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理解评价邓小平(1):拨乱反正
蒋闻铭
毛泽东一死,邓小平翻身掌了权。毛泽东统治中国的二十七年,整人害人,有两个厉害的打手。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周恩来是打手;文革前的十七年,邓小平是打手。文革中,江青为毛泽东冲锋陷阵,但她不是打手。她手上没有能打到人的板子。林彪打过不少人,不过他那是浑水摸鱼,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是帮毛泽东打人。毛泽东在文革中,要打什么人,不找林彪江青,找周恩来。所有整人害人的中央专案组,都归周恩来负责。
文革前的十七年,整人害人的事,除了毛泽东,数邓小平做得多。胡耀邦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假案,有几桩文革前的大冤案,死活翻不过来。第一桩是高岗饶漱石反党案。毛泽东当年,调各大区首长进京,分周恩来刘少奇的权,高岗饶漱石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最受器重的,是高岗。当时说他是五马进京,一马当先。高岗被打倒,是邓小平陈云在毛泽东面前争宠告黑状起的祸。第二桩是反右。反右运动是邓小平具体主持的,必须肯定不能否定,几十万的右派分子,要留几个做种,强词夺理,说反右只是扩大化。第三桩是批判刘伯承粟裕的军事教条主义,这是邓小平配合彭德怀搞的冤案。邓小平恨粟裕,是在淮海战役中意见不合结下来的梁子。谁平反都行,就是粟裕的案子,到死都翻不了。当年和苏共论战,九评苏共公开信,也是邓小平主持搞的。
周恩来邓小平,之所以能成为毛泽东的打手,是因为他们在中共党内,是管人做事能力最强的实干家。但是这两个人做事的风格,截然不同。周是举轻若重,邓是举重若轻。举重若轻的人,做事不免粗糙,所以邓说自己是维吾尔族的姑娘,辫子多。但是这样的人,面对不管是如何复杂的局面,都有能力很快找到问题的结点,快刀斩乱麻,而且这一刀,不是蛮力,手法力度,都恰到好处。这个是好本事,周的能力,特别是掌控全局的能力,远不如邓。
毛泽东给邓小平留下来的,是一个烂到了底的烂摊子。列宁主义控制一切,一时间也能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新鲜感一过,问题就都来了。要从思想上组织上控制全体中国人,真实不容易。一条规矩定下来,不能有让人变通的缺口。比方说取消言论自由,做起来,就成了防民之耳,甚于防川。那年头用短波收音机听美国之音,是要坐牢的;取消经济自由,就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民屋子的周边,种一点自己吃的蔬菜,也不可以;搞革命文化,必须把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艺术,都灭了,什么都不让看,所以七亿人十年八个样板戏,能看到的书,除了毛泽东选集,就是鲁迅的杂文,其他没有了;宣扬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品德斗私批修,要狠斗私字一闪念。
这样的做法,肯定不是以理服人,所以强词夺理,一开口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他是伟大的导师,理树长在他嘴里。不听,就无产阶级专政使蛮力。靠蛮力,问题其实解决不了,但是一时间压得住。不过时间长了,即使有毛泽东的本事,也不怎么压得住。周恩来死后,就有了76年清明节的四五运动。再有,毛泽东在共产党内,控制人的手段,是用新人打旧人。每次只打一小撮,但是一次一次的一小撮,加起来就成了大多数。结果到死的时候,他已经很不得人心了。
邓小平当时的问题,真正严重的,还不在党内。共产党把全国人民管住了,大家省心省力过穷日子,什么也不让看,什么也不让玩,但是毛泽东百密一疏,没管到老百姓天黑关灯以后的事。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人一年多过一年。城市人一多,就有了失业问题。不要赛先生,工业没有进步,怎么解决失业问题?毛泽东的缺德招,是把城里的熊孩子,赶到乡下去。人民公社,把农民也管得死死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但是人不能吃草。粮食生产搞不好,产量上不去,人越多就越穷,大家吃不饱。农村人也要吃饭不是?
所以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人口问题。 计划生育,就成了邓小平的基本国策。但是计划生育,救缓不救急。救急的办法,是在农村搞三自一包,这个事大跃进失败后,刘少奇陈云搞过。不过三自一包,是给农民松绑,和列宁主义给人上绑的原则,背道而驰。老邓本来就是白猫黑猫论,一急了也就不管列宁主义了。工业呢?明摆着,发展工业要靠赛先生,要有懂自然科学的人,所以不能再赶熊孩子们下乡,不让人读书。这个又和毛泽东的愚民政策弄反了。这就是邓小平起头的两件事:三自一包,恢复高考。
这样一搞,问题的症结,不止是邓小平,全国人民都看明白了。中国的问题,是列宁主义把大家管死了。老毛治国,绑得太紧。那就给大家松松绑。不过哪儿该松,松多少合适,谁也说不好,就慢慢松。邓小平的改革就这么来了。改革是什么,改革就是松绑。怎么改怎么松?用他的原话,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松绑不是不绑,不是放弃一党独大的共产党政权。邓小平代表的,是共产党的利益。 让他放弃一党专政搞法制民主,不可能。所以他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分寸。共产党内,他让胡耀邦拨乱反正,也有分寸,不能彻底否定毛泽东。否定了毛泽东,就否定了共产党,大家就都没得混了。毛泽东周恩来干的那些缺德冒烟的坏事怎么算?都推到林彪四人帮身上。把黄吴李邱和王张江姚,绑在一起审,反正也不怕冤枉他们。
现代文明和近代中国 (目录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