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 郭至君 实习记者 姜宁、李泽璇)日本首相三年后再度换人,石破茂出乎不少人意料地登上首相“宝座”,引发国际舆论的关注。日前,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10月15日下午在北京举办思想者论坛,主题为“石破茂当选首相与中日关系未来走向”。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评论》月刊学术顾问王键主持;评论员有: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前中国驻日大使馆参赞吕小庆;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黄大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吕耀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欢欣。与会者普遍认为,石破茂目前还是一个弱势首相,但他的上台不会影响日本长期以来对华的负面认知和负面舆论,应谨慎研判中日关系以及日本对华政策。专家们也说,石破茂的主张修宪、主张构建“亚太版北约”的构想在他上台后的落实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前中国驻日大使馆参赞吕小庆表示,石破茂当选日本首相获得了国内媒体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反映了老百姓对中日关系前景的高度期待。这一次的自民党总裁选举虽然是历史上参选人数最多的一次选举,但并没有表现出混战,而是“弱者的联合”。石破茂当选可以说代表着“安倍时代”的结束,石破茂就任后迅速解散众议院,体现出他不甘于只做一个弱势首相,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这一特点会对之后的日本对外政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等待具体政策的出台做出分析。
吕小庆说,即使石破茂上台,中日关系仍会有三点保持不变。一是日本的长期谋划和国家战略不变。2022年底通过的“安保三文件”是顺应日本历史和现实需要产生的,这意味着安保和防卫政策通过法律确定下来,新首相的上任不会改变这种长期的规划。第二,日本对华的负面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第三,长期以来日本民众对华的负面认知不会因为石破茂的上台而改变。因此,中方应对中日关系仍持有高度警惕和必要的防范,做到有松有紧,有“拉”有“打”。
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黄大慧指出,石破茂在国会议员里支持率不高,最后胜选确实出乎意料,某种程度上是派系政治发挥作用的结果。石破茂获得了岸田文雄和菅义伟的支持,帮助他在决选中实现逆转,说明派系政治的影响没有消失。这是日本政治的传统特点,未来,石破茂执政也必然会受到派系的制肘。从另一角度来看,石破茂当选是日本自民党“求稳”的结果。“黑金事件”后,自民党受到日本在野党和国民的广泛批评,而石破茂是一个稳健、有韧性、没有丑闻的政治家,上台后基本上会延续岸田文雄的路线。未来他是否能够做到长期执政,重点在于国内经济的表现而非对外政策。
在外交方面,黄大慧强调,应谨慎研判中日关系以及日本对华政策。一直以来,日本在外交政策上存在协调外交和自主外交之间的摇摆。石破茂执政期间,中日两国存在新的长期外交的可能,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国内政治仅仅是影响日本外交政策的一个方面,调整不会离开日本国内政治生态,也不会离开日本国内民众对华的基本态度,以及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中美战略竞争是大的国际背景,如果竞争持续加强,日本一定会进一步靠向美国。黄大慧也说,“亚太版北约”形成的可能性很小,一方面美国不会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除了日本明显表现出对中国进行制衡的态度,其他国家都是两边下注的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吕耀东指出,石破茂的当选是在日本政坛的变局中产生的,这一点值得注意。前段时间的“黑金政治”事件使自民党的执政能力和民意基础受到了质疑和冲击,石破茂目前表现出的观点比较内敛,主要还是因为其党内基础较为薄弱。石破茂在国会议员中支持率较低、高市早苗拒绝入阁、在野党咄咄逼人,重重压力都体现出政权的低稳定性。在这一背景下,石破茂选择解散众议院,“问政于民”,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石破茂还表示希望围绕政治资金进行改革,这很可能会触及党内利益的分配。在即将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若自民党未能保持其议席,石破茂将面临党内的严厉批评与责任追究。当前的选情分析显示,自民党失去议席似乎已成定局,而焦点则转向自民党是否能够赢得过半数的席位。
吕耀东表示,石破茂在自民党的立党理念即修宪方面比前首相安倍晋三走得更远。他在竞选总裁时就主张删除“和平宪法”第九条第二项规定、解禁集体自卫权、将“自卫队”改名为“国防军”,“修宪强军”旗帜十分鲜明。这一点也是自民党内认可的,但是可操作性不大。在总裁选举时候选举人要迎合自民党的立党理念,现在石破茂解散众院大选需要赢得日本国民的认可,在政策上必须与在野党表现出反差及“不同凡响”。尤其是民生问题特别是经济方面是着力点,但日本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较难解决,只能选择较易解决的问题。比如日本城市化后,日本农村及地方经济发展困境,以及赈灾及地震后福岛振兴等方面的许多挑战。
对于中日关系,吕耀东表示,日本在中美博弈背景下选边站是一个大趋势且不会改变。具体而言,在历史问题上,相比前几任日本首相,表面上看,石破茂表现出相对客观地“观点”,承认日本在二战期间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且尚未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在台海问题上,石破茂则表现的较为强硬,且对华政策两面性较为突出。一方面反对过度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又在台海问题上频频发表不当言论。此外,石破茂提出的“对等美国”,是日本自民党谋求改变“战后体制”的宿愿和战略目标,只是石破茂道出了需要日本在亚洲外交有所作为,利用东盟国家以及中国来实现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及政治诉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欢欣主要从事领土争端和海洋争端的国际法研究,她指出,石破茂上台前后的部分表述有明显差别,在有关日本外交政策和对外政治表态上既有“实的一面”也有“虚的一面”。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分辨虚实,即日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用什么方式最大化维护国家利益。从国际法的角度看,中日美关系的法律基础是战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构建的法律关系,而日本在其中被捆绑得比较深。
罗欢欣认为,目前来看,石破茂不参拜靖国神社是出于历史文化上的安抚作用,但更深层的用意还是在军事和安全上。战后秩序最重要的是军事安全,而军事安全最核心的部分又是美日的捆绑。日本的几任领导人都在尝试突破这一捆绑,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如果日本不摆脱美国军事控制的话,所有的自主性严格来讲都是空想。罗欢欣提出,所谓“亚洲版北约”或军事同盟的改变本质上都是日本在试探军事职能回归的问题,这与日本二战前的军国主义历史惯性是分不开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键认为,刚刚成立的石破茂内阁再度强调两国“战略互惠”阈值,举世瞩目。在此语境下,中国应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坚持引领、主导位置。王键表示,从2006年安倍晋三访华时最早提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到石破茂在就职演说上明确提到要推动与中国的战略互惠,这一概念的架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应该引领塑造地区安全形势和地区发展模式,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全球倡议就是中国扮演引领角色的一个例子。
王键说,切实推进中日关系“战略互惠”的发展不仅需要中日两国相向而行,更需要日本政治家在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过程的中的历史责任、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日方唯有痛彻痛悟、彻底反省,必须对损害中国战略利益的对华外交政策给予“结构性”纠错。日本政府须在战略思维层次切实端正对华认知,更须恪守正道、笃行致远,彻底摒弃冷战对抗思维,妥善管控双边矛盾分歧,为两国关系稳定改善与“战略互惠”阈值积累更多有利条件与正能量因素。
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