苏书,另有原因在,古代的书家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纯然以书法见称;另一类是不但书品高,文品、人品也高。苏轼属于后者。我偏爱后者,因为于书法之外,可以揣摩其文,可以想见其为人,有无穷的韵味。

       这《景苏园帖》中,我最爱的是《定惠院月夜偶出》两首诗的草稿。用石刻本同我旧藏的墨迹影印本比较,影印本要精彩的多,回想在故宫曾见到的墨迹真本又比影印本精彩的多,石刻仅存形似而已。这个诗稿,不写诗题,也不写姓名,改动很多,而且少最后两句。“盖当时月夜徘徊,至此稍停歇而成,后遂未登录尔。”翁方纲的猜想可能是确实的。就书法论,是不经意之笔,不衫不履,妙趣天成。可追颜鲁公的《争座位帖》和《祭侄稿》。就诗论,两诗是苏公的佳作,改动之处可供玩味探索。如诗中有“忆昔扁舟潮巴峡”一句,看草稿得知,初稿是“十五年前真一梦”,勾去,改成如上句子,而且“扁舟”作“还乡”。据此可以断定,所谓“扁舟潮峡”,指的是治平三年苏公护父丧归蜀过黄州。

       我喜欢这类手迹,见到的却很少很少。大约这类手迹存留于天壤间的已是言尤片语了。但,由此我想起今年春天的一次好运气。

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农历三月间。被一场细雨,我到了扬州。且不表瘦西湖桃红柳绿,也不表扬州包子为美价廉,单表游史公祠的情景。陈列室里摆着许多今人的书画,都只平平,独有一副史阁部手书的楹联墨迹吸引了我。那是几百年前文物。 那字,是龙飞凤舞的狂草,带有明人特殊的风采,书格很高,当在祝允明、王觉斯之上。那联语更是非比寻常,这是“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包含着耐人寻味的生活辩证法。史公之所以能够大义凛然,临危不惧,我想同参透这哲理是大有关系的。梅花岭上的梅花已经开过了。这两句联语比梅花还有馨香百倍。

       我用笔记本把这联语抄了下来,一边抄一边想,如果能得到一个影印本就好了。可惜至今佳音杳然。但《景苏园帖》的如愿以偿,增加了我的希望。影印出版消息的到来——自然是以楹联的原式精印,印章是红色的——也许就在明天早晨吧。喂,老伴儿,明天早点叫醒我。

                                                 一九八六年六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