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境内有9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达到134万平方公里。16至19世纪,西班牙和荷兰曾试图殖民此地,但都因当地民众的激烈反抗而未能长久。1885至1900年,德国与英国为争夺该群岛的控制权而展开激烈竞争,最终英国获得了所罗门的统治权。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南太平洋岛国的英国殖民当局执行严厉的限制华人入境政策,所罗门群岛也跟英属新几内亚(British New Guinea)一样,华人的踪迹难寻。那些契约华工无法来到这里,故进入到这个群岛的华人,基本上是来自其毗邻地区,即从当时德属新几内亚(German New Guinea)的领地上进来的人,毕竟当时德国在这里的出入境政策相对自由宽松,二十世纪初在其首府所在地的拉包尔(Rabaul)已经有了一个较具规模的唐人街,华人数量超过千人。有鉴于此,进入到所罗门群岛的华人,除了部分人是工匠,大部分都是华商,而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当时是季节性地停留在此,而将拉包尔作为他们的大本营。1910年代,图拉吉(Tulagi)作为英属所罗门保护地(British Solomon Islands Protectorate)当局的首府所在地,其基本建设有了一些规模,华人开始进入,人数也开始缓慢增加,从1920年的55人,增长到1925年的25人,1931年增长到164人,两年后,已有193人。
最早进入图拉吉的华人是英属当局从德属新几内亚首府拉包尔雇佣的一位厨师和一位木匠,后者名为关崇炜。[1]据澳大利亚华文报纸记载,黄启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曾在香港殖民当局的土地部门任职,具有相当的英语能力,随后前往德属新几内亚寻求发展。他在1913年前便已从拉包尔去到所罗门群岛营商,但经营失败,转而成为英属所罗门保护地殖民当局聘用的合同工。[2]同年,亚财(Ah Choi)在所罗门群岛的佛罗里达群岛(Nggela Islands, 此前名为Florida Islands)附近的一个岛上获租一块土地,这里靠近图拉吉岛。1914年,前述关崇炜在结束与英属当局合同工作后,在图拉吉开设商铺广昌号(Kwong Cheong),开始其在所罗门群岛的经商贸易,并自称是在所罗门群岛经商的第一位华商。[3]据估计,这一年在所罗门群岛就已有20位华商,他们都是来自拉包尔,关崇炜也将其侄儿关栢召来,一起开拓这里的生意版图。[4]1918年,图拉吉已经聚集了61名中国人,据说还有6人正在前来的路上。这些人在这里建房开店成为商贩,图拉吉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唐人街。当时还有一个情况,对于中国人运营的商铺发展极为有利。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原先被澳大利亚昆士兰从南太平洋各海岛(主要是美拉尼西亚岛群即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和新喀里多尼亚)招募去到那里种植香蕉甘蔗的岛民工人,此时因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实施白澳政策,从1906年开始已被陆续遣送回来,图拉吉作为所罗门群岛的行政中心,也是这些返回的岛民工人遣返费用的发放地,以及当局为安抚他们而在海滨地区拨地租给他们,这样这些岛民工人就成为中国人商店的主要客源。[5]1925年,在图拉吉运营的一间华人餐馆,就是由拉包尔的华人富商陈均投资开设的。陈章(Chan Cheong)则把生意做到其它岛屿,在吉如(Giro)开设商业网点。1930年代中期,当地华人数量有200人左右,华商已经在当时的首府图拉吉打开了局面,形成了唐人街。到1941年,可能是战争前的紧张局势所致,这里的华人人数下降到181人,但此时华商在这里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培训当地土人协助他们深入到各个海岛的聚居点开展生意,除了商行店铺和餐馆,他们还经营修船厂和船坞。[6]除了广昌公司之外,当时的著名商行公司还有广英昌、万昌、均生、民生、三多号、广荣号、广利源、连发号等,这些华商的原籍也以广东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即现在的江门市所辖区域,现称“五邑”)为主。
太平洋战争期间,所罗门群岛成为主要战场,图拉吉也被战火摧毁,华商无法撤离到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等安全地区,大多只能去到群岛的乡间避难。战时,他们的财产损失严重,他们的一些财产如船只被政府当局征收,即便到战争结束后也未获得补偿。战后,华商陆续返回所罗门群岛,人口也逐渐恢复增长,1959年人口统计显示有366人。因图拉吉被战火摧毁,该处的唐人街已不复存在,故从1950年代开始,华商在所罗门群岛新的首府霍里亚拉(Honiara)再建了唐人街,同时也将生意做到了不同的岛上。比如,吉佐岛(Gizo)上也有很多华人商铺,生意繁荣可与霍利亚拉唐人街相媲美。在新乔治群岛(New George Islands)的马罗沃泻湖(Marovo Lagoon),陈耀(Chan Yiu)从1950年代开始就在这里设点开设商铺,建立家具厂及造船厂和修船厂,生意兴旺。1970年,所罗门群岛的华人数量达到了577人,这些基本上都是华商及其家庭成员。[7]霍利亚拉唐人街上的华商店铺,已达40间,很具规模;此外,华商在此拥有一家旅馆、二座船坞、一间电影院、一间家具厂、两家饼干厂、一家巴士公司、几间餐馆等等。[8]
二战结束后,华商回归,如关氏家族的关池、关航和关厚远兄弟以及陈荣陈国强父子、陈本岩等人重建并拓展其生意网络,当地华人数量开始快速增加,到1976年时达到452人。在1978年所罗门群岛独立前,鉴于当地民族主义高涨,受当地驱逐华人的舆论的影响,约有三分之一的华商利用战时就在澳大利亚建立的关系以及在加拿大等国的亲属关系,移居到上述地方。[9]
粟明鲜
2024/11/11
2024/11/11
[1]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Christchurch, Macmillan Brown Centre for Pacific Studies Working Paper 12,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2005, p. 10.
[2] 黄启德:《南海岛纪略》,《民国报》,1917年10月27日,第5版。莫可来(Clive Moore)在其有关所罗门华人历史的研究中表示最早进入所罗门群岛的华商是在1910年,但没有显示出该华商的姓名。而黄启德的自述表明他在1913年前去到所罗门群岛,很可能他就是莫可来(Clive Moore)研究中所提到的最早进入那里的华商之一。见Clive Moore, “No more walkabout long Chinatown: As an involvement i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Sinclair Dinnen and Stewart Firth eds., Politics and State Building in Solomon Islands, Canberra: ANU E Press, 2008, p.68.
[3] Hugh Laracy, , “Unwelcome Guests: The Solomons’ Chinese,” New Guinea and Australia the Pacific and South-East Asia, Vol. 8, No. 4, 1974, p. 29.
[4]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p. 10.
[6]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p. 14.
[7] Clive Moore, “Chinese”, in Solomon Islands Historical Encyclopaedia 1893-1978, compiled by Clive Moor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20, online: https://www.solomonencyclopaedia.net/index.html (accessed 29/4/2024).
[8]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p. 22.
[9] Bill Willmott,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astern Melanesi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New Caledonia, p. 26.