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化革命》巴郎
重庆两派,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因立场观点不同,引发武斗。随之再因争夺即将成立的省市革命委员会席位,大打出手,动用现代化热兵器,攻城略地,愈打愈烈,不可开交,在炎夏八月达到顶峰。
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迁入和建立了一批兵工厂,在文运前开始的“三线建设”中,又经中央批准开始建立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在重庆武斗中,两派都极力占据各大型军工厂矿,极力抢夺重庆这个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把它当成了全面内战的武器弹药库。这是重庆武斗规模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67年夏秋大规模武斗之后,双方偃旗息鼓,休养生息了几个月。在进入68年后,战火又起,在春夏时分达到高潮。当“文化革命”演变成“武化革命”之后,群众组织也随之发生了再一次演变,此时两派都连横合纵,按工、农、学等界别划分成的全市性大规模组织。
这一阶段,两派群众组织中再无文运初期的“革”与“保”,“造反”与“保守”的区分。民众在响应领袖“要关心国家大事”的号召下,分别加入了武斗的两大派中。大家都自认为是革命造反派,指责对方是“老保”。自认为立场观点分歧明显,水火不容,“在路线方针问题上决无调合的余地”,只能靠武力来解决。
于是,专门从事武斗的战斗队野战队应运而生。一些原来颇有名气的组织在武斗中被打垮,或遭受重创而名存实亡。而一些原来不大知名的组织,在武斗中因敢打敢拼而名声大振,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