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真的假的?”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口头禅似的经常使用。一般来说“真的?”就足以表示提出疑问或怀疑了,再添加“假的”一词意思就変調了。“真的假的”这句疑问就像对话的调味剂,带点惊讶,也夹杂着几分怀疑。
想要幽默地回应“真的假的”,关键在于灵活应对场景和对象:
朋友间,用夸张自嘲营造欢乐;
同事间,用轻松承诺拉近距离;
家人间,加入温情让对话更有爱;
陌生人间,用机智展现风度和魅力。
真的假的(Really fake)“Really? Is that true?”
就象天文学家发现星团,可辩识新星,地质学家研究地貌断层可判断地貌的年代,生物植物学家看树木的年轮能判断该物种的年龄一样,语言与历史结合可通过该语言组合判断该作品大概产生于哪个年代的作品。更能通过笔迹鉴定是否某某人的签字一样。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用语,通过大量的唐代诗人的真迹罗列出唐代诗人们的语境,用词意境。
如“文草”时期有文革时期的独特语言风格,民国期间有民国当年的语言痕迹。
前些年出现的毛泽东《诉衷惰》,说是在毛泽东生前未发表,可那是被后人硬扣上的。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与岳飞的其它诗词用语完全不同。所谓靖康耻云云,就如“文革”期间的人写的作品不可能出现“十年浩劫”,说“十年浩劫”的人一定是文革以后的人和事。从语词风格上看《怒发冲冠》更合符明朝以后的文人用语。
说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其风格与诗豪的其它作品完全不同。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他是唐代中晚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诗豪”。刘禹锡的代表作有《乌衣巷》、《竹枝词》等。他的作品风格简洁明快,富有哲理和艺术感染力。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存在争议)在谪居和州期间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巧妙地将描写景色、抒发情感和阐述观点融为一体,灵活采用对比、简洁白描、含蓄隐喻及典故引用等多样艺术手法,借陋室之简陋凸显主人的高尚品德。全文虽言“陋”却字字彰显“德”,行文跌宕起伏,回旋往复,句式错落有致,语调铿锵和谐,篇幅虽短却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早在1963年,历史学家卞孝萱在出版的《刘禹锡年谱》中就提出《陋室铭》并非刘禹锡所作。
北宋智园和尚的《闲居编》中也有一段话,说: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盖闒茸辈狂简斐然,窃禹锡之盛名,以诳无识者,俾传行耳。
阘茸,是说那些人品卑劣无足轻重的微贱之人。狂简斐然,语出《论语》“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是说那些志大才疏又有点文采的人。
认为《陋室铭》并非刘禹锡所写,而是后人伪作,主要依据是:
第一,《陋室铭》不符合铭的文体,与刘禹锡所写其他铭文大不相同。刘禹锡写此类文章,或四言、或七言,句式整齐,不像《陋室铭》一会儿四言、一会儿五言、一会儿六言,句式杂乱。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等官职,在外地二十多年。后入朝做主客郎中,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长于诗文,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对于《陋室铭》的作者,自宋代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疑问。北宋释智圆所著《闲居编》即指出:“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闲居编》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当时,《陋室铭》已盛传于世,据《闲居编》载:“昧者往往刻于琬琰,悬之屋壁”。这让智圆大为不快而决意辨伪。他认定《陋室铭》乃托名刘禹锡的伪作。也有学者认为,《陋室铭》的作者应为唐代崔沔。根据是《新唐书·崔沔传》载:“(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虽然作者略有争议,但目前作者为刘禹锡一说更为流行。陋室铭是许多人都熟悉的一篇古文,文章笔调清新,意境幽雅,耐人寻味,虽寥寥八十余字,却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权贵的高尚品质凸显无遗。
千百年来,《陋室铭》受到许多人特别是文人雅士的喜爱,或悬挂厅堂,或置于几案,爱贤念旧,借以自勉。然而,就是这么一篇脍炙人口、流传百代的佳作,其作者是谁,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大多数人都认为刘禹锡是《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字梦德,中晚唐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与柳宗元一起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任连州、和州刺史。晚年回到洛阳,迁太子宾客,官终检校礼部尚书。
他的诗文别具一格,自成风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刘禹锡仕途却很坎坷,屡遭贬谪。刘禹锡不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而灰心丧气,不为仕途受挫而怨天尤人,依然豁达开朗,以诗文自娱。而《陋室铭》一文字如珠玑,甸似锦绣,结构严谍而颇富美的韵律,显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高雅意境。因此,有人认为《陋室铭》一文是刘禹锡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写成的一篇佳作。
《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不假,
但有人认为此文并非他在朗州任上所作。应是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至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冬,刘禹锡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所作。
根据是地方志中对陋室和陋室铭的一些相关记载,如南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卷四八《淮南西路和州·景物上》条云:“陋室,唐刘禹锡所辟。又有《陋室铭》,禹锡所撰,今见存。”如此等等,证据充足。
刘禹锡的“陋室”真的是在和州吗?据《新唐书·刘禹锡传》载,他“自言系出中山”。中山在今河北定县,汉高帝时设为“中山郡”,景帝时改郡为国,并封其子刘胜于此,刘禹锡自称为刘胜之后。
因而,魏权、王大年等著《直隶定州志》中说:“梦得本是中山人,其人甚迩,室安得远?”他们认为陋室应在定州“州南三里庄南”,进而推测《陋室铭》为刘禹锡居住定州时所作。
虽然对《陋室铭》的创作时间、地点及陋室的确切位置有不同意见,但都肯定该文是刘禹锡所作。
清康熙年间,吴楚村、吴调候编《古文观止》收入了此文,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董浩等人奉敕编《全唐文》时也作为唐文置于刘禹锡名下。自清至今,各种诗文选集,都将《陋室铭》列人刘禹锡作品之中,似已无可争议。
《陋室铭》真是唐代刘禹锡所作吗?
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提出疑问,认为《陋室铭》的作者值得商榷。原因是宋刻本《刘宾客文集》和宋人李方等编的《文苑英华》,均未收录此文。
既为刘禹锡的作品,且又算是美文,编者视野不窄,为何弃之不取?这说明《陋室铭》一文,当时仅在民间流传,并未认定是刘禹锡的作品。
为此,宋代僧人智圆(公元976-1022年)在《闲居编》中《雪刘禹锡》一文指出:“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盖圆茸辈(指微贱之人)狂简斐然,窃禹锡之盛名以逛无识者,传行耳。”智圆认为《陋室铭》是无名小卒所写,假托刘禹锡的文名,逛骗无识见之人,致使伪作广播天下,而真正的作者并非刘禹锡。
他的理由是,铭体文章仅有“称扬先祖”和“指事成过”两种功用,而《陋室铭》“进非称先祖之美,退非指事以成过,而奢夸矜伐,以仙、龙自比,复曰‘惟吾德馨’”。刘禹锡作为饱读诗书的儒学大师,心中必然明白谦虚谨慎的做人原则,怎能如此无知狂妄?《陋室铭》既不符合“铭”的文学体裁,亦不符合刘禹锡的为人,又与他的文风相去甚远,所以断定《陋室铭》绝非刘禹锡的作品,是一篇彻头彻尾的伪作。
智圆何是个什么样的僧人?
据宋代文人吴自牧所撰《梦梁录·历代方外僧》载:“智圆,孤山法师,自号中庸子。”曾与大诗人林和靖和名僧法照为友从这些记载,足见智圆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他兼宗儒教,嗜好文学,对诗文均有一定造诣。
智圆为纠正世人谬误,亲作《雪刘禹锡》一文,为之正名。他生活的年代仅距刘禹锡之死(公元 843年)一百多年,因而,智圆提出《陋室铭》非刘禹锡所作的观点,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文史知识》1996年第六期刊发段塔丽《《陋室铭)作者辨析》一文,作者经过多方考证,亦认为《陋室铭》非刘禹锡所作:
第一,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十年间“惟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他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主要部分为摹仿当地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如果仅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一句,就武断地认定刘禹锡曾作《陋室铭》一文,显然证据不足,难以服人。
第二,刘禹锡被贬期间,身处异地,环境荒僻,不得不靠“托讽禽鸟,寄辞草树”或“吟咏文章”来渲泄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精神痛苦与愤闷。这与《陋室铭》所表现的豁达乐观的高雅情操格格不入,有天壤之别。让人怎能相信这是刘禹锡的作品呢?
第三,按照唐代法律,配流及贬谪之人,是不能在贬所或流放地与当地官吏往来串通的。如被发现,不但贬谪之人要加重处罚,而且当地官吏也要治罪。作为高级官吏,刘禹锡不可能不知这条法律。因而,他必须谨慎小心,才能安然渡过十年贬滴生涯。绝不会出现《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违规行为,倘若刘禹锡写了这种文字,岂不犯忌?
第四,《古文观止》收入《陋室铭》,在于编选者结合刘禹锡的身世及其文学才能,认定此文在诸多方面与其不谋而合。因而不顾《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所作,就将该文置于他的名下。
段氏不仅否定《陋室铭》为刘禹锡所作,还提出此文的作者应为唐代崔河。根据是《新唐书·崔沔传》载:“(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唐代是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繁盛时期,科举取土大多以诗赋的优劣为标准。崔沔既然能考取进士,自然诗赋写得不错,对于《陋室铭》这类小文章,他应该得心应手。另外,《全唐文》、《全唐诗》收录的一些无名氏作品,质量也很不错。不能因为崔沔在文学史上无甚名气,而否定他是《陋室铭》的真实作者。
宋人所编《刘宾客文集》、《文苑英华》不收《陋室铭》,而至清代时才收入,并不足为怪。古人编选文集,有其不同的标准,此文因不合编者心意,况且又存在智圆和尚所认为的“弊病”,因而,宋代人才不选录《陋室铭》。但是决不能以此来否认刘禹锡曾作该文。
推测《陋室铭》为唐代崔沔所作亦不甚可靠,早在清初,著名学者钱大听就在《十驾斋养心录》卷十六“陋室铭”条中提出异议:“崔沔尝作《陋室铭》,在刘禹锡之前”。前人同名作品颇多,后人不知,“此皆由不学使之然也”。因而,在没有见到崔沔所作《陋室铭》原文之前,绝对不能将该文置于其名下。
只据一事一地、或仅凭片言只语来判断《陋室铭》的真伪似有不妥。古人作文,有时也不是据实而写,为抒胸志,往往造情设景,不一定非要切合自身实际。因而,陋室有可能为作者虚构之所,借以映衬自己洁身自好,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然而,此文自产生之日起,就不胫而走,并未因作名姓名的讹误而影响它的广泛传播。
无论文章是否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的文学价值并不因此而损减半分,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篇篇幅短小、内容精粹、情味隽永的佳作,将会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