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集体无意识

曾有西方的心理专家在中国访问时,看到中国如此丰盛的美食和饭后满桌的剩饭剩菜,不禁感慨到:“如今看到那么多的美食,就能想象这个民族曾经有过多少饥饿。”

按照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人们经历过的苦难与恐慌会在他们的集体无意识中留下痕迹。

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指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无意识部分,它包括祖先们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人生经历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个体遗忘的部分,它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那些强有力的心灵深层的动力。如果说,大海中露出水面的那些冰山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部分,那么淹没在水下面的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冰山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饥荒,例如明朝崇祯末年,河南、山东的蝗虫之灾,人虫抢食,把草根树皮都啃尽吃完,饥饿难忍时,甚至出现“以人为粮”、“以人肉果腹”的残忍状况。

电影《1942》也描述了1942年河南的大饥荒,广大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饥饿痛苦的逃荒之路。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也导致了千万人被饿死。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中国人在邮轮上、在自助餐厅里、在免费食物供应处哄抢食物。他们抢扒的大量食物并不是因为他们当时处于非常饥饿的状态,他们通常无法吃完他们哄抢到的成堆食品,于是出现了餐后大量食物被抛弃。

那么,为什么他们要抢那么多的食物呢?以集体无意识的观点来看,经历过饥荒的中国人会在他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印刻“饥饿恐惧”。集体无意识能操控这个族群的行为举止,即使在物质充裕,不用哄抢也可以分到资源的时候,他们心理深处对饥饿的恐惧主宰着他们哄抢食物的冲动与惯性,看着自己眼前满盘满桌的菜肴似乎有了一种安全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