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程师和中国半导体大佬话你知:“中国IC公司为啥成不了TI?”(电子工程专辑2012年旧文新赏)
可能非半导体从业者对TI/德州仪器一无所知、或者仅略知一二,我借用“芯八哥”2022年初的文章《德州仪器发家史:分拆和并购的大师级玩家》中的开头简单说一下吧:
“当你用PPT演讲或者接受培训,当你在家庭影院看大片追剧或玩游戏,当你参加音乐会或颁奖典礼等大型活动……这里都有TI的身影——市面上90%以上的投影仪采用的都是TI的DLP技术,并且DLP影院技术也占据着超过80%的院线荧幕。
但德州仪器这项造福人类的黑科技背后却有着无比艰辛的研发经历。从1977年Larry Hornbeck博士开始研发,到1987年正式开发,再到1996年TI才解决所有难题并成功商业化。这跨度20年的研发历程,TI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甚至有传闻说,TI在这个项目上的花费之大,到现在都没有实现盈利。“
普通中国人曾经问过,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中国能否出现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随着这几年中国要在美国卡脖子技术上突破封锁和国产替代、随着近年半导体产业的火热发展,也有半导体相关从业者像我一样,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孕育不出来像德州仪器/TI、台积电/TSMC、英伟达/nVidia这样的公司?”(顺道讲一嘴:nVidia在台湾叫辉达,这名字很台,几乎让人想到了一些列名字带“辉”的公司)。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检索了相关分析、报道,发现有深度、有营养的东西不多,可能是我搜得不够深入、或者没有到英文国际区去找答案;但也有这么一篇2012年(11年前的)《电子工程专辑/EE Times China》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七点理由告诉你中国IC公司为啥成不了TI?》(时间:2012-09-12,作者:Junko Yoshida/吉田顺子,原文网址:https://www.eet-china.com/archives/32516.html);以及它的紧跟着的番外篇引人深思:《嬉笑怒骂 美国工程师舌尖上的中国IC公司》(时间:2012-09-17,作者:赵娟,原文网址:https://www.eet-china.com/archives/32556.html)。本着拿来主义简而化之的“偷懒”原则,我本想从微信上搜到这篇文章,然后转发到朋友圈抛砖引玉、激发行业内人士的探讨反省,以期在今天这个中美贸易战正酣、半导体成为投鼠之忌器的时代背景下,引发有识的仁人志士振臂一呼,潜心钻研,找出症结、对症下药,把我国之芯片半导体产业提升起来(用实力证明,“我们不是好惹的”;天下苦美国封锁久矣);但可能年代太久-彼时微信尚不发达,竟然百寻不得,那么只好自己动手……
中国有可能出现一个无论在规模、创造力和影响力方面,都能和德州仪器(TI)媲美的公司吗?
确实,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办法培育出像TI这样的公司,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机会仍然很低。
上周,在中国版《电子工程专辑》于深圳举办的中国无晶圆厂(fabless) CEO论坛暨颁奖活动中,六位来自中国本土无晶圆厂、EDA供应商和晶圆制造厂的高级主管,以及清华大学教授针对此主题进行了讨论。这些业界资深高级主管们以惊人的坦率态度承认,要在中国培养出像TI这样的公司,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
没错。中国正在迅速转换它在电子产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制造中心朝设计中心转移。由《电子工程专辑》进行的最新年度中国无晶圆厂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当地芯片设计公司采用45nm或以下制程量产的数字IC年成长率达33.3%。
这六位专家在讨论中点出了七大中国IC设计产业为何无法塑造出像TI这样规模公司的主要原因:
1. 大多数中国芯片设计公司以“生存下去”为前提:
帝奥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兼CEO鞠建宏表示,“本地人都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中国本土无晶圆厂不仅没有自己的IP,而且还得从头开始做研发。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无法想像能有机会赶上像TI这样的大型企业。有时候,由于他们将所有力气都花在日复一日的例行工作上,因此“中国本土无晶圆厂甚至对于晶圆厂可提供的技术和IP也不熟悉。”
2. 他们缺乏多产品线组合:
仅有少数中国芯片设计公司拥有多条产品线。但有更多公司正忙于追寻他们认为的最热门的市场。而相反地,TI的营收来自许多种不同产品线,包括类比(模拟)、嵌入式(微控制器)、无线业务等。
3. 他们不知道如何扩展规模:
许多国际型公司都是以“并购和收购来形成更大企业规模,”但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并非如此,北京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说。他解释道,中国第一代小型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的CEO相当“眷恋”他们成立的公司,他们很难与其他公司合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 缺乏开放心胸:
“与其他公司合并的基本原则是,彼此都要同意,” 西安芯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罗义说。一般而言,中国的高管不会以开放的心胸和其他公司就可能产生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沟通。他表示,“除了华为,我没有看到还有多少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能做到这一点。”
5. 他们还在找寻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
“要想打败TI,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有限公司CEO张晋芳说。对我们来说,重点是找到合适的细分市场,他表示。“要确定策略市场相当困难。”截至目前,中国无晶圆厂公司通常的状况是,他们会找到具有相同机会或类似的细分市场,而后,他们便展开价格战。
6. 预测往往失准:
中国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对芯片市场的需求预测往往相当可怕。例如,中国的市场环境往往有利于将芯片倒卖到香港,因而让业界有着芯片短缺的印象。如此一来,产能过剩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了,而最终这又助长了价格竞争。
7. 他们“精神上”效法TI,但实际做到程度相当低:
中国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都渴望向TI学习,但是“TI有些特性,是中国公司学不来的,”Xi'an 的Luo说。“TI为未来的产品开发倾注了极大规模的投资。”要中国的公司去预测未来5到10年的市场趋势并做出投资是极为困难的,他们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做长期投资。如果你想拿一个未成型的市场说服他们投入开发,或是让他们拿出更多钱来投资,基本上都不大可能,
罗义预测,华为或许会成为中国的TI。但他也并未真的肯定。
翻译:Joy Teng
上面这篇文章题目宏大,答案却是泛泛而谈-将一些大佬的发言汇总罗列一下,不成体系、不够深入,明显缺乏对产业生态位的思考。
文章被美国工程师看到之后又被评论吐槽,有些观点令人振聋发聩,有些说法叫人深受刺激、如芒在背,有些确实一针见血、直捣黄龙,有的大家心知肚明、去又无可奈何……11年前老外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这番“指手画脚”,戳中你了吗?你被刺激到了吗?你怎么看待前文的问题?
先把《电子工程专辑/EE Times China》的原文贴出来——作者赵娟:
在第11届中国IC设计公司调查暨2012 中国IC设计产业CEO论坛暨颁奖典礼上,“谁是下一个TI”的主题得到了很多在场高管们的热议,当时美国EE Times前主编吉田顺子也在现场,她在会议结束后迅速写了一篇文章“Why China still can't create the next Texas Instruments?”发表在EE Times上,与在中国的情况一样,这个话题同样得到了地球另一边电子行业同行们的热议。
看到美国朋友的评论,我觉得和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还是有区别的,兼听则明,分享一些有意思的回复给大家。
愤青类评论:
“所有中国专家都逊透了!我看了他们那几点言论,如果这是他们所能想到的全部,那他们就是傻子。真正的原因是中国人至今仍缺乏信任和普世价值观。如果你把3-5位能干的中国VP聚集在一起,他们不会合作、而会干仗。这就是TI和大多数中国公司的最大区别。”
“就像SMIC(中芯国际)去年内部冲突一样。The Chinese top dog/领导, ie: Simon Yang etc., are just morally incapable of staying in such kind of position/德不配位. TI成功的秘诀是——信仰(Southern Baptist Church),也就是如何使人们互相信任,且在不喜欢他们的PPT时不会离开。”
“你看一下中国的IPO公司,很多都只有一个创始人——包括百度、华为、搜狐。但TI有4位、Intel有3位,Google有2位。很明显的,多数中国人不懂、不会找到一个真正的partner。” ——EE Times网友sprite0022
求实类评论:
“好的方面是至少中国已经努力去了解,是什么给我们造就了TI或高通。有朝一日他们肯定会站在这个高度。他们也指出了内部合作是关键,而不是一味去打仗,和股东坦诚的沟通也很重要。” ——EE Times网友Baabu
EE Times的资深编辑Rick Merrit也指出“华为不是下一个TI,他会是下一个思科。我和一些中国人和台湾人谈过,他们都想当老板,而造就大公司需要并购。”
“我认为中国的创新文化还没成熟,要赶上西方还需要一段时间。教育从根本上就是不一样的。5000年的教育体制不会创造优秀的企业家、只会创造遵循国王命令的官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并不重要,所以一代代的中国人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创新环境。没有好的创新文化搞高科技很难;尽管中国人现在接触了更多西方生活方式、且很多中国人受到西方教育,但这种文化的改变还是需要时间的。” ——EE Times网友GREAT-Terry
“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西方IC公司所经历的多么相似啊!中国全套设备都是在一个新市场上从零开始的。每家公司都试图差异化自己,获得记录以及design wins(设计取胜)。做到好了就获得投资,做的不好就关门或被收购。”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正在寻找一个或多个这样的项目,你会选谁?为什么?目前,答案很可能是“谁都不选”,因为投资是未来利润的预期,并没有足够的信息,也无法确认谁会真的能赚到钱。TI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而是由于持续数十年的变化和增长。随着中国市场的成熟,合并会发生、或将有TI类的公司出现,但它不会也不可能很快发生。”——EE Times网友DMcCunney
举例型评论:
“一般来说是社会本质决定了这个。尽管他们现在可能在开放,不再是共产主义国家,但基本的天性还是不信任,怀疑所有其他人是第二天性。”
“例如,当我们向好几个国家销售SLC (Subscriber Loop Carrier) 产品,和中国就有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所有其他国家会告诉我们供应链:是谁买了它、在哪里部署、且提供联系人,我们可以联系到那台机器并获取其相关参数,这些信息被用来提高下一代设计;但在中国、只有中国没有音讯。一个政府机构买了它——机器在哪里没有任何线索,也不知道是否被部署,是否工作正常,没有联系方式,也没有相关信息:这是一个特别令人费解的情况。我确信TI如果提供芯片到中国,会有相同的经历。因此,指望中国竞争是不实际的,因为没有“双向沟通”。——EE Times网友 KRagh
质疑类评论:
“中国人擅长抄袭和复制一些廉价器件,有人能说出来一个中国独有的、其他国家都没有设计或开发出来的器件吗?创新的气候需要一个管理思维的过程、要乐意承担不成功的新器件带来的损失。中国人punish failure(惩罚失败者),他们达不到TI创新的高度。” ——EE Times网友EREBUS
乐观类评论:
“肯定会有的,因为政治原因。中国政府砸了很多钱在R&D上,我觉得这将有助于中期到长期项目。所以我觉得他们的目标应该比TI更大。”——EE Times网友KB3001
但吉田顺子(前篇文章作者)回复KB3001时指出“事实上中国政府只提供了部分的经济支持,很多我采访过的中国初创公司根本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支持”。 “虽然政府支持的华为和中兴明显不一样,但是我认为奋斗中的中国IC公司正面临着第一步挑战——如何能成为稍微大一点的玩家,在全球市场混个脸熟。”
“1950年代的日本是一样的,他们只会抄袭西方国家的晶体管收音机,但是现在人家有索尼和东芝这样的巨头。中国出个TI很难的,但是诞生个巨头没问题。” ——EE Times网友Yog-Sothoth
大胆型评论:
“中国没法创造一个TI,但是他们可以买一个TI。”EE Times网友AnySilicon
吉田顺子对此评论道:“如果真的想走向国际化,多数中国IC公司迟早都要找到一家公司来购买、或者技术转移或者从海外雇佣技术人才。”
偏题型评论:
“我个人一点都不喜欢TI那么大的公司;我更喜欢那些在各自细分领域运作的公司”。——EE Times网友Sharath666
以上言论、文章观点、所持立场均由相关个人负责,深圳David猎头老毕只是资讯的搬运工。以上文章出处皆有列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开眼竖耳、多听广想、总结经验规律,对产业进步一定是有巨大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