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莲”幽梦

自然唯美 . 文化哲理 . 科学探索 . 亦行亦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夏日炎炎,兼一片蝉鸣人躁。这时节,如忽见一池青莲,抑或哪怕心中想想小荷尖尖,也会心地顿时明净。暑日里,且作一莲幽梦。

中学课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你我早早植下深深的莲荷情节。这篇文章太美了,直如浸在古典民乐中的一幅不断流动的中国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在纷杂的社会里,这片清幽香袅的荷塘,为朱先生,为我们,留下一池美好的宁静。朱先生这篇文章,对个人影响特别大。他让我感受到文字、散文的宏大力量,一种涓涓不息的陶冶,直比鲁迅的弃医从文。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又要有多么深的文化底蕴。民国时代是近代文学的巅峰。当时社会受严重外部世界冲击,民族处危亡之际。带着已有的深厚传统文化研习沉淀,新文化人去勇敢地探索新形式(白话文),吸纳新思想(西方科学文化),产生一批文通古今、学贯东西的大家(如朱自清,胡适,钱钟书,陈寅恪等),进而传承并创造民族文化的新生命。

再往前追溯,将莲植入广泛接纳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当属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爱莲说”。短短119字的小文,流芳千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把款款中华君子之风,诠释完美。莲即君子,君子即莲。士大夫庭院一池风荷,养的原来不仅是花,养的更是气节、修养的追求。

莲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还在宋代理学之前。莲花在佛文化中是圣物。相传佛祖释迦牟尼诞生行走,步步皆生莲花。熟悉的观音菩萨,常处莲花宝座。汉代起传入佛教,唐代更盛之。唐太宗盛极天下,尤虚怀遣玄奘西游求学礼佛。此等胸怀,才是中华强大的根基。唐代瓷器、雕塑,有了很多精美的莲花主题。

当然,你我都看重“原创”。中华对莲花的赞美,更早在汉唐之前,春秋战国、周王朝即有之。如屈原诗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诗经国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好了,上点照片。以前荷花是江南的标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但现在中华大地,到处荷叶飘香。这里以诗句为引,各地摘一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这句妇孺皆知,是西湖夏景的贴切写真。)

(杭州西湖)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

(浙江安吉)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

(颐和园)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

(颐和园)

(后记:此为“情系中华”系列第4篇。之前提壮志每周一篇,被一友督促“勿虎头蛇尾”。这不,在周日熄灯前也得完稿。有目标促进是有效果的,尤其对一个 long time 半导体professiona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