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纵火的时代

消防员纵火的时代

读书笔记:《Fahrenheit 451》by Ray Bradbury

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乌托邦Utopian和反乌托邦dystopian小说,是思辨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的两个立意截然不同的子类,常见于科幻类小说。乌托邦小说带给读者理想的,不真实的美好。反乌托邦小说正相反:夸张地勾画出让人难以接受的未来,从而引人深思。

比如这部小说所处的时代:消防员的职责,不是救火。而是纵火焚烧书籍。



0. 小说名字的由来

Ray Bradbury在1950年写初稿时,小说取名为 《The Fireman》。后来他改写准备出书,想换个名,就给UCLA物理和化学系打电话,问把书点燃要多少度。别说学者一般不会记住书的燃点,就是记住也不敢说呀。当时麦卡锡主义盛行,谁知道电话那端的,是个疯子还是卧底。Bradbury灵机一动,给LA消防局主管打电话,换了个问法:多少度时书会燃烧并引起火灾?主管也不知道,但引起火灾事大,认真地去问了下属,回答说: 华氏451度。于是,这本书有了现在的名字。英文书名《Fahrenheit 451》

1. 小说的开篇

小说的主人公Montag ,是未来某一个年代的消防员。他干这行十年了。只要收到举报,哪里有藏书,他们就带着机器猎犬赶去,举起煤油火枪,把书全部烧毁。

本来他工作得挺愉快,直到有一天遇见一个不到17岁的邻居家的女孩。

Montag身边的人,比如他妻子,每天守着三面电视墙,或带着收音机,只追求感官享受, 和屏幕上的“家人”娱乐,对身边的人和事不管不顾。所谓娱乐至死,人们没有时间思考,也就没有烦恼。这点很像《美丽新世界》。

而女孩则不同。她远离电子墙,亲近自然,爬山,远足,最主要的,是她交流,思索,提问题,找答案。比如她问Montag:

-- 你读过你烧的书吗?

-- 很久以前的消防员要灭火不是放火,是真的吗?

-- 你快乐吗?

有人一辈子莺歌燕舞,会忽然怀疑人生,进而思索生命的意义。当然这需要个契机,对于Montag来说,女孩的出现,打开了他心底关闭的一道门。

后来有一次他去执行烧书任务,忍不住偷偷顺了一本出来。而当他看到被举报的老妇人,宁愿守着她的书,同归于尽被烧死,他被震撼了。

2. 为什么要烧书?

一般反乌托邦的小说,都有个老大,比如《1984》中的老大哥。在《1984》里面,思想警察系统地更改或抹去历史,消灭词汇。词汇是思想的基础,人们思考时如果只用老大哥允许的有限词汇,就达到了洗脑的目的。比如,“厉害了我的国”,“再次伟大”,等等。

这本书的老大是消防队的队长Captain Beatty,他自己读过很多书,但是并不保存这些书,因为拥有书籍是违法的。Captain Beatty致力于本职消防员的工作,并帮助政府洗脑,包括说服Montag,看书是引人走向思考和怀疑的坏事情。

Bradbury通过队长的口,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烧书:

-- 在这个时代,一切都要快,人们需要一短再短的东西。一部经典,先是压缩到15分钟的广播,再到2分钟的简要,最后只剩标题。再最后,就消失了。

-- 人们要及时行乐,我们提供运动节目,娱乐节目,卡通,喜剧,性杂志。。。夫又何求?

其实以上两点总结下来,是一种暗示:书的绝迹固然是政府的结果,然而,最初它们的消失,与民众自己的漠然很有关系。

-- 想象一下,一所学校里的一个聪明学生,可以回答你们不懂的所有问题,让你们显得很愚蠢。如果放学后要揍谁一顿的话,一定揍他。现在没有书,大家都有一样的娱乐,谁也不需担心自己很蠢。而一本书,就像一个上了镗的枪,让你成了愚昧的靶子。

-- 建房子需要钉子和木头,你如果不想建房子,就把钉子和木头拿走。如果要让人们快乐,就别给他们看事物的两面,只给他们一面,甚至一面也不给。给他们想要的 “事实和真相” ,把他们填的满满的,透不过气来,还以为自己已经知晓了一切。

任何专制社会和独裁者,其实都在利用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或者利用人性中的狂热,基于主义,党派,信仰的狂热。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拉什莫尔山的老五,就曾说过,恐惧是真正的power。

3. 后来呢?

女孩死了,因为车祸。那是个车速极高的世界,而女孩愿意在户外散步。在公路上高速狂飙,是人们缓解郁闷的主要方式之一。

Montag把偷的书读给妻子,被她告发。Montag 和队长赶往告发地点,发现是自己的家。队长要他点火,他不愿意,反而烧死了队长。

一名曾经的老教授,在逆来顺受了五十年之后,站了出来,指引Montag躲过搜索,跑到了遗弃的铁道和森林里,找到并加入了在那里游弋的被这个世界遗弃了的学者们。书不在他们手里,而被他们记忆在了心里和头脑里。

书籍就像是人类文明的火种,不知道哪一天才能重见天日,但他们在,希望就在。

本书作者Ray Bradbury高中毕业后没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泡在图书馆里,一本一本地读,成了诗人,作家 。这本书就是他在UCLA图书馆的地下室写的。他说过,读书是一个经历的过程。有痛苦,有欢喜,有感悟。

这部书的主角Montag说,一本书要花作者大量的心力,时间。有的作者可能会用一生来反复构思求证。可现在是电子快餐时代,发言的成本如此低廉,人人都是作家评论家。那么,读书有时候真的是费劲不讨好。

4. 收获与感慨

这本小说出版于1953年,其中贯穿未来景象。比如,房屋都是涂有防火涂层的,永不燃烧。事实上,都市人生活的整体环境,都不会燃烧了。因而,人们已经忘记了,很久以前消防员的职责是救火。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存在于虚拟世界,戴上耳机,面对家里的三面甚至以四面荧屏,你可以与任何人交流,娱乐。但是,这些人当中,既不是你的亲人,也不是你的朋友,只是你需要和被需要的氛围或者物件,而已。再比如,火柴盒几乎是可以永久使用,机器人代替人的大部分体力职责。

Neil Gaiman给这本书做的序,真是一篇精彩至极的序言。他说这是一本警示书,提醒我们去珍惜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不要认为我们今天拥有的自由,是理所当然的。

焚书的事不仅仅是小说中的故事,也在古今中外都发生过多次。我们在柏林旅行时,专门去了洪堡大学当年纳粹分子和支持者烧书的广场。那里有一块铜制的铭牌,上面写着海因斯-海涅在1820年说过的话:“在人们开始烧书的地方,离烧人就不远了。”

人类走了长长的路,相似的悲剧,一再上演。历史弯弯转转,又来到了一个威权,对立,仇恨,和战争的路口。Ray Bradbury,海涅和Neil Gaiman都在呼唤我们停下来,思考。正如这部小说的前言:

If they give you a lined paper, write the other way.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