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的遗憾

心理学家王老师去世了,想到他一生的愿望真的不能实现了,我心中压着的那个梗令我特别难受。

我与王老师相识只有几年,但我们有过很投缘的交谈。王老师是解放初期北京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终生奉献于心理学的研究。文革期间,心理学被贬为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他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他说,心理学的最大好处是没有书本也能对人性进行观察研究。

文革后,心理学重新兴起。他回到研究所工作。所里给了一笔经费,让他带领研究生进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本土化研究。该测验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于1938年创制,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是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效果相当好。王老师带着学生去了好几个省市的城乡进行测试,收集了大量数据。按规定,十年后需要再次收集数据,然后才能将该测验本土化。谁知十年后研究所对王老师说,所里没有钱了,没法继续研究,也就是说王老师的十年辛苦就这么废了。王老师不甘心,他拿出他自己的积蓄继续研究。他说,自己无儿无女,钱就要用在需要的地方。他自讨腰包完成了第二次数据收集。

当王老师准备把他们的研究公布与众时,他才知道他所用的测验资料是盗版的,研究所根本没有购买版权,而研究所现在也无意补购版权。版权费用对王老师个人来讲是个天文数字,他已退休,收入卑微,根本无法自己再掏腰包。

我曾想,如果有人有单位愿意出钱资助王老师完成这项研究该多好,这是有利于中国民众的大好事,因为《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在测试个体的推能能力时,也能测出人格特征,是个非常非常有效用的测试量表。

可惜,王老师没有等到资助来购买《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使用版权,他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了!

愿王老师安息!

油翁 发表评论于
海伦HH写得真是一针见血啊!文章中对王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人深受鼓舞和感动。真希望能多读到海伦HH这样优秀的文章,让人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
野彪 发表评论于
以后自己发明一个表格,就可以了。
这种东西,不一定非得按照老外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